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棟
2020 年高考全國I卷作文題出爐后,確實讓不少考生和老師大跌眼鏡,直呼“這是反套路”。細讀作文題,今年的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yè)的歷史性陳述,有后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騭,讓考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關(guān)注的是閱讀時代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個大背景。與往年相比, 還是要求考生讀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精神標識,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讀懂中國故事背后的中國情懷,能從歷史的維度,理性把握豐富內(nèi)涵,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實現(xiàn)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提高,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
但就作文的形式來看,這作文還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我們常練的一種作文形式。我們的備考不能因為作文材料的內(nèi)容變化了而有一點的驚慌失措,驚慌失措的應對只能說明你的備考是投機取巧的,你需要的是扎實的作文備考,作文備考根本不用去猜題,只需要分三步走就可以把高考作文備考到位,哪三步呢?第一步是讀懂材料,第二步是弄清任務,第三步是用任務驅(qū)動材料。以下,筆者就以此次高考作文題為例,從三方面去講講高考的作文備考。
一、讀懂寫作材料
眾所周知,現(xiàn)如今的高考作文叫“任務驅(qū)動材料型作文”,也就是說,材料和任務是寫作的重心,能否準確解讀給出的材料成為考生寫好文章尤為關(guān)鍵的一步,假如材料解讀不夠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話,可以說是“一棋不慎,滿盤皆輸。”
2020年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是考生們熟知的歷史史實,也就是因為熟知,所以容易造成麻痹大意,容易囫圇吞棗。網(wǎng)上不少“高考同題”文章也證實了這一點,很多作者沒有細致地去理解材料,眨眼一看,就把作文材料定性為“管鮑之交”了,于是,大談二者之間的“革命友誼”讓齊國收獲了霸業(yè)。這樣的理解材料未免有些草率了。
其實,2020年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可以分兩大層,一為歷史史實,從“春秋時期”到“為‘春秋五霸之首”;二為歷史評論,由“后人稱頌”、“孔子說”到“司馬遷說”。前者以歷史人物故事情節(jié)為主線,這個故事情節(jié)又可以分為兩部分,前面寫的是小白與管仲的恩怨情仇,后面寫的是齊桓公聽從鮑叔建議,重用管仲,這個前后故事的對比可以突出齊桓公的不計前嫌和大局為重。
再者,這個故事著重體現(xiàn)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的人物性格。第一句,通過語言“要想成就霸王之業(yè),非管仲不可”寫盡鮑叔和齊桓公,這句話既說明鮑叔不計私利,目光如炬,也體現(xiàn)其為國盡忠,敢于直諫。這句話還體現(xiàn)了齊桓公不僅不顧私仇,大局至上,還體現(xiàn)出其善于納諫,重用賢才等等。第二句通過行為“甘居其下”表現(xiàn)鮑叔,突出他禮讓賢才,審時度勢;用 “終成一代霸業(yè)”這個結(jié)果突出三人,體現(xiàn)三人均是大局至上,國家至上的人。例如用行為“于是桓公重用管仲”表現(xiàn)齊桓公,可見其心胸開闊、唯才是用。
材料最后分別呈現(xiàn)三個評論:一是后人的評論,“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這個評論專指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是齊桓公的功績,考生要由果溯因,從而得出齊桓公是一位不顧私仇,一心為國的君主。二是孔子的評論,“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此評價為判斷句,是主要表現(xiàn)管仲的句子,也是表結(jié)果的句子,同樣要由果溯因,從而得出管仲有不顧前嫌,一心為國的大將風范。當然這句話也間接體現(xiàn)齊桓公的眼光和用人的精準。除此之外,此話還有側(cè)面體現(xiàn)鮑叔有推薦之功。三為司馬遷的評論,“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這評論專指鮑叔的,還是要由果溯因,從而得出鮑叔之所以被稱贊,是因為其“知人”與“大度”,總而言之,鮑叔是不計私利,一心為國的人臣風范。
作文材料分析是否到位直接影響到你的審題立意是否準確,所以讀懂材料至關(guān)重要。讀懂作文材料的方法有三:一是劃分層次,例如2020年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是屬于單則整體材料,根據(jù)材料組成部分,可以分兩部分,歷史史實和歷史評論。二是概括每層材料的內(nèi)容或含義,材料歷史史實講述的是齊桓公和管鮑合力稱霸的故事,又可以劃分為兩層,一是小白管仲之仇,二是小白管仲合力,這層的材料含義有個前后轉(zhuǎn)折,就是從“仇怨”,轉(zhuǎn)向“合力”,這個轉(zhuǎn)折考生要讀出來。只有讀出來了,才能概括出齊桓公的核心特點。概括完歷史史實,就應該讀懂概括好每一個歷史評論,三個歷史評論各表現(xiàn)一人,各有側(cè)重,讀懂這三個評論,也就讀清了作者的命題意圖。
