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好問晚年的奔波生活

      2020-10-10 02:49胡傳志
      名作欣賞 2020年9期
      關(guān)鍵詞:元好問

      摘要:元好問自冠氏回家鄉(xiāng)忻州之后進入人生的晚年。十八年間,大多數(shù)時間奔波于東平、真定、燕京、順天府、獲鹿等地。如此奔波,或為撰述金朝史書等搜集資料;或應(yīng)故交之約,赴各地撰寫碑銘志記等應(yīng)用文章,并獲取一定報酬;或探訪舊友,感懷今昔;或游覽山水名勝,感受自然之美;或探望家人,享受親情。元好問的晚年,忙碌、充實而快樂。

      關(guān)鍵詞:元好問 晚年 奔波 撰述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問回到家鄉(xiāng)忻州。這一年,元好問五十歲,正是個半老不老的尷尬年紀。安貧樂道,含飴弄孫,怡養(yǎng)天年,為時尚早;再仕新朝,易引物議,有損名譽,為時亦晚。元好問在這一年春節(jié)就意識到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五十未全老,衰容新又新。漸稀頭上發(fā),別換鏡中人。野史才張本,山堂未買鄰。不成騎瘦馬,還更入紅塵?!保ā都汉ピ铡罚┳珜懡鹪礆v史的使命感,讓他不可能就此高臥山林,終老故土,加上其他諸多因素,使得元好問晚年沒有成為遠離紅塵的隱士,反而成為世俗社會中非常活躍的文人。從這一年到他去世的蒙古憲宗七年(1257),十八年間,安靜地生活在家鄉(xiāng)的年份大概只有蒙古乃馬真后元年(1242)這一年,其他年份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往來于東平、真定、順天、燕京、太原、南宮、汴京等地,最后病故于獲鹿(今河北石家莊市鹿泉區(qū))寓舍。如果說“五十未全老”,四處奔波,搜集史料,尚可理解,那么為何到六十歲、到六十五歲還一直不回家鄉(xiāng)養(yǎng)老?是什么支撐著元好問老而不休?

      主觀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了完成他保存金源歷史與文化的心愿,繼續(xù)搜集有關(guān)文獻,撰寫相關(guān)著作。譬如元好問在海迷失后元年(1250)去順天府(今河北保定市)張柔府第查閱《金實錄》,摘錄有關(guān)衛(wèi)紹王大安年間、金哀宗正大年間的相關(guān)史事,這是他編撰金朝史書直接的需求。還有尚未定稿的《中州集》《續(xù)夷堅志》,也是在這期間得以完善和補充;《中州集》獲得新結(jié)識的真定路工匠都總管趙振玉的資助,正式刊行。而統(tǒng)觀這十八年時間,元好問真正用來搜集資料的時間其實較為有限,更多的是忙于接受各方邀請,撰寫各類應(yīng)用性文章。

      元好問交游相當(dāng)廣泛,上自皇親國戚、高官權(quán)貴,下至三教九流、尋常百姓,僅降大任《元遺山交游考》《元遺山交往僧道考》《元遺山親屬考》所收人物就多達六百人左右。在金王朝滅亡前,元好問由地方進入朝廷,個人聲譽不斷提高,交往范圍不斷擴大,交往對象以文人士大夫、各界名流居多,其中不乏一些蒙古軍政權(quán)要。元好問與很多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在他回到家鄉(xiāng)之后,很快就接到許多邀請,其中以東平嚴忠濟和燕京耶律楚材、耶律鑄父子的邀請最為突出。

