•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組織傳播視野下的內參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

      2020-09-22 09:58劉果
      湖湘論壇 2020年4期
      關鍵詞:組織文化組織結構

      劉果

      摘要:內參是我黨獨具特色的組織傳播方式,在政治決策、民意上達等政治傳播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ヂ?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其發(fā)展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趯葏⒔M織傳播的歷史因循與基本特征的探討,內參組織傳播的結構創(chuàng)新應遵循時度效的原則,進一步凸顯和強化“內參編選機構”的作用;內參組織傳播的關系創(chuàng)新應以情感關懷為核心,通過成員情感能量的激發(fā)獲得組織傳播的真正驅動力;內參組織傳播的文化創(chuàng)新應著力于共同價值觀的凝聚,明晰“基本假設層”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內參傳播;組織結構;組織關系;組織文化

      中圖分類號:G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4—3160(2020)04-0048-10

      內參作為一種特殊的信息傳播載體和工作機制,既是中國新聞傳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政策決策、民意上達等政治傳播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耳目”與“喉舌”。因為其受眾特殊且不公開發(fā)行,它不屬于大眾傳播的范疇,而是一種較為典型的組織傳播。

      組織傳播雖發(fā)軔于20世紀中期,但其學科的成熟和身份的確認卻已至20世紀末期。它主要研究組織結構和成員之間的信息傳播過程。一般認為,一種典型的組織傳播行為應包含四個要素:一是信息傳遞:通過一定的結構使信息在組織內部正常流動,幫助組織做出正確決策,得到反饋意見;二是相互影響:組織傳播學認為,信息的意義首先存在于人,通過長時段的持續(xù)信息交流(意義共享),組織決策者和成員(追隨者)之間將會出現(xiàn)共識;三是戰(zhàn)略控制:組織傳播學同時強調個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創(chuàng)造意義的角色和力量,因此認為有效的戰(zhàn)略控制應使組織目標一體化,并使組織成員有義務感;最后是創(chuàng)造性和約束性的平衡:組織傳播同時還是一個不斷調節(jié)個人創(chuàng)造和體制約束之間的平衡的過程。[1]18-27以上四個基本要素,在內參工作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

      自毛澤東同志創(chuàng)立并提倡至今,內參工作已經(jīng)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實踐證明,它確立的組織結構、工作原則和方法,積淀的組織工作作風、信念和傳統(tǒng),適合中國國情并行之有效,在我黨治國理政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新聞傳播制度的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新時代也必將發(fā)揮獨特作用。與此同時,在信息傳播日新月異的今天,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為內參工作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為內參工作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發(fā)。概言之,其信息傳播的主要優(yōu)勢有三:一是實現(xiàn)了信息傳播的海量、及時且時空同步;二是社交媒體的出現(xiàn)使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增強,傳播路線由單向變成雙向;三是場景思維和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信息傳播的匹配度更高,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適時、適地的個性化需要。這些新變及其背后的傳播理念深刻影響同屬信息傳播的內參工作思路。另一方面,網(wǎng)絡輿論易聚、易發(fā)、難控的特征和受眾分化、聲音雜化、溝通難化的現(xiàn)實,使內參組織結構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空前復雜,對傳播者、傳播內容都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擾。有鑒于此,新時期內參工作如何迎接挑戰(zhàn),是一個兼具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一、內參組織傳播的歷史因循與基本特征

      自1948年6月中共中央發(fā)出第一個關于內參報道的文件《關于新華社應供給各種資料的指示》后,同年9月新華社根據(jù)中央指示正式出版《內部參考》,由此拉開內參發(fā)展的序幕。1953年1月,毛澤東同志作出著名的“我認為此種內部參考材料甚為有益”批示[2]28,首次肯定了這種特殊的新聞報道的價值。鄧小平同志、胡耀邦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內參的作用[3-5]。1989年胡喬木同志在赴美訪問期間所作的題為《中國領導層怎樣決策》的演講中,公開言及內參是中國領導人及時了解信息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2004年頒布的《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也明確要求新聞媒體在公開報道之外,通過內部反映的方式,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到中央新聞單位調研時對新華社編輯記者說:“內參工作非常重要,做好內參工作要客觀真實,要有高度責任心、使命感。我在地方工作時就比較重視內參工作,到中央工作后尤其重視,希望大家再接再厲。”

