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林散之繪畫形成三要素初探

      2020-10-11 06:23:44朱薇
      藝術(shù)與設計·理論 2020年9期
      關鍵詞:林散之黃賓虹黃山

      朱薇

      (安徽大學 藝術(shù)學院,合肥 230601)

      縱觀林散之的藝術(shù)之路,跌宕沉浮又神采奕奕,亦如藝術(shù)史中的其他人物。其長女林生若作《父親藝術(shù)初繕》給出了概括性的總結(jié),其一提到勤懇好學。表明林散之童年時期雖天資未穎,卻已經(jīng)與藝術(shù)結(jié)下三生之緣。六歲可執(zhí)筆畫畫,稍長,可題寫匾額、刻獸環(huán)。青年林散之不僅僅只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與摹本中的書畫,繼而求學于海內(nèi)名宿黃賓虹,更是開啟了萬里壯游的計劃,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浸潤在真山水中去領悟筆墨之道、書畫之真。在內(nèi)他孜孜不倦,求學若渴;在外他心系鄉(xiāng)人,為官清廉,被尊稱為“圩董”“林五仙”。

      一、藝術(shù)沿革

      林散之少年時期便輾轉(zhuǎn)求師,在烏江得到了兩位范先生以及張栗庵先生的悉心教導。林散之從學于張栗庵先生時,于1929年,畫成一幅《陶淵明醉酒圖》,于是頗有興致地拿給張先生看,先生對他說:“你學古詩文辭,夙所秉承,尚能進其所解,唯書畫之道,各有師承,非可臆造。你應求真師,以謀深造?,F(xiàn)有黃賓虹先生,海內(nèi)名宿,宜急求之。賓虹是我同學,當為書薦?!雹?0張栗庵與黃賓虹同是安徽敬敷書院的同窗,兩人交情甚篤,加之黃賓虹對安徽籍的學生格外關注,自然就對林散之十分重視。

      書薦發(fā)出去后不久,便收到了來自黃賓虹先生的信函:

      散之先生大鑒:

      頃得栗庵君函,并瞻大作山水畫,才氣磅礴,極為欽佩。明程青溪謂柳工韓畫筆力能抗鼎,更勸其作工細畫,由細筆入,而后可言粗豪。故元人皆從唐宋筑基,自董玄宰后漸流輕易,清代畫多薄弱,職是之因。內(nèi)地唐宋畫不易覯,可多對古樹疏柳,不厭其繁復而臨寫之,精進將未可限量。妄談博笑。專復。此請道綏

      黃賓虹頷首

      容后作拙畫奉達雅意,又及。①32

      > 圖1 《太華全景圖》 局部 復制品攝于馬鞍山市林散之藝術(shù)館

      > 圖2 《黃山紀游》局部 復制品 攝于馬鞍山市林散之藝術(shù)館

      > 圖3 《黃山道中》局部 復制品 攝于馬鞍山市林散之藝術(shù)館

      黃賓虹雖對林散之的畫大為贊賞,可其中不乏有客氣的成分。言辭簡賅,卻表述了對于師傳統(tǒng)、師造化的重視。黃賓虹在畫論中多次提及師造化的重要性,他認為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三者層層遞進,以師造化為最高境界。黃賓虹自己也踐行著這樣的理論,他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諸多文獻記載,黃賓虹一生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他的繪畫成就與游歷有著必要的聯(lián)系,以至于他將自己晚年繪畫“黑、密、厚、重”的特點,主要歸功于師造化,且勤于練習。熟知黃賓虹藝術(shù)歷程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黃賓虹在藝術(shù)之路上確實異常勤奮,他花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臨摹古畫,這點在20世紀的大家中并不多見。勤奮可以說是中國文人的共同素質(zhì),林散之當然也不乏此特質(zhì),而這是成就一位大家的基礎,但僅有基礎還不夠,還需要某種極致和出類拔萃的天資。

      林散之于滬上研習書畫時,黃賓虹評價道:“君之書畫,略有才氣,不入時畦,唯用筆用墨之法,尚無所知,似從珂羅版摹擬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虧?!雹?林散之前期的畫還是較為凄迷粗疏,黃賓虹看出其繪畫是從珂羅影印版臨摹,指出林散之繪畫的筆墨問題。黃老又曰:“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②3此話道出了林散之書法中的虛實問題,虛與實實際也屬于筆墨問題。筆墨問題乃中國畫的根源,林散之也難逃此積習困頓。一代宗師黃賓虹極其重視筆墨傳統(tǒng),重視書法,是近代“以書入畫”踐行得最成功的畫家之一。他提出了著名論點“五筆七墨”③強調(diào)筆與墨的關系,以及“畫源書法”“欲明畫法,先究書法”④等眾多精辟論述,可見他對于書法的重視程度。中國畫的筆墨必然要聯(lián)系到書法,黃賓虹的“以書入畫”正是將中國書法中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如“一波三折”、行筆的速度、章法結(jié)構(gòu)等等,這些在黃賓虹的作品中都可找到明證。

