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毛真,吳瑞(通訊作者),李少翀/WANG Maozhen, WU Rui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Shaochong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垣建筑設計工作室
不在方藝術空間的所在地半坡國際藝術區(qū)原是國家“一五”期間由前蘇聯(lián)援建的西北地區(qū)最大的紡織工業(yè)基地,藝術區(qū)的建筑主體是1961 年建成的西北第一印染廠舊址(唐華一印,圖1)。隨后紡織工業(y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遺留下了超過10,000m2質量頗高的廠房空間(圖2)。2007 年,一些本地藝術家和藝術機構進入,自發(fā)形成了小規(guī)模的藝術聚落,稱為“紡織城藝術區(qū)”。2012 年,商業(yè)資本的強勢介入將該片區(qū)更名為“半坡國際藝術區(qū)”,并對其進行整體規(guī)劃設計,將原有廠房的連續(xù)性空間劃分為獨立隔間用以租賃,商家可按照自己的意愿與需求進行改造裝修。如此一來,特征鮮明的廠房空間面目全非,藝術區(qū)的商業(yè)化氛圍越加濃厚,導致部分藝術家群體漸漸離去。
1 原印染車間
2 2007年印染車間狀況(1.2圖片來源: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qū))
在這樣的背景下,垣建筑設計工作室于2015年接手了藝術區(qū)中兩跨廠房的改造設計,將其命名為不在方藝術空間。甲方是一位獨立攝影師、收藏家,他希望這個空間成為藝術的載體,展示和傳播陜西的歷史與文化,同時也可以滿足一定規(guī)模的沙龍、研究、辦公、接待、儲藏等功能。但是在設計之初,針對展示空間中的展品形式與內容尚不明確。
面對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項目,我們在分析研究后首先確定了幾個原則:(1)對待歷史:足夠地尊重工業(yè)遺產,充分展現(xiàn)其空間價值;(2)對待當下:積極地應對外部環(huán)境,既要屏蔽混雜的商業(yè)氛圍,又要改善和提升公共空間的品質;(3)對待未知:內部空間要預留足夠的自由度,保證展示空間靈活調整的余地;(4)對待感知與體驗:為這個現(xiàn)狀面積僅256m2的廠房空間賦予“造園的意趣”,從而拓展參觀者在藝術空間中從感官到身體的知覺體驗。
3 2015年改造前廠房狀況(攝影:吳瑞)
基于以上原則,本設計的空間策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展開:首先,清除之前改造裝修的痕跡(圖3),使老廠房真實的空間架構得以顯現(xiàn),讓歷史的線條、質感成為整個設計的基底;其次,將其中一跨廠房用一圈墻圍合起來形成“實”,另一跨廠房則維持原狀留空形成“虛”(圖4)。
“實”的部分共有3 層,為了在空間密度上形成盡可能豐富的層次,被4 道墻分割為中心是“庭院”、四周是房間的立體環(huán)繞型空間,人們以“庭院”為視線的聚焦點,沿著螺旋上升的動線參觀周邊每個獨立的房間,又透過“墻”面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洞口發(fā)現(xiàn)空間之間對景或借景的聯(lián)通關系。“虛”的部分通過廠房結構的完整性與原始感使其自身能夠獨立成為一個專題展廳或者靈活使用的大空間。“實”與“虛”各自擁有獨立的出入口,但在內部保持聯(lián)通(圖5)。
