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迪/文
營養(yǎng)又美味的水果,一直是人們喜愛的食物之一,自古便是如此。隨著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不斷進(jìn)步與交通運(yùn)輸?shù)娜找姹憷?,人們能夠吃到的水果種類越來越豐富,味道也越來越可口。在遙遠(yuǎn)的古代,人們也能像我們一樣實現(xiàn)“水果自由”嗎?古人所鐘愛的“網(wǎng)紅”水果又有哪些呢?
提起古代的水果,很多人大概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荔枝,因為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實在太負(fù)盛名。一匹快馬穿越滾滾煙塵而來,妃子為何展開了笑顏?原來這樣大的陣仗,是專為娘娘送荔枝來的。愛吃荔枝的楊貴妃一定不會想到,她不僅自己成了一個傳奇,還在無意間成了荔枝的“代言人”。同樣發(fā)揮“名人效應(yīng)”為荔枝免費(fèi)宣傳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同為荔枝“深度愛好者”的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軾。曾在官場失意的他,一度被貶到了當(dāng)時的偏遠(yuǎn)之地——廣東惠州,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食荔枝》一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绷_浮山是廣東的一處山名,那里氣候四季如春,有著各種新鮮水果。蘇軾感慨道: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真愿意一直做嶺南人啊。這兩句描寫荔枝的詩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而詩人身處逆境卻能泰然處之、樂觀曠達(dá)的精神,更加令我們感動。
名人效應(yīng)跨越千年,依然能成功“帶貨”。一想到美麗高貴的貴妃娘娘對荔枝情有獨(dú)鐘,才情滿溢的大文人蘇軾竟能吃到停不下來,誰會不想嘗一嘗這人間美味呢?只不過時過境遷,像荔枝這種昔日的“貴族”美食,如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大眾水果了。
歷代文人中,有不少專門為楊梅寫詩的。這種“高端水果”在文人們的筆下,究竟有多美味?難道比楊貴妃鐘愛的荔枝還要更勝一籌?還真的有人這么認(rèn)為。明代文人徐階曾作《詠楊梅》一詩:“折來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鼻皟删湟浴苞Q頂”“龍睛”來描摹楊梅外觀形態(tài)之美,后兩句則是大膽斷言,如果太真(楊貴妃的號)吃過楊梅,就不會特地運(yùn)送荔枝到長安了。對楊梅如此贊美,可見詩人是楊梅的“真粉絲”。
喜愛楊梅的文人還真不少。宋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楊梅仿佛美人一般,“玉肌半醉紅生粟,墨暈微深染紫裳”,像醉酒后肌膚泛起了微紅,像身穿浸染了墨色的紫紅衣裳。那一顆顆美麗飽滿的楊梅,似乎更加動人了。詩人陸游曾描繪人們采摘楊梅的情景,“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頷得驪珠”?!盎瘕R”是指玫瑰色澤的寶珠,豐收的楊梅就像是寶珠堆滿了盤子;而“驪珠”是傳說中驪龍頷下的寶珠,詩人化用了這個比喻,形容采摘楊梅的樣子,就如同從龍頷下擷取一顆寶珠,真叫人又驚又喜,可見詩人對楊梅的喜愛。
櫻桃色澤飽滿、形態(tài)玲瓏、滋味可口,天生具有一種“文藝氣質(zhì)”,自然而然在眾多水果中脫穎而出,成了古代文人偏愛的對象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個很有名的與“櫻桃”有關(guān)的典故,就源自他那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樊素和小蠻是白居易的兩位家姬,都能歌善舞,很受白居易的喜愛。他形容樊素的嘴小巧美麗,如同櫻桃一般,而小蠻腰肢纖弱,就好似楊柳一樣。于是,“櫻桃口”“小蠻腰”“楊柳腰”也成為形容女子美好姿態(tài)的比喻,流傳于后世了。五代時的南唐詞人馮延巳在詞作《采桑子》中曾這樣提到過櫻桃:“小堂深靜無人到,滿院春風(fēng)。惆悵墻東,一樹櫻桃?guī)в昙t。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語還慵……”深夜的庭院空無一人,寂靜無聲,只有春風(fēng)吹拂不止。一場雨過后,墻東的櫻桃顯得愈發(fā)紅艷,但內(nèi)心的憂愁卻連綿不絕,像醉酒后的惆悵、生病時的苦楚,這一番心境,實在是不說也罷了。這里的櫻桃,成了詞人愁苦心情的寄托。同樣借物抒情的還有南宋詞人蔣捷,他有一首極為著名的詞作《一剪梅》,其中寫道:“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睓烟壹t了,芭蕉綠了,春去夏來,流光易逝,漂泊在外的詞人,在風(fēng)雨飄搖的光景中訴說著綿綿的愁緒,讓我們仿佛看到那紅燦燦的櫻桃樹下,一個感傷落寞的身影。
小學(xué)生優(yōu)秀作文(趣味閱讀)202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