      林散之初來上海時繪畫筆法凄迷,不知筆墨,歷時三年,稍變舊貌。于1933年,作《太華全景圖》(圖1),這幅作品是林散之師從黃賓虹之后,進行萬里壯游之前所作,不失為林散之三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可從中考略此時林散之的繪畫研習情況,以此圖也可與求學之前和壯游之后的作品相比較,因此獨具意義。此圖整個畫面的筆法較謹嚴細致,圖中有懸崖峭壁,寫出了太華的險境,再以點景人物、流水、房舍增加畫面中的趣味,林散之筆力勁健,絕無纖柔之筆,山石用皴法,水墨層層遞加,山中滿是松樹,遠山氤氳,連皴帶染,畫面節(jié)奏舒朗,并敷以淡彩,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一股文人畫的清雅氣息。這幅作品和前作相比,是兩種面貌,前作筆法凄迷,無暈染層次,章法結(jié)構(gòu)也較簡單。以《太華全景圖》來看,林散之此時已知如何取勢,如何運用筆墨。滬上求學之路,是林散之藝術(shù)上迷途轉(zhuǎn)向、重新起航的重要轉(zhuǎn)折點。1931年春,由于沒有經(jīng)濟來源,又要照顧家中七口人的生活,林散之不得不辭別黃賓虹。臨走時,黃賓虹囑咐他,既要師古人,也要師造化。

      二、師法造化

      林散之回到家鄉(xiāng)之后,為了生計,開始教書,此后節(jié)衣縮食三年,攢下積蓄,于1934年3月29日,他辭別了家人,開始了萬里壯游。尋訪祖國的名山大川,艱難險阻,道路曲折,對于林散之來說都是挑戰(zhàn)。一萬六千余里的路程,經(jīng)皖、蘇、魯、豫、晉、鄂、陜、川、贛諸省,遇劫匪、強盜、被捉,以及在極端天氣中饑寒交迫,而且時有猛獸出入,心驚膽戰(zhàn),同時又身患瘴氣,幾次死里逃生。林散之壯游歸來后,將此次遠游撰寫為《漫游小記》,連載于上海的《旅行雜志》,旅途中的奇人異事也被傳為佳話。值得慶幸的是,此次遠游得畫稿八百余幅,詩近兩百首①46。

      中國畫中的對景寫生或目識心記由來已久,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郭熙,深入到真山水中觀察四時之景在晨昏暮曦不同環(huán)境下的變化,以及鳥雀等動物此時的活動跡象,其目的為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山水和動物之間的微妙關系?,F(xiàn)代畫家潘天壽到黃山寫生,不畫寫生稿,而是采用目識心記的方法,做到胸中有丘壑,意在筆先。林散之的恩師黃賓虹先生一生與黃山有著極深的緣分,他是徽州歙縣人,在黃山腳下長大,其一生都對新安畫派飽有深情,以漸江、査士標為傲,他不僅用大量的畫作表現(xiàn)黃山風光,且對于20世紀黃山的旅游開發(fā)有著大力推動作用。同時他也有感于文人畫程式化、圖式化的流弊,倡導寫生、游覽,將寫實與傳統(tǒng)筆法相結(jié)合,所以多次上黃山,飽游沃看,黃山圖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散之立下壯游之志,其恩師黃賓虹是大力推動者。

      黃賓虹寫生主要是以寫意的方法,乃是用筆畫出山石輪廓,山體走勢,重在取“意”,而不是“形”,回家之后,再作修飾完整。黃賓虹對于師法傳統(tǒng)有獨特的一套方法,通過對古代書畫作品的比較,于是去體察什么樣的山石適合用哪家之法,再實踐于寫生作品中。集古之大成,又能有所創(chuàng)造,當為黃賓虹的成功之處。林散之的寫生稿就較為細致,通??墒仟毩⒌囊桓弊髌?。寫太白山的畫稿,可從畫中看出太白極險、極寒的形貌。滬上求學三年,林散之得以機會飽覽唐宋遺跡,師法傳統(tǒng),漸改積習,已知筆墨之道,此時,再師法造化,丘壑已成。從師法傳統(tǒng)到師法造化,這無疑是林散之書畫境界的又一次前進。林散之有言:“不師古人,不知傳統(tǒng),無以師造化。師古人為追古人,破古人,超古人?!雹?9可見林散之對于師傳統(tǒng)和師造化二者關系的深度認知。尋訪名山大川,可開闊心胸及體味古人之法。摹古而不泥古,先知傳統(tǒng)再師大自然。先是臨摹古畫,而后可在真山水中體味大自然,應證古人之法;再回歸到作品中,用古人之法作畫,將自己的作品與古畫作比較,可知其中優(yōu)劣之處,心中有了問題,于是,再次回歸到大自然中,細心觀察,進行寫生。如此反復,畫藝日新日進。對此,林散之的心中是無比澄明的,這不失為一種智慧。