      眾所周知,內參主要刊登記者采寫的國內外重要情況,供中央領導同志參閱。以組織傳播學視角觀之,它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其組織傳播職能定位于反映情況,不作判斷。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內參記者職責時指出,“記者反映情況是自己的職責。不論是省市委喜歡的不喜歡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樣判斷,這是中央的事”?!吨泄仓醒腙P于新華社記者采寫內部參考資料的規(guī)定》(一九五三年七月)也明確規(guī)定:“記者寫參考資料時,只負責客觀真實地反映情況,不要對所反映的問題作出結論,也不要向有關方面提出處理的要求?!边@與肇始于美國、盛行于西方的智庫傳播有所差異。智庫的職能也包括發(fā)現(xiàn)社會問題并及時向政府高層反映,但其最終目的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政策研究與建議是其首要功能,它實際上承擔了“社會醫(yī)師”的角色。[6]6

      其次,其組織傳播的信息特征集中在“重要情況和問題”?!爸匾闆r”,強調內參反映的內容應該是宏觀性問題,要事關全局,而不是局限于突發(fā)性新聞事件?!秾訌姟磧炔繀⒖肌挡蓪懞途庉嫻ぷ鞯囊庖姟罚ㄒ痪盼迦昃旁拢┰谂u一些內參對“黨的方針路線貫徹中的重要問題反映得不夠”,“因而將無關重要的細小問題也寫成資料,量多質差”時,清晰地回答了什么是內參應該反映的“重要情況”——“反映的問題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深刻和是否反映了問題的本質”,“要抓住重要的,同時也需注意多方面地反映問題”。值得說明的是,“事關全局”“事關本質”的重要情況還應該是 “新”的情況,即應該是兼顧“全局性”和“時效性”?!皢栴}”則主要是“指黨的政策方針在各地貫徹執(zhí)行中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那些對領導機關有參考價值的實際工作中的困難、偏向、錯誤和缺點的情況”[7]489。需要厘清的是,內參的主要內容雖然集中在不宜公開報道的問題或困難,但并不是所有的負面問題都不能公開報道,都必須通過內參來反映。[7]334 總之,內參傳播的內容應該是“把在采寫公開報道中所了解的不便公開報道的重要情況和問題及時寫成資料”,“重要情況”和“問題”作為內參信息傳播的兩大主體,“這兩者是完全可以結合起來的”。[7]489

      最后,其組織傳播行為是創(chuàng)造性和約束性的統(tǒng)一。內參工作的重要組織成員是記者和編輯,其身份既較為獨立,又受到制約。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內參記者時指出,“省市委書記不是記者,不能到處去采訪,如果讓他任意扣壓記者的稿件,中央還要派記者下去干什么”,充分肯定了記者向中央反映問題的自主權。但記者的各項權利仍然要在各級黨委監(jiān)督下開展,“新華社記者反映地委以下工作中的情況和問題的資料,可直接發(fā)給新華總社;反映省市一級工作中的問題的資料,要送給省市委負責人閱后發(fā)給新華社總社,如省市委對資料提出不同意見而記者認為仍應向中央反映時,應將省市委意見一并報告新華社總社”[8]250-225。這種既賦予組織成員充分的自由度又使其行為服從組織需要的傳播方式,也是內參工作重要的特色之一。它通過給予組織成員充分的話語權激活其創(chuàng)造潛力,又以制度形式保證了組織傳播的工作秩序和有效運轉。

      以上分析,主要基于內參工作肇始之初的相關規(guī)定而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內參工作的基本定位和主要特征雖仍然表現(xiàn)出很強的歷史繼承性,但也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比如,介紹新經(jīng)驗、新做法的正面報道比重明顯加重,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僅反映情況,也基于事實展開合理建議的調研報告等。在厘清以上特點和變化的基礎上,本文擬從組織結構、組織關系和組織文化三個基本維度進一步剖析內參工作的組織傳播特色,并探究它的時代創(chuàng)新策略。

      二、基于垂直走向的平衡與緩沖:內參組織傳播的結構維度與創(chuàng)新

      一個好的組織結構,能夠保證組織傳播過程與它所處的環(huán)境中的既定要素匹配,同時又能通過優(yōu)化主動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從而從根本上決定組織能否生存,能否達到最佳的傳播效能。因此,組織結構的完善與否,決定著組織生存的能力和活動的效力。