藝術空間的主入口從廠房東南角進入,穿過內凹的“前庭”進入接待廳,該接待廳左側的界面是刷白的磚砌老“墻”,右側的邊界是現(xiàn)澆的混凝土“墻”,這面“墻”留有一個很大的“洞口”,框取了由北至南一系列層疊起來的空間片段,并把參觀者的視線完全引向北側,使其在水平方向上感受到空間最大化的聯(lián)通與最豐富的層疊。為了延長動線,樓梯布置在入口的對角位置,使得參觀者抵達二層之前需要穿過中心“庭院”,在這個“庭院”中,參觀者的視線從底部引向上部,使其在垂直方向上感受到空間的完整與貫通。北面的光打亮了“庭院”的頂部,而后柔和地彌漫下來,將圍合“庭院”的混凝土“墻”渲染得更加靈動。拾級而上進入二層,樓梯以北是“實”的邊界——東西方向的一條狹長空間,在它西面的1/2 處向“虛”的一側懸挑出一間茶室,其中一根橫梁和兩根十字鋼柱將作為茶室地面2cm 厚的鋼板固定在老的結構體之間,而茶室的外墻則用竹子豎向密排,盡可能的輕盈通透。這樣,結構體的厚重與茶室外墻的輕盈形成強烈對比,讓實與虛、新與老之間通過合作產生了對話。最后,順著二層東邊的樓梯抵達三層,會發(fā)現(xiàn)緊貼天窗的走廊盡端還有一個放大的空間,它作為整個立體環(huán)繞型空間的制高點,南側可以俯瞰“實”的頂部——空間的層疊,北側可以透過天窗將“虛”的頂部——大坡屋頂盡收眼底。在一段行進、環(huán)繞、上升、觀察的體驗之后,“實”與“虛”的再次交匯意味著整個參觀的結束(圖6)。
4 概念模型(攝影:王毛真)
5 剖透視分析
6 各層平面
墻的材料詮釋是通過性質完全相反的混凝土與竹子這兩種材料進一步強化實與虛、新與老的空間概念。藝術空間內部的木紋混凝土墻僅在肌理表達上與原有混凝土墻進行區(qū)分,希望“新墻”與“老墻”作為展品的背景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實”的界面,更加突出內部空間的單純性與抽象性。而藝術空間外立面的雙層“竹墻”是另一個完整的“虛”的界面,竹墻的自然屬性軟化外部商業(yè)空間的生硬感,營造出不同界面的差異性;竹墻的半透明效果與混凝土實墻相互襯托,營造出藝術空間自我身份的神秘性。
這個設計將墻視為抽象的空間要素,試圖通過墻自身的組織以及墻與其他要素——“水平層”“庭院”“房間”“洞口”“動線”的構成關系營造一個抽象、立體的園林。墻的圍合先是建立了明確的空間領域,使實與虛、新與老的空間概念得以成立;墻的分割進一步建立了空間的秩序,使大與小、主與次、中心與周邊、獨立與聯(lián)通的空間關系在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上得以實現(xiàn)。最終,通過“穿墻而過”的動線讓這個藝術空間呈現(xiàn)出中國園林里處處有景、小中見大、步移景異的敘事性體驗(圖7)。
不在方藝術空間的主體改造于2016年完工,但因為諸多原因一度閑置,直到2019年一批藝術品的入住,才得以修整、完善并對外開放。設計之初預留的空間自由度給予了展品形式與展陳布置的多種可能性,最終呈現(xiàn)出一個能夠注入更多體驗與情感的藝術空間。
7 軸測分析
項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地點/Location: 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國際藝術區(qū)/Banpo International Art District, Xi'a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客戶/Client: 不在方藝術館/Bu Zaifang Art Gallery
建筑設計/Architects: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垣建筑設計工作室/XAUAT, Wall Architects
主持建筑師/Principal Architects: 吳瑞,王毛真,李少翀/WU Rui, WANG Maozhen, LI Shaochong
設計團隊/Design Team: 蔣姝君,黃曉童/JIANG Shujun,HUANG Xiaotong
設計顧問/Design Consultant: 仲源/ZHONG Yuan
結構設計/Structural Engineer: 寶玉林建筑服務有限公司/Baoyulin Construction Service Co., Ltd.
層數/Storey: 地上3層/3 Floors
建筑面積/Floor Area: 360m2
設計時間/Design Time: 2015.04
竣工時間/Completion Time: 2019.08
攝影/Photos: 王嘉琪(其間攝影)/WANG Jiaqi (QIJIAN.Photos), 徐友驍/XU You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