      壯游歸來后不久,林散之游興未減,又約摯友邵子退同游黃山。60年代,林散之被調(diào)入江蘇國畫院,于1964年,與子女重上黃山。此后,他又和畫院諸人共游江淮大地。林散之繪畫生涯中所畫的大部分山水都與這幾次游覽相關,如五六十年代畫的《峨眉探查圖》《萬山紅遍》《婁山關》《太白山圖》《峨眉雨景》《錦江秋色》,六七十年代的《黃山道中》《黃山紀游》等作品。其中《太白山圖》《錦江秋色》《峨眉雨景》為林散之得意之作①30。而林先生的成熟之作,如《黃山紀游》(圖2)和《黃山道中》(圖3),這兩幅作品和三十年代的作品相比,顯然又是另一種境界,不似之前作品那樣精鉤細描般嚴謹,墨色比前作更加厚重,筆法也更加瀟灑,且畫面在濃密中又留白以透氣,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氣象,皴擦點染,墨氣淋漓,寫出秀麗清雅的黃山之景。黃賓虹一生致力于黃山畫派的研究和推廣,林散之出自其門下,基于師徒情感和藝術(shù)趣味,源其流派,意在傳承黃山一脈。

      三、內(nèi)美觀

      “畫有內(nèi)美與外美之分,與其求外美,不如先求內(nèi)美”②50,可見林散之的繪畫十分注重內(nèi)美的傳達。內(nèi)美與外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外美重于外部形式的華美,是物的體現(xiàn);內(nèi)美寄托于物,根植于心,心物交接。體現(xiàn)于繪畫中,外美常指筆、墨、線條、構(gòu)圖所形成的具體的形式美,是實處;內(nèi)美則是指內(nèi)在精神或思想情致所營造出的氣韻生動,是虛處。筆墨、章法達不到一個高度,氣韻則不足,所以說外美和內(nèi)美是相輔相成、融合共生的;同理,也就是要虛實相生。實處雄健,虛處空靈,則筆墨積微。一幅畫作中的“美”,可偏向于內(nèi)美或者外美,但不可僅有其一。

      中國畫不求形似,是表現(xiàn)的藝術(shù),主要在于筆墨表現(xiàn)出的氣韻,畫家寄托出物外的精神,達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墩撜Z》有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是孔子一生立己立人的寫照,同樣這也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崇尚的至理之道。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到叔孫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學說⑤,表明立功和立言皆以立德為本源。德為人的德行,是學養(yǎng)、際遇、時代、傳統(tǒng)、追求等等方面共同鑄就,是人的行為的規(guī)范和體現(xiàn),是處世的典范。中國畫中的“內(nèi)美”包含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內(nèi)在美質(zhì),同時也是作者心靈的體現(xiàn),即人格和德行的體現(xiàn)?!爱嬋缙淙恕边@句話,實際上偏向于內(nèi)美,指的正是人格的體現(xiàn)。

      林散之的快婿李秋水先生曾總結(jié)林老的思想:“以儒家為核心,老莊哲學為體用,佛家信仰為歸依”⑥,說明林散之同時受到了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林散之于30年代完成萬里壯游之后,創(chuàng)作出的山水畫藏筆力于溫潤清雅的氣質(zhì)之中,是寫實與內(nèi)美的融合,達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⑦的高度。藏用筆之力于氤氳墨氣中,有力而似無力,有筆卻似無筆,石濤言有法似無法,無法還從有法中來,一直延續(xù)到黃賓虹的“不齊之齊”說,以及潘天壽的“平與不平”說,這是中國畫論的繼承與發(fā)展。林散之繼承黃賓虹繪畫的理論觀點與精神特征,但于繪畫面貌上卻不似黃賓虹,而是更偏向雅逸與清新。黃賓虹的思想受儒道兩家共同影響,繪畫上追求“不齊之齊,齊而不齊”⑧的美感,有其著名“弧三角”學說。顯然林散之和黃賓虹的繪畫都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道家的虛實觀。此外,他們師徒二人又一共同點是:雖然二人在繪畫上深受道家學說浸淫,但于具體實踐中又表現(xiàn)出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⑨的擔當。黃賓虹早年投入辛亥革命,加入南社,為祖國盡一己之力;林散之回到江浦時任江浦縣副縣長,為官清廉,救濟災民,修筑江堤,獲得了當?shù)剜l(xiāng)民的一致好評。與黃賓虹不同的是,林散之佛緣頗深。先后結(jié)識了趙樸初、圓霖法師、懶悟法師,其一生淡泊名利,靜心于書畫中,可謂典型的傳統(tǒng)文人。夫人去世后,曾想遁入佛門。1979年,林散之已82歲,居于揚州時作《老木逢春圖》,古樸又清雅,畫中有一株老銀杏樹,樹下坐一戴笠老人,并拄著手杖,顯然這是以自己為原型,畫面透露出十足的禪意。林散之生前最后一幅墨寶乃是“生天成佛”四字,應是體現(xiàn)了他生命的境界。