      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四月,東平萬戶侯嚴實去世,五月,冠氏帥趙天錫去世。八月,嚴實之子嚴忠濟邀請元好問去東平(今山東東平縣),為其父撰寫神道碑。元好問在羈管聊城和移居冠氏期間,曾得到嚴氏父子和趙天錫的優(yōu)待,如今受此邀請,既能撰文憑吊故人,又能會見其他故交,焉能不往?何況東平還是其岳父毛思遹的家鄉(xiāng)。所以,元好問冒雪前往東平,直到第二年春末離開東平。在東平期間,他撰寫了兩千多字的《東平行臺嚴公神道碑》,后又應(yīng)趙天錫之子趙復(fù)亨之請托,撰寫《千戶趙侯神道碑》。蒙古憲宗二年(1252)十月,嚴忠濟再次邀請元好問至東平,請他撰寫《東平行臺嚴公祠堂碑銘》。期間元好問又應(yīng)張汝翼之子的邀請,撰寫《通奉大夫鈞州刺史行尚書省參議張君神道碑銘》;應(yīng)賈益謙之孫賈起的邀請,撰寫《東平賈氏千秋錄后記》。次年三月,離開東平。蒙古憲宗五年(1255)八月,嚴忠濟第三次邀請元好問至東平,主要任務(wù)是“校士”,即擔(dān)任考官,選拔人才,元好問選拔出閻復(fù)、徐琰、李謙等四位優(yōu)秀人才,同時他還為新落成的東平府學(xué)撰寫《東平府新學(xué)記》。十一月,元好問結(jié)束東平之行。

      蒙古乃馬真后二年(1243),蒙古國中書令耶律楚材及其子耶律鑄邀請元好問赴燕京,為其先人撰寫碑銘。元好問此前在危難之際曾上書耶律楚材,請求保護金源人才,得到耶律楚材的回應(yīng)。以耶律楚材父子的顯赫地位,以及元好問與他們過去的交情,元好問斷難拒絕他們的請求。在燕京,元好問應(yīng)命寫下如下四篇文章:代耶律鑄作《中令耶律公祭先妣國夫人文》,為耶律楚材父親耶律履撰寫《尚書右丞耶律公神道碑》,為耶律楚材長兄耶律辨才撰寫《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志銘》,為耶律楚材次兄耶律善材撰寫《龍虎衛(wèi)上將軍耶律公墓志銘》。此外,元好問還寫下了《右丞文獻公著色鹿圖》《跋文獻公張果老圖》等題畫詩,后者稱贊耶律履賢能令名幾乎要超過金世宗、章宗時期的著名賢相完顏守貞:“耆舊能談相國賢,功名欲占冷巖前。”應(yīng)該說,元好問圓滿地完成了耶律楚材父子交代的任務(wù),得到了他們的首肯。耶律鑄后來還想邀請元好問去燕京,予以“特達之遇”,但元好問此行遭受許多非議和謾罵,“悠悠者若謂鳳池被奪,百謗百罵,嬉笑姍侮,上累祖禰,下辱子孫”(《答中書令成仲書》)。人言可畏,元好問不得不有所顧忌,與耶律楚材父子保持距離。次年五月,耶律楚材去世,元好問正在燕京,理當(dāng)前往吊唁、撰寫挽詩之類,卻沒有留下任何相關(guān)文字,或許就是為了避嫌吧!

      元好問在往返東平、燕京期間,還接受了很多其他人的邀請,撰寫各類文章。譬如他在燕京期間,除了為耶律楚材家人撰寫碑銘之外,還為幕府從事劉公子撰寫《臨錦堂記》,為張緯文撰寫《朝列大夫同知河間府事張公墓表》。據(jù)余敏《論元好問碑志文的文體觀》一文的統(tǒng)計,在元好問99篇碑志文中,78篇可以明確判定是受人請托而作,而且絕大多數(shù)都寫作于金亡之后?!督鹗贰ぴ脝杺鳌氛f:“兵后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銘志,盡趨其門。”其實何止是碑板銘志,至少還有不少記文和序文趨其門下,記文如《惠遠廟新建外門記》《趙州學(xué)記》《太古觀記》《壽陽縣學(xué)記》《創(chuàng)開滹水渠堰記》《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記》《朝元觀記》《三皇堂記》《令旨重修真定廟學(xué)記》《順天府營建記》等,序文如《雙溪集序》《集諸家通鑒節(jié)要序》《楊叔能小亨集引》《十七史蒙求序》《陶然集序》《鳩水集引》《張仲經(jīng)詩集序》等都是私人訂制之作。