      內參的組織結構較為復雜,試以傳播路線圖的形式做如下呈現(xiàn):

      一般而言,組織傳播學從傳播內容、傳播流向、傳播模式(渠道)、傳播類型(風格)幾個維度來分析一個組織的結構特征。[9]14-16根據(jù)這一思路,結合上圖,內參工作的組織結構呈現(xiàn)以下特征:

      就傳播內容而言,其傳播內容主要定位于有利于決策的工作內容。在這樣的內容格局下凸顯的重要組織原則是“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 [1]52-54,“組織中的個體活動要朝一個整體目標努力”[9]5-9。即傳播者應該把重點放在組織目標上,而不是個人需求上。由于決策制定較為集中,因此該模式下強調傳播者對組織內共同認定的規(guī)則的尊重和服從;以傳播流向而論,其信息流向呈現(xiàn)出沿組織層級結構垂直流動和高度結構性的特征。通過清晰的層級流動,使整個組織成為有機的整體;此外,內參組織傳播的渠道以上行傳播(即從下級向上流動到上級)為主,但下行傳播(從上級向下流動到下級),即批示,在內參傳播模式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既是激勵記者采寫內參的重要驅動力,又是將決策功能轉化為執(zhí)行、協(xié)調、反饋功能的重要一環(huán)。在內參的傳播渠道中還有平行傳播(從一個組織的結構單元水平流動到另一個組織的結構單元),但并不典型。最后,內參傳播的類型是正式的且采用書面語形式,其傳播載體是紙張。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在內參組織結構中,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中間層級:內參的編選機構。組織傳播學將操作中心和戰(zhàn)略最高點之間的層級稱為“分析者層級”。他們認為,每一個組織都有技術核心(如對內參工作而言,其技術核心就是確保信息從組織結構中最下層的采寫者抵達最上層的決策者),這些核心所受到的環(huán)境干擾必須通過結構手段或傳播方式得到緩沖(比如,醫(yī)生和病人之間的互動是醫(yī)院治療的技術核心,它受到的環(huán)境干擾要通過接待人員、預約單規(guī)定和控制病人進出的護士等因素緩沖)[10]889-936。如果說領導決策層和內參采寫層分別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和塔底,內參編選機構這一層級則在塔腰位置,在決策和執(zhí)行之間起到了平衡、緩沖與調和的作用,通過這一機構對內參信息的判斷、篩選和強調,降低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噪音(超載、歪曲、模糊等),從而對保證內參組織機構的高效運行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綜上,內參的組織傳播機構表現(xiàn)出層級清晰、高度結構化等特征,使信息在龐大的組織中得到了有效的傳播?;谝陨咸卣鳎瑑葏⒐ぷ鞯慕M織結構創(chuàng)新策略可以沿以下思路展開:

      首先,應進一步強調組織內共同的工作原則和秩序以優(yōu)化組織結構。組織傳播學認為,組織成員必須遵守共同的工作原則,它有助于組織成員協(xié)調內外關系、營造組織氛圍、凝聚組織力量、展示組織影響,從而實現(xiàn)組織有效發(fā)展的過程。這些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組織結構造就的,并貫穿于組織結構之中。

      經(jīng)過歷史的淘洗和許多來之不易的實踐經(jīng)驗的積淀,內參工作的工作原則趨于成熟和穩(wěn)定,但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指導新聞工作時提出的“時度效”原則應該成為內參組織的基本工作原則。所謂“時”,從宏觀上講就是內參工作者首先要準確地理解時代背景,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就微觀而論就是要把握好內參采寫和編選的時機,使內參報道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社會問題,動態(tài)追蹤黨的政策和方針在執(zhí)行過程中的新動向、新進展或是新問題,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所謂“度”,在內參工作中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尺度”,什么內容應該公開報道,什么內容適宜通過內參反映,反映的尺度如何把握,是內參工作的關鍵點和難點。所謂“效”,就是要思考內參的編選在指導決策、了解民意、反映民情等問題上是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其次,在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輿情面前,應進一步凸顯和強化“內參編選機構”這一組織層級以優(yōu)化組織結構。由傳播路線圖可知,內參編選機構扮演著守門人的角色,內參內容的傳播流動渠道是含有“門區(qū)”的,由守門人決定信息是否可以進入渠道或者能否在渠道里流動。