      結(jié)語

      20世紀處于中國繪畫的變革期,聲勢創(chuàng)新此起彼伏,傳統(tǒng)畫家困惑且無奈。林散之身處于此,也做出了一些嘗試,50年代,他作《江浦春修圖》《峨眉探查圖》,但實際上,仍屬于傳統(tǒng)畫法,這種嘗試并沒有獲得成功。60年代,林散之退休后,被調(diào)入江蘇國畫院,此時沒有公務纏身,得以有更多的時間安心書畫,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較多,前文已分析過他此時的代表作。此后,由于外在原因,繪事減少,藝術(shù)重心轉(zhuǎn)向書法,70年代名聲大噪,終以“當代草圣”享譽藝壇,這是林散之沒有于繪畫上,作出更多創(chuàng)造的外在原因,但筆者認為,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個人選擇與天資賦予。

      中國畫有著特殊的發(fā)展規(guī)律,善畫者也善書,善書者也善畫,以畫入書,以書入畫,林散之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書法與繪畫之間不僅筆法可以相互借鑒,其內(nèi)美觀也同樣共通,只是以不同的藝術(shù)載體傳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林散之在書法上作出了更多的思考與貢獻,但作為20世紀杰出的書法家,其在繪畫方面的意義也不容小覷,本文通過對林散之繪畫形成的三要素的分析,并結(jié)合其人生經(jīng)歷與思想傳統(tǒng)等等方面,試圖探索出林散之內(nèi)蘊于作品的人生態(tài)度、藝術(shù)觀點、哲學思想,從而豐富關于林散之詩書畫藝術(shù)的全面研究?!?/p>

      注釋:

      ①見陸衡《林散之》.

      ②林散之著,田恒銘整理,《林散之序跋文集》.

      ③“五筆”:平、留、圓、重、變;“七墨”:濃、淡、破、潑、焦、漬、宿.

      ④黃賓虹.黃賓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⑤錢穆著,《中國歷史研究法》第85頁.

      ⑥轉(zhuǎn)自龍紅、董秋雨撰《師承關系背景下黃賓虹與林散之書法藝術(shù)比較研究》,載于文化藝術(shù)研究 2017年第2期.

      ⑦〔唐〕張璪語.

      ⑧轉(zhuǎn)自王魯湘編《黃賓虹研究》第101頁.

      ⑨梁啟超語.

      猜你喜歡
      林散之黃賓虹黃山
      黃賓虹《致昂青信札》
      黃山日落
      林散之書學思想視域下草書中的“留”與“滑”探析
      《登江陰黃山要塞》
      中華詩詞(2020年1期)2020-09-21 09:24:24
      燦然一燈——再讀黃賓虹筆記一則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詩聯(lián)》
      老年教育(2020年3期)2020-03-12 06:46:26
      黃山冬之戀
      金橋(2019年2期)2019-09-18 13:03:17
      黃山
      淺析黃賓虹入蜀畫作
      大眾文藝(2017年2期)2017-03-13 13:50:42
      人隨秋影遠 詩共雨聲來——林散之詠姑蘇詩及其書法
      蘇州雜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4
      阿拉善左旗| 呈贡县| 乐陵市| 隆尧县| 洛南县| 依兰县| 织金县| 嘉荫县| 姚安县| 明溪县| 图片| 彭水| 高清| 铁岭市| 木里| 武隆县| 宜都市| 文山县| 安阳市| 杨浦区| 津市市| 滨海县| 深圳市| 中牟县| 永平县| 鸡西市| 连城县| 长葛市| 隆子县| 虹口区| 丹寨县| 甘南县| 钦州市| 徐汇区| 天长市| 宝应县| 新郑市| 石泉县| 正蓝旗| 古交市|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