      這些文章充分說明元好問晚年所到之處廣受歡迎,能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樂與足以自豪的成就感,還能給他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zhì)利益。元好問晚年沒有俸祿,沒有其他經(jīng)營,長子元撫(1229—?)、次子元振等尚不足以支撐一個大家庭。他奔波各地,不排除有經(jīng)濟因素的考量;事實上,應(yīng)約為他人撰述文章,成了元好問一家最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以常情推測,大多數(shù)請托之人,特別是那些交情深的權(quán)要和交情淺、關(guān)系遠的請托人,除了美酒佳肴招待之外,肯定還會奉上一些禮物或潤筆費。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元好問現(xiàn)存的文章中還保存了三條相關(guān)線索:第一,《東平行臺嚴公祠堂碑銘》中記載,蒙古憲宗二年(1252)孟冬,嚴忠濟“走書幣及好問于鎮(zhèn)陽”?!皶鴰拧背鲎浴秲x禮·聘禮》,鄭玄解釋說是“書聘所用幣多少”,一般理解為書寫禮單,將它當(dāng)成動賓結(jié)構(gòu)的詞組;而在“走書幣”組合中,“走”是動詞,奉贈的意思,“書幣”一定是名詞,應(yīng)該包括書信和聘金等禮單。嚴忠濟是元好問的故交,一方諸侯,原本就很富有,想必出手闊綽。第二,《歸德府總管范陽張公先德碑》開篇直言,歸德府總管張子良派遣其參佐陳玠等三人“自曹南走書幣及予于順天”,目的是請元好問撰寫其先人功德碑。張子良(1194—1272)在金時曾任鷹揚騎都尉,元好問此前知道其人,卻無任何交往,正因為關(guān)系疏遠,張子良才更加鄭重其事,派三名部下從曹南(指歸德,今河南商丘市)去順天送上“書幣”。元好問在該文開頭引用了張子良書信,進一步證明“書幣”包括“書”(書信)和“幣”(聘金等禮單)兩部分內(nèi)容。張子良如此重視,他的聘禮也應(yīng)該比較厚重。第三,《壽圣禪寺功德記》記載,燕京城的壽圣寺住持洪倪與元好問是同鄉(xiāng),得知元好問到了燕京,便托人致意,轉(zhuǎn)告元好問:“三四年以來,常欲走書幣太原,有請于吾子,幸今至矣,稅駕于我,可乎?”他原本三四年前就想邀請身在太原的元好問,其目的是“丐文以記寺耳”。元好問欣然答應(yīng)其請求,為他撰寫這篇記文,頌揚洪倪的功德。不難推測,文成之后,洪倪一定有所饋贈。

      正因為這些有償寫作的收入,元好問及其一家的生活才會有所保證,經(jīng)濟條件才會比較寬裕。經(jīng)濟寬裕有兩點表現(xiàn):其一,能為王鶚《金史稿》捐贈資金。據(jù)王惲記載,元好問曾與太一教道師蕭道輔(字公弼)一起籌集到“用銀二千定”(《玉堂嘉話》卷八)。蒙古國于中統(tǒng)元年(1260)開始發(fā)行交鈔,元好問已經(jīng)去世,所以這里的銀子很可能是現(xiàn)銀。如果按照金代的貨幣制度,一錠銀子五十兩,相當(dāng)于十萬銅錢,兩千錠是個很龐大的數(shù)字。兩千錠中,假設(shè)元好問出資四分之一,五百錠也是一筆巨款。其二,能在異地購買房屋。大概在蒙古憲宗四年(1254)前后,元好問在獲鹿購買了新居。此前,元好問實際上已經(jīng)帶著家人離開忻州,居住在鹿泉和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縣)等地。嚴格來說,在獲鹿購買新居不是剛性需求,但對社會活動非常頻繁的元好問而言,在獲鹿購買新居是個理想的選擇。獲鹿介于忻州、東平、燕京這個三角地帶的中心,這時他已年邁,方便他往來這三個主要地區(qū)。元好問對獲鹿新居非常滿意,從《鹿泉新居二十四韻》來看,新居位置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美,有山有水,既不喧鬧,也不枯寂,“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兩間差有趣”。元好問購買的是呂氏莊園,呂氏很大方,賣一幢房,送一座山,房屋價格應(yīng)該不會很便宜。元好問說:“賣書買得呂氏園,不謂全山舉相付?!绷钊速M解的是,元好問能有多少書可賣?他收藏的少量珍本,哪里會舍得賣?縱然舍得,又能賣得多少錢?所以,我懷疑賣書之說只是托辭,賣書是假,變相賣文是真。只是元好問應(yīng)約撰文,多半是友情出場,并非明碼標(biāo)價地出售文章,也并非所有私人訂制的文章都要收費,請托方很多時候總是以各種由頭說服元好問,以饋贈、宴請等名義送給元好問財物,這就避免將文章直接商品化,避免一手收錢一手交文的買賣交易。元好問在冠氏時曾說,“買宅必萬錢,一錢不天來”(《學(xué)東坡移居八首》之一),當(dāng)年建造居所,何其艱難;冠氏新居遠不及鹿泉新居,鹿泉新居花費必定更多,元好問說起來卻顯得較為輕松,說明他這時有比較厚實的財力。盡管元好問多次感慨“一錢不直是儒冠”(《晨起》),“四海虛名直幾錢”(《己酉四月十七日度石嶺》),“虛名不直一錢輕”(《虛名》),實際上他的名聲和才華還是為他帶來了不錯的經(jīng)濟收入,否則他不可能以不菲的價格在鹿泉購買新居了。