      守門人在組織傳播學中也被稱為接線溝通者,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守門人會有意無意地將與自己預期不符或不適合組織已達成的共識的信息過濾掉,有學者將之稱為“不確定吸納”。常見的過濾錯誤有“錯誤的肯定”(false positive)和“錯誤的否定”(false negative)兩種[11]94,前者是指守門人錯誤地允許某些不當信息傳播,后者則是守門人錯誤地禁止一些重要信息傳播或將其暫時擱置。尤以后者更為多見。

      守門人把關的標準,與自身的經(jīng)驗、看法、立場息息相關。1962年,在全國對“農(nóng)村責任田包產(chǎn)到戶”眾說紛紜、決策層意見不一的情況下,內參編選者夏公然同志大膽從棄稿中選登“河南洛陽公安局陳才明給《人民日報》編輯部來信談對包產(chǎn)到戶的看法”,并冠以“只要國富民強,何懼包產(chǎn)到戶”的標題,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充分體現(xiàn)了新聞工作者的膽與識,也避免了由于“錯誤的否定”帶來過濾和曲解。[12]這一重要抉擇,與夏功然同志作為經(jīng)驗豐富、思想敏銳的資深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眼光、新聞悟性以及新聞判斷能力密切相關。

      守門人的把關標準,還受到周圍環(huán)境如上級、同僚以及身處的外部輿論氛圍的影響。尤其是面對眾聲喧嘩、信息泛濫的網(wǎng)絡輿論場,輿情突發(fā)多變,錯誤觀點常有,情緒常常失控,事實真假莫辨,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生態(tài)下新聞的真實性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這些因素都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守門人的判斷,從而改變內參信息的流動。

      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必須進一步加強內參編選人員判斷力、發(fā)現(xiàn)力、辨別力的培養(yǎng)。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是首要前提。內參的編選和采用原則應該嚴守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方向,始終以政治思維和政治眼光判斷稿件的價值,才不會迷失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關鍵,尤其要理解好新聞真實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在新時期的內涵: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就是要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加強實地考察、調查研究以形成對內參信息的準確判斷;堅持人民性原則,就是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自己的工作取向,把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作為判斷、編選內參稿件的標尺。此外,內參信息尤其是新聞內參,來源渠道廣泛,涉及面廣,有的還專業(yè)性較強,對內參編選人員的新聞敏感性、預見性提出較高要求,因此應勤于鉆研業(yè)務水平,要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最后,還應加強道德修養(yǎng),保持一身正氣,敢于堅持真理。綜之,練就“從錯綜復雜表現(xiàn)中洞察本質,從眾說紛紜的爭議中明辨是非,從快速變化的實際中把握規(guī)律”的火眼金睛,方能應對挑戰(zhàn),為黨和人民把好關。

      此外,還應該進一步完善內參編發(fā)審稿制度,要讓“守門”成為一種集體決策的行為,而不是由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而集體決策的有序進行,依賴于來自于組織的基本規(guī)則的確立和強化。

      最后,內參組織結構的優(yōu)化,還應加強組織內部的橫向聯(lián)系。垂直型信息流通秩序的有序建立,有助于提高傳播的效能,能夠保證組織的正常運轉。但加強橫向聯(lián)系,則有助于分散控制,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根據(jù)內參傳播路線圖可知,內參報送渠道多樣,新聞機構、國家機關、隸屬于中央機關的媒體均有通暢的報送渠道。加強他們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不僅可以實現(xiàn)內參報道的互補和增益,也可以規(guī)避重復,優(yōu)化報送方式,提升組織傳播的效能。

      三、基于情感關懷的喚醒與保持:內參組織傳播的關系維度與創(chuàng)新

      除了組織結構,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對組織傳播有重要影響。前者偏向制度層面,強調規(guī)則和秩序,后者則以人為本,關注每一個組織成員作為人的情感和思想狀態(tài)。二者剛柔并濟,相得益彰。