二、弄清寫作任務
如果說“材料”是高考作文的寫作核心,那么“任務”應該是作文的寫作方向,或者表述為寫作限制。因此,完成任務是現(xiàn)如今高考作文的“必定動作”,一定要落實到位。以下就拿2020 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作為例子談談如何落實。
1. 弄清幾個任務
任務區(qū)域一共有四句話,前三句為一段,最后一句為一段。也分兩層,一層是前三句,是具體任務,一層是最后一句,是常規(guī)任務。具體任務的第一句是情境任務,要求的情境是班級開展讀書會圍繞材料討論;第二句是寫作任務,要求在個人歷史人物中選擇一人來談自己的最深感觸;第三句是文體任務,要求寫的是發(fā)言稿。常規(guī)任務一如既往,規(guī)定了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等等。
2. 厘清幾個概念
任務里有幾個概念必須要弄清楚,這作文才會寫得更加準確。一是“讀書會”,讀書會是一種在于拓展視野、宏觀思維、知識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動。認為還有限制,就是“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于是,讀書會交流的內(nèi)容應該就是材料的內(nèi)容為主,而可不可以拓展呢?根據(jù)讀書會的概念,應該可以同類拓展的,只有拓展,視野才會更加開闊,生活才會更加提升。二是“感觸”,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里的解釋:跟外界事物接觸而引起的思想情緒。這里的“外界事物”就是作文材料,“思想情緒”這概念是希望考生能對材料有自己的認識思考,最好還有一些抒情的言語。三是“最”,任務是這樣表示的: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很多考生就會想起2015年全國Ⅱ卷的那道作文題的寫作任務“這三個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認為是先要比較,再談對誰感觸最深。其實還真不需要這樣,2015年全國Ⅱ卷的作文題突出的字是“更”,“更”有更加的意思,是需要有前者才談得上“更”,所以需要比較。而“最”表示某種屬性超過所有同類,所以不需要比較,你選擇了誰,只要你談出“感觸最深”的原因即可,不需要比較。當然,你也可以通過比較突出“最”,但是這個比較不太適合通篇比較,比較得體的做法是在開頭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并快速選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對象即可。四是“發(fā)言稿”,發(fā)言稿和演講稿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發(fā)言稿用語可以輕松和活潑些,交流更為通俗些。因此,行文不拒絕文采,但拒絕佶屈聱牙;不拒絕文言,但拒絕需要使用白話文去翻譯的文言句子。
三、任務驅(qū)動材料
每一年,讀懂作文材料的考生不少,弄清寫作任務的也不少,但還是拿不到作文的高分。例如在今年的高考中,很多考生讀懂了鮑叔的不顧私利,一心為國,齊桓公的不記私仇,一心為國和管仲的不顧小節(jié),一心為國。也弄清了要選一人來談自己最深的感觸,要寫發(fā)言稿,要在讀書會的情境下發(fā)言。但最后閱卷老師還是給了這些考生43左右的分數(shù),為什么呢?這就是下面要說的問題。
任務就像一根“杠桿”,而材料就是那一塊“石頭”,如果大家各自安放的話,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考生先引作文材料,然后從材料里概括出一個話題,接著就論證這個話題去了,整篇文章“材料”和“話題”涇渭分明,一前一后,各不相欠。這樣的文章就是我們說只得43分左右的文章。
那么該如果處理“任務”和“材料”之間的關(guān)系呢?我們就要用任務這根“杠桿”去撬動材料這塊“石頭”,這也許是“任務驅(qū)動型作文”的一種形象的解釋吧。例如,“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這任務應該撬動這材料。首先,考生應該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做出選擇,然后寫作的主體必須圍繞著“為什么對此人感觸最深”去寫。在閱卷場上,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考生寫對齊桓公感觸最深,然后展現(xiàn)其理由的時候竟然是齊桓公的機智,懂得在生命關(guān)頭里裝死來躲過一劫,保存性命,為將來成就大業(yè)保住根本。
因此,高考作文備考不需要花里胡哨,不需要投機取巧,只需要老老實實地去讀懂材料,去弄清任務,拿任務驅(qū)動材料就可以了。
附:考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后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yè),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yè)。后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鬃诱f:“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彼抉R遷說:“天下不多(稱贊)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p>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jié)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