      當(dāng)然,掙錢不是元好問晚年奔波的首要目的??赐式唬耐凶约旱母星?,是更重要的精神目標(biāo)。

      除了嚴忠濟、耶律楚材父子之外,他還借機拜訪許多老朋友,結(jié)識一些新朋友。太宗十二年,元好問去東平途中,特意去藁城拜望前輩王若虛,懷念過去的歲月,“玉堂人物記升平”,稱贊他的地位和魅力:“太山北斗千年在,和氣春風(fēng)四座傾”(《別王使君丈從之》)。乃馬真后二年(1243)赴燕京途中,繞道宏州,拜見年長他十七歲的好友曹玨。他們經(jīng)過“死生契闊”的遭際,多年不見,一朝相逢,則感到“恍若隔世”,不禁淚流滿面(《曹征君墓表》)。曹玨為布衣文人,當(dāng)時已經(jīng)七十高齡,元好問贈詩給他,稱“故國衣冠有遺老,歲寒松柏見交情”(《宏州贈曹丈子玉》),可見他們之間堅貞深厚、超乎世俗的友情。在真定,元好問又與前金官員、世交白華以及前金狀元王鶚相聚,他們一同飲酒,元好問有感于時世巨變、命運播弄而唏噓嘆息,在《鎮(zhèn)州與文舉、百一飲》詩中自言:“只知終老歸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意思是說,原本想歸老故土,豈料金王朝滅亡,自己一度成了楚囚?!叭赵卤M隨天北轉(zhuǎn),古今誰見海西流?!比赵路路鸲枷蛑狈叫D(zhuǎn),自己也被裹挾到了北方,古往今來,哪有海水向西倒流的現(xiàn)象?“眼中二老風(fēng)流在,一醉從教萬事休?!毙液脙晌焕吓笥堰€保留著往日的風(fēng)流韻味,能夠聚首,把盞盡歡,就不用再管許多世事,姑且一醉方休吧!元好問與這些故友相逢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很動情。他在拜訪朋友中能很好地釋放壓抑的感情,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得到感情慰藉。