      在組織傳播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人際關系學派和人力資源學派的觀點雖各有側重,但都關注組織人際關系與組織傳播效能和組織生產(chǎn)效率的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學派以霍桑實驗(Hawthorne studies)為起點,指出組織成員的責任感、成就感、認同感等因素在組織中的提升,能夠有效提高組織傳播效能。人力資源學派則通過設計管理方格示意圖得出結論:當領導者同時表現(xiàn)出對人和生產(chǎn)的關心時,組織最佳目標得以達成。

      此外,在信息時代語境下重視內參組織關系建設,也與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高度契合。web2.0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以社交媒體為依托關注用戶關系,將互聯(lián)網(wǎng)從人與機器的連接轉變成人與人的連接,使內容為王轉向關系為王;web3.0時代則進一步強調這一關系在不同場景下的適配和優(yōu)化。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的內容與服務得以與不同情境下人的情感、思維、個性化需求精準匹配,圍繞著情感體驗、信任建立等因素展開的以人為核心的社群關系建設,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商業(yè)鏈新的入口。

      基于以上兩方面的思想資源,內參組織關系建設的時代創(chuàng)新策略可沿以下思路展開:

      首先,應通過成員情感能量的激發(fā)獲得組織傳播的真正驅動力。應以人為本,密切關注內參采寫者、編選者的情感、信念和價值觀,把每一個個體的存在和發(fā)展作為內參組織關系建設的出發(fā)點。一方面,對組織成員的關懷和尊重,能夠喚醒、強化其責任感、使命意識,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潛力和主觀能動性,并最終提升傳播效能。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內參的組織結構垂直性特征明顯,更應該注意在此基本結構下的情感激活,以避免權力媒介傳播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支配性、服從性的關系隱患,因此更應該在“權威向度”之外兼顧“關系向度”。

      批示、轉載、選登等內參組織關系中獨具特色的話語傳播方式,是激發(fā)內參工作者情感能量的有效途徑。1978年8月新華社《內部參考》第95期刊登了馮森齡同志撰寫的4篇《延安調查》得到了王任重同志的長篇批示。他深受鼓舞,在批示鼓勵下,第二次北上延安、榆林, 又以《再訪延安記事》為題發(fā)表了4篇內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當時延安的貧困問題,成為內參傳播史上的佳話。[13]1998年劉榮慶以一名普通基層記者的身份寫作驪山防治滑坡內參,得到了溫家寶同志的批示,極大地鼓舞了他創(chuàng)作內參的信心,他由此走上內參寫作的道路?!皩ξ叶?,溫家寶的批示不是一句話、七個字,而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存續(xù)的力量”[14],其發(fā)自肺腑的感言代表了許多內參記者的心聲,充分體現(xiàn)了批示對內參工作者情感能量的激活和持續(xù)影響。筆者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公開刊物所發(fā)表的內參記者撰寫的采訪心得中尋找線索,獲得內參篇目163篇(提到標題即為1篇),根據(jù)其提到的內參反饋情況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

      表1 163篇內參批示、轉載及落實情況描述性統(tǒng)計

      獲得批示 獲得轉載 采取解決措施 批示+轉載 批示+采取解決措施

      篇目 88 29 26 9 14

      占比 53% 17% 15% 5% 8%

      由此可見,作為組織關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批示、轉載等來自決策層的信息下行傳播,有助于組織成員成就感的獲得,因此這種成就感在內參寫作心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這其中,尤以批示的作用更為明顯,提及頻率更高。這種成就感進一步轉化升華為組織成員的責任感、使命感,三者協(xié)同作用,有助于激發(fā)并保持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

      其次,應加強內參工作人員之間的組織互動。情感能量的激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在組織成員和諧互動的關系中得以實現(xiàn)。人際關系學派認為,相較于組織機構,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所發(fā)揮的影響更大,“互動的需要必須得到滿足,然后個人才會有更高層次的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11]33,有鑒于此,人際關系學派提出在組織結構帶來的內容垂直傳播之外,存在一種試圖維持組織中人際關系的傳播。他們將這種橫向傳播命名為“維持性傳播”。人力資源學派則提出區(qū)別于垂直性內容傳播、維持性人際關系傳播之外的第三種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傳播?!八侵附M織中關于新觀念的互動——包括如何使工作做得更好、組織可以生產(chǎn)的新產(chǎn)品、不同的組織結構方式等。[11]49這種傳播包括了組織傳播的所有方向——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水平以及交叉方向上的傳播。優(yōu)化維持性傳播,促進創(chuàng)新性傳播,是組織關系建設的目標。

