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謎語:“前進則輸,后退則贏?!贝蛞惑w育運動項目。你猜是什么?答案是拔河。那么,你知道拔河是怎么來的嗎?
拔河始于距今24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并曾發(fā)明一種被叫作“鉤拒”的兵器,專門用于水上作戰(zhàn)。當(dāng)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后拉,使之逃脫不了;當(dāng)敵人進,攻時,以鉤拒把船頂住,使之不能前進。后來鉤拒從軍中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成為拔河比賽。
隋唐時期,我國古代體育發(fā)展到空前興盛的時代,拔河、摔跤、秋千、圍棋等廣泛流行。參加拔河的人比現(xiàn)在多得多,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繩索數(shù)百條。大繩正中插一桿大旗,旗的兩邊畫兩條豎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志。一聲令下,兩邊選手挽繩索,“使相牽引”,圍觀者“震鼓叫噪,為之鼓勁”。
唐中宗時,移駕梨園球場,“令侍臣為拔河之戲”。仆射韋巨源、少師唐體因年老體衰,力不從心,隨繩跌倒在地,久久爬不起來。唐中宗只得令武士將他們扶起。唐玄宗時,拔河比賽時人數(shù)更多,“挽者千余人”,連西番各國使節(jié)都被邀來觀看,“喧天動地,莫不震駭”。
唐以后,拔河活動在民間得到廣泛推廣。拔河,能增強人的體質(zhì),培養(yǎng)集體觀念;加上它簡便易行,場面熱烈,因此,它成了大家都喜歡的一項群眾性文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