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芬
摘 要:基于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探尋行之有效的故事教學法策略,轉變信息技術理論課“枯燥乏味”為“有趣生動”,讓學生在一個個故事的浸潤中,迸發(fā)出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之花,愛上理論課,快樂、深入地學習,使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得到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故事; 信息技術; 理論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9-009-001
信息技術是實踐性和操作性都極強的一門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發(fā)現學生層面大多比較喜愛上機操作課,而對于理論課卻無形中貼上了“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等標簽。如何讓學生改變對理論課的偏見,讓信息技術理論課也因此變得“通俗易懂”“有趣生動”起來?教學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嘗試,發(fā)現將故事教學法引入教學中,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一、幽默故事,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
現代教學注重的是引導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體驗中快樂、積極地學習,而教學幽默正是達成這種教學目的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概念性的理論知識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又抽象,記憶無章法,掌握也較困難。這時候,教師若在課堂中運用詼諧風趣的語言或者小故事適當地幽默一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感情,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樂地投入學習,并迅速掌握知識。
二、實驗故事,讓學生在數據的體驗中無形地學習
實驗是人們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有效途徑,人們通過實驗不僅能認識事物的現象,還能了解事物的性質和規(guī)律。在實驗人員反復、嚴謹、科學的觀察、調查、探究中產生實驗結論,經過實驗驗證了的數據和結論一般都是正確的,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由此,在不具備親自動手實驗的前提下介紹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時,筆者就采用了演示實驗故事視頻的方法,讓學生在感受實驗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理解和消化了知識。
如第一章第1節(jié)《信息和信息技術》這節(jié)基礎課,其重點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信息和信息技術的重要性,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在本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若一味照本宣讀,向學生講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術及兩者的重要性,學生就會覺得內容比較枯燥和乏味,對后期信息技術的學習也會大打折扣。因此,本節(jié)內容教學中,筆者在課堂的一開始就向學生演示了一個“感覺剝奪實驗”的故事視頻(概述:被試驗者被戴上半透明護目鏡、塞上耳塞、套上紙筒套袖和腳套后,被關在了與外界隔絕的房間內),而后教師讓學生試著去想象,假若自己是被試驗者的話,幾小時甚至幾天后會怎么樣?如此展開,學生們的思維被深深地吸引到了課堂中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習興趣也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在你一言我一語的猜想爭論中和后經實驗結論的驗證演示后,也逐漸明確了信息的重要性,了解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信息。簡單的一個實驗故事,不禁可以使枯燥的理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味和生活化,而且也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無形而又迅速地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認知思維能力和心理覺悟。
三、德育故事,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全面地學習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這一課程指導要求的落實充分體現了德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要性,是教書育人教育宗旨實現的基本要求。因此,作為一名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提升德育滲透的意識度,將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資源整合融入在教學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及其道德觀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如在《計算機發(fā)展史》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若教師對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向學生灌輸和講述計算機的產生及發(fā)展,會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產生中國的計算機是外來產物而且不強大的觀念意識。因此,筆者在講授這些內容時,特意穿插介紹了我國計算機的發(fā)展情況,以視頻方式向學生展示了“中國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天河”的故事。聽完故事后的學生,心靈明顯地被“中國計算機躋身在世界前列”的偉大成就震撼到了,由衷發(fā)出了“哇,強!”的掌聲和贊嘆,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感和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四、童話故事,讓學生在遐想的境界中深入地學習
雖然對兒童來說,活潑好動、喜歡童話是他們的自然心理和天性,但對初中生而言,他們心里同樣住著一個童話世界。童話因其獨特的想象力和豐富的內容,深受學生喜愛,在學生的世界里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枯燥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若能和充滿趣味的童話故事有機契合,就能化“被動”為“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能有效地推動課堂教學進程,讓學生在童話世界的無限遐想中放飛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深入學習。
就以“信息安全”這部分知識內容來說,理論性較強,而且當前很多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的限制,信息安全意識還比較淡薄,自我防范意識也較為缺乏,如果講解內容時過于乏味無趣的話,將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反感,以致最終達不到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在教授“信息安全”時,就先和學生分享了《三只小豬》的童話故事。以三只小豬的故事做鋪墊,讓學生在童話故事的意境渲染下,聯想第三只小豬修建磚頭房子的做法,發(fā)揮想象,思考現實中如何構筑信息的堡壘?如“加反鎖、煙囪下面準備好煮沸騰的開水,把外來的各個漏洞都堵上”等,才能把黑客堵到我們的信息安全之外,才能構筑堅強的信息防火墻等。
教學實踐證明,合理的故事教學法對信息技術理論課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故事教學法的優(yōu)勢,增強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更好地催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深入學習的興趣之花,使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能力得到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