      在故交中,張德輝較為特殊。他在金末曾任御史臺掾,金亡后,被真定府史天澤辟為經(jīng)歷官。元好問在真定與他相見。當(dāng)時,張德輝正有所糾結(jié),一方面想歸隱山林,讓馬云卿為他畫了幅《西山歸隱圖》;另一方面,他的才干和名聲已經(jīng)引起忽必烈的關(guān)注,忽必烈要在“潛邸”召見他。元好問為其歸隱圖題詩三首,第一首說:“靜里簞瓢不厭空,北窗元自有清風(fēng)。傅巖只道無人識,已落君王物色中?!贝笠庹f他雖然有心歸隱,卻被君王看中,恐難賦閑,言辭中為他能得到忽必烈的器重而高興。第三首說:“冠劍云臺大縣侯,富春漁釣一羊裘。山林鐘鼎無心了,誰是人間第一流?!保ā兑湮魃綒w隱三首》)鐘鳴鼎食與高蹈遠引兩種生活方式,難以軒輊,隱居不仕未必就比奔走仕途高尚,正如元好問此前所說:“山林何得賤衣冠?”(《論詩三十首》其十四)張德輝一定認可元好問的觀念,接受他的鼓勵,最終去面見忽必烈,回答他的垂詢,為“金以儒亡”辯解,維護了儒生的地位,并向忽必烈推薦了元好問、李治等二十余位“中國人材”(《元史·張德輝傳》)。在如何對待蒙古政要這一核心問題上,元好問與張德輝的觀點基本一致,所以,在蒙古憲宗二年(1252),他們一起去覲見仍在“潛邸”的忽必烈。在此前后,一些天下名士如李俊民、徐世隆等人都曾覲見過忽必烈,但元好問現(xiàn)存詩文中沒有留下任何覲見忽必烈的蛛絲馬跡,連一首紀行詩都沒有,這分明是刻意回避或者有意銷毀。據(jù)蘇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十《宣慰張公》記載,他們覲見忽必烈,達到了三個目的:一是給忽必烈奉上“儒教大宗師”的桂冠,忽必烈高興地接受了這一榮耀稱號。忽必烈固然對漢人的儒教懷有好感,但哪里能配得上“儒教大宗師”之名?元好問、張德輝此舉無非是要將他拉進儒教隊伍中,以便達到第二個具體實在的目的,就是“蠲免儒戶兵賦”,順帶實現(xiàn)第三個小目標(biāo),讓張德輝“提舉真定學(xué)校”,負責(zé)一方教育事業(yè)。此行對元好問個人而言,意義非常有限,幾乎一無所獲,他會不會因此感到有些失落?不得而知。

      元好問晚年長期奔波的另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游覽山水名勝。金亡之前,他就喜歡游覽避難隱居地的女幾山、嵩山等地以及長安、洛陽等都市,金亡后,移居冠氏期間,他又游覽了濟南、泰山,表現(xiàn)出“宿尚游觀”的雅好。晚年,元好問的時間更充裕,條件更便利,許多地方都有朋友陪同和接待,更助長了縱情山水的興致。

      蒙古太宗十二年三月,元好問回鄉(xiāng)的第二年,去附近的定襄春游,在世交好友、定襄東道主周獻臣的陪同下,從容自在地游覽了當(dāng)?shù)仄邘r山風(fēng)景區(qū),“同游盡親舊,舉目是家山”,親舊和家山,都很親切,讓他心情放松。他可以忘卻世事,醉情山水,“世事風(fēng)塵外,詩情水石間”,這一切都讓他流連忘返:“悠然一尊酒,落景未知還。”(《同周帥夢卿、崔振之游七巖》)直到天色晚了,也不舍離開。

      次年三月,元好問從東平返還家鄉(xiāng)途中,游覽了久聞大名的黃華山。黃華山位于今天河南省林州市,原名隆慮山,現(xiàn)名林慮山。大名士王庭筠喜愛這方山水,曾隱居于此,自號黃華居士。他曾向元好問夸贊黃華山風(fēng)景特別是瀑布多么神奇絕妙,元好問游覽時,雖然不是最佳季節(jié),“山木赤立無春容”,雨水也不是很充沛,但當(dāng)他面對壯觀的瀑布和洶涌的溪流時,仍然激動不已:“湍聲洶洶轉(zhuǎn)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fēng)。懸流千丈忽當(dāng)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輕明圓轉(zhuǎn)不相礙,變見融結(jié)誰為雄?歸來心魄為動蕩,曉夢月落春山空。”(《游黃華山》)元好問似乎經(jīng)歷了一場劇烈的沖擊,得到巔峰震撼般的享受。