      有鑒于此,應加大對內參工作機制的思考學習和交流,內參工作人員在交流中對共同目標、工作原則展開平等的討論,從而加深對工作的認知,凝聚集體共識,確立共同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準則,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傳播。此外,參與式和開放式對話等組織活動形式,也能夠促進組織成員通過彼此留意、共同關注,方能發(fā)展良好的互動關系。

      然而,由于內參工作的特殊性質,再加上內參記者分布極其分散,集中性的交流互動并不是理想的的組織互動形式。在此背景下,集體認同的作用得到了凸顯,它應成為維系組織互動的精神紐帶。以集體認同為前提發(fā)展而來的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是認同型信任:隨著知識與認同的增進,組織成員之間不僅相互了解及認同,而且逐漸清楚為了維系信任他們應該做些什么?;趯M織信念的共同認識和認可,組成成員的關系得以協(xié)調,力量得以凝聚, 組織互動在更高的層次上得以實現(xiàn)。

      最后,內參工作組織關系的建設應逐漸從權力導向轉化為以人為本的角色導向。內參傳播的目的是為最高層領導的決策和了解民情服務,因此從誕生之日起就因為與最高政治權力的內生關系而蒙上神秘面紗。角色導向則通過明確內參記者和編輯的職責,以各職能崗位權力、責任的合理分配實現(xiàn)去中心化。它通過各個職能崗位成員職責的履行,而不是決策者的干預,實現(xiàn)信息在組織中的有效傳播?!肮芾碚邲]有將他的工作人員看作有機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是將他們視為抽象概念,如果這種情況延續(xù)下去,生產(chǎn)力將被削弱,組織將完全喪失吸引力?!盵15]22因此在堅持角色導向的同時,還應該尊重每一個職位上的記者、編輯的主體性,關注他們的價值實現(xiàn)、潛力激活以及他們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發(fā)揮組織的整體性功能。

      四、基于共同信念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內參組織傳播的文化維度與創(chuàng)新

      組織傳播學的另一學派則強調把組織看成一種文化,在共時層面,這種文化由多個組織成員共同參與和形塑;在歷時層面,它建立在組織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因此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艾德加·沙因作為這一學派的重要代表,這樣定義組織文化:“它是由一個特定群體在它學習解決外在適應和內在整合的問題時而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或發(fā)展出來的——由于運作良好而被認為是有效,因此將其傳播給組織新成員以作為正確理解、思考和感受這些問題的方法?!盵16]9他由此提出了包含三個層次、呈洋蔥狀的文化模型:第一層次為人工產(chǎn)品,第二層次為組織成員持有的廣泛的價值觀,他將第三層次定義為“基本的假設”,即組織成員的共同信念。在沙因看來,第三層次是組織文化中最核心和關鍵的部分,直接決定了組織文化的走向?!俺俏覀円呀?jīng)從一個群體的不同基本假設中找出這種模型,并且已試圖通過群體成員理解、思考、感覺、判斷背景關系而確認這種典范,否則我們不能說我們已經(jīng)描述或理解了這種文化。”

      根據(jù)沙因的文化模型思考內參組織文化,其第一層次應為作為產(chǎn)品的各級內參刊物,它匯集內參記者采寫、內參編輯選編的內參信息。這些新聞產(chǎn)品雖然題材各不相同,但都能從中觀察到內參組織的文化內涵。第二層次是內參工作者持有的價值觀,由于其人生經(jīng)歷和職業(yè)素養(yǎng)各有不同,其價值觀呈現(xiàn)出多元化格局。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內參組織領導層的價值觀在組織文化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應該注意由上至下的價值觀引導。就第三層次而言,共同的信念、追求構成了內參文化的“基本假設層”。