      蒙古乃馬真后二年七月,元好問赴燕京途中,路過渾源(今山西渾源縣)。渾源是老朋友雷淵、劉從益、魏璠的家鄉(xiāng),元好問很早就從他們那里聽過龍山的大名,一直未能登臨,深以為憾。這次路過,老朋友魏璠邀請一游。龍山美景,目不暇接,讓元好問大飽眼福。元好問寫下一首四五百字的長詩《游龍山》加以詠嘆,并與此前所游的名山加以比較:“賤子貪名山,客刺已屢投。黃華掛鏡臺,天壇避秦溝。太山神明觀,二室汗漫游。胸中隱然復(fù)有此大物,便可揮斥八極隘九州。”(《游龍山》)認為游覽龍山、開闊心胸之后,便可以揮斥天下傲視九州,可見多么暢快!此后,他又繞道游覽北岳恒山,寫下多首詩歌,稱贊其壯美風(fēng)光:“神岳規(guī)模亦壯哉,上階絕境重裴回。丹青萬木秋風(fēng)老,金翠千峰落照開?!保ā妒斩仍缼X》)在燕京城,元好問還游覽了瓊花島等地。

      此后,元好問一有機會就游覽山水名勝,樂此不疲,見諸記載的主要有:乃馬真后三年(1244),游覽鳳凰山、前高山,作《兩山行記》;次年八月,游覽崞山祠,九月游覽冠山,十二月,游覽孔廟;蒙古定宗二年(1247)三月,游覽繁峙三泉,九月再游黃華山、寶嚴寺、蘇門山;憲宗二年十月,冒雪游覽承天鎮(zhèn)懸泉(今山西平定縣境內(nèi)),自嘲“詩人愛山愛徹骨,十月東來犯冰雪”(《游承天鎮(zhèn)懸泉》);憲宗四年(1254)六月,六十五歲高齡的元好問游覽家鄉(xiāng)的五臺山,享受盛夏的清涼與美景,寫下著名組詩《臺山雜詠十六首》,九月回到鹿泉,游覽龍泉寺。

      元好問如此頻繁地縱游山水,一定獲得很多審美享受,大大豐富了晚年的精神生活,同時,使得他在撰寫大量應(yīng)用文章之外,能夠創(chuàng)作出大量寄情山水的文學(xué)作品。

      除上述幾方面因素之外,元好問晚年還為了家人而奔波。蒙古乃馬真后三年至四年(1244—1245),元好問赴汴京,將嗣母靈柩遷回家鄉(xiāng)安葬,前后花了十個月的時間,表現(xiàn)出他這位養(yǎng)子的孝心。元好問還多次往返太原、南宮等地,看望女兒、女婿以及孫輩,展現(xiàn)出濃濃的親情,享受天倫之樂。總之,元好問晚年生活忙碌充實,比較愉快。

      蒙古憲宗七年七八月間,元好問從東平回到獲鹿,九月四日,在獲鹿寓所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八歲。

      作者: 胡傳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范大學(xué)中國詩學(xu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遼金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中國元好問學(xué)會會長。著有《金代文學(xué)研究》《宋金文學(xué)的交融與演進》《金代詩論輯存校注》等。

      編輯:杜碧媛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歡
      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不止雁丘
      因為一首詩,記住一個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移巢別處覓雕梁
      縣令設(shè)宴斷案
      縣令設(shè)宴請原告
      當(dāng)過為民請命的官,做過惹人非議的事
      兴隆县| 宜兰县| 嫩江县| 盐津县| 五常市| 泰兴市| 获嘉县| 抚顺市| 论坛| 寻甸| 金湖县| 永康市| 万州区| 浦城县| 合水县| 如东县| 石屏县| 集安市| 阳城县| 阜康市| 高陵县| 香港 | 襄汾县| 哈巴河县| 舟山市| 亳州市| 洮南市| 成安县| 霍山县| 巴林右旗| 邯郸县| 逊克县| 牙克石市| 和田市| 东安县| 江都市| 永平县| 和林格尔县| 观塘区| 昭通市|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