      需要進一步探究的是,作為內參組織文化核心的“基本假設層”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首先,它應該是時代文化的折射,是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時代文化的具體反映。其次,具體到內參工作的文化要義,以“情系蒼生、胸懷天下”的責任心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感是新時期內參組織傳播中所有成員必須共同恪守的基本信念。圍繞這一信念,應把“五個事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作為組織成員共同遵循的組織目標;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嚴明的組織紀律;把記錄時代風云、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作為明確的組織責任;把堅持“四向”“四做”作為組織精神引領。此二者相輔相成,宏微并著,共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參組織文化。

      由上分析,繪制內參工作的組織文化模型如下圖:

      內參組織文化的建設,要注意宏觀與微觀并重。唯有內參組織成員共同秉持、集體認同組織的基本信念,才能以既跳動時代脈搏、彰顯時代精神,又切合內參工作實際的組織文化凝聚組織成員,彰顯組織力量。內參文化建設還需要將尊重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適應新的時代文化精神相結合。內參工作既需要充分汲取歷史實踐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又必須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既體現(xiàn)文化傳承,又擔當思想引領。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方能使組織文化充滿生機、永葆活力。

      綜之,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組織傳播,新的時代背景下的組織結構優(yōu)化、組織關系創(chuàng)新、組織文化建設是內參組織傳播的基本維度,對這些維度的思考與探究有助于推進它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概言之,內參組織結構層級的設計關系到工作原則和秩序,是保證內參信息有效傳播的基礎,內參組織關系建設看似無形,卻潤物無聲,是激活內參記者和編輯創(chuàng)造力、凝聚組織力量的重要推手,集體認同的確立有利于良好的組織關系的營造,能夠使內參工作獲得更為持續(xù)的驅動。而內參組織文化則從根本上決定了內參工作的性質、目標,引領其發(fā)展的航向。

      參考文獻:

      [1][美] 埃里克·M.艾森伯格,小H·L.古多爾.組織傳播——平衡創(chuàng)造性和約束[M].2版.白春生,王秀麗,張璟,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2]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3]尹韻公.毛澤東內參批示研究(1965—1976)[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9(3):1-9.

      [4]尹韻公.鄧小平與內參[J].黨的文獻,2012(6):113-117.

      [5]尹韻公.毛澤東與內參——基于《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的搜索[J].中州學刊,2013(11):142-148.

      [6][美]詹姆斯·麥甘.第五階層:智庫·公共政策·治理[M].李海東,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7]新華社文件資料選編(第2輯)[M].北京: 新華社新聞研究所,1970.

      [8]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中卷) [M].北京: 新華出版社,1980.

      [9][美]凱瑟琳·米勒. 組織傳播[M].袁軍,石丹,周積華,吳燕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10]Thomas,K.W.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M]. In M.Dunnette(Ed.),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Chicago:Rand McNally,1976.

      [11]胡河寧.組織傳播學: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2]夏公然,夏小梅.激情歲月中的清白墨跡(九)[J].觀察與思考,2002(1):10-14.

      [13]賈炳申.追求真理的戰(zhàn)士(下)──記新華社著名記者馮森齡[J].新聞知識,1998(2):10-14.

      [14]劉榮慶.溫家寶批示了我的驪山滑坡防治內參[J].今傳媒,2010(4):81-82.

      [15][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M].王巧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秦小珊

      猜你喜歡
      組織文化組織結構
      高校管理與高校文化之間的雙向建構關系
      基于組織結構的轉型期化工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研究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轉型及有效對策
      基于企業(yè)再造理論的國企組織結構變革探討
      企業(yè)發(fā)展的管理模式演變與領導作用動態(tài)匹配
      跨國公司組織及權限和中國企業(yè)對比研究
      財會人員職業(yè)倦怠影響因素及管理建議研究
      企業(yè)創(chuàng)新管理的思考
      大冶市| 苍山县| 甘南县| 阿荣旗| 洛宁县| 商洛市| 桓台县| 盐池县| 钟山县| 金昌市| 尉氏县| 富源县| 枣庄市| 亳州市| 揭阳市| 廉江市| 民丰县| 固阳县| 多伦县| 威宁| 罗山县| 龙门县| 建宁县| 遵化市| 岑巩县| 阿鲁科尔沁旗| 化州市| 克什克腾旗| 白玉县| 抚顺县| 会宁县| 海原县| 滨州市| 黄龙县| 西宁市| 泸定县| 旬阳县| 林口县| 新和县| 富锦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