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謝才鳳,歐陽丹
(1.廣西教育研究院,廣西南寧 530021;2.武漢大學,湖北武漢 430072;3.廣西師范大學,廣西桂林 541004)
主觀幸福是指評價者根據(jù)自己所擬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的整體性評估(Diener,1984)。從形式上看,主觀幸福感是一種基于直覺或反省所獲得的某種切實的、比較穩(wěn)定的感受。從內(nèi)容上看,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種理想存在狀態(tài)。這是衡量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反映著特定群體對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它是各種心理因素和外部誘因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復雜、多層次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來說,主觀幸福感有三個主要特點:主觀性、穩(wěn)定性和整體性。主觀性,評價的標準來源于評價者的內(nèi)在主觀判斷而非外在的他人評價,它的評價體系是主觀的;穩(wěn)定性,主觀幸福感測量的是長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映和生活滿意度,它是相對穩(wěn)定的并且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動;整體性,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映的認知和判斷[1]。本研究采用心理量表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調(diào)查,以期豐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量化研究成果,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教育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本研究采用美國心理學家Campbell編制的《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該量表包括兩個部分: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共含有9個項目,其中生活滿意度量表含1個項目,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含8個項目。兩個量表中9個項目的加權(quán)得分為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即總體幸福感得分=生活滿意度*1.1+各項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之和/8,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越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信度分析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調(diào)查問卷總體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29,表明該問卷信度較好。本研究通過整群抽樣的方式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32所高校的3 500名全日制大學生進行了匿名問卷調(diào)查。問卷回收后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對各人口學變量之間的差異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LSD法,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
表1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10.391±2.223)較高,其中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5.125±1.158)、總體情感指數(shù)(4.753±1.371)均較高。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將性別作為自變量,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性別上的差異。表2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大學男生與女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3.703,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t=2.863,p<0.05)、總體情感體驗指數(shù)(t=3.338,p<0.05)三個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且男生在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體驗三個方面的得分(10.540±2.229、5.185±1.171、4.836±1.372)都顯著高于女生(10.251±2.209、5.069±1.142、4.676±1.367)。
表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民族上的差異比較
將民族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民族上的差異。表3、表4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民族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2.129,p>0.05)和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0.064,p>0.05)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只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上存在顯著差異(F=5.066,p<0.05)。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漢族大學生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4.798±1.375)顯著高于壯族大學生(4.619±1.356)。
表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民族上的差異比較
表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民族上的多重比較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學歷上的差異比較
將學歷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學歷上的差異。表5、表6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學歷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9.105,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6.849,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9.875,p<0.05)三個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研究生學歷的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10.822±2.381)、總體情感指數(shù)(5.044±1.418)得分均顯著高于??粕?0.409±2.158、4.698±1.392)和本科生(10.291±2.215、4.724±1.344);而在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得分方面,本科生(5.061±1.180)則顯著低于??粕?.191±1.097)和研究生(5.253±1.177)。
表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學歷上的差異比較
表6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學歷上的多重比較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的差異比較
將年級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年級上的差異。表7、表8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7.780,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9.829,p<0.05)上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上,大一(10.206±2.093)、大二(10.289±2.271)、大三(10.406±2.199)學生顯著低于大四學生(10.716±2.201)以及研究生學歷的學生(10.837±2.400);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上,大一學生(4.615±1.345)顯著低于大三(4.761±1.359)、大四學生(4.965±1.277)以及研究生學歷的學生(5.066±1.405),大二(4.694±1.402)、大三學生(4.761±1.359)顯著低于大四學生(4.965±1.277)以及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學生(5.066±1.405)。
表7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的差異比較
表8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上的多重比較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異比較
將政治面貌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政治面貌上的差異。表9、表10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5.144,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4.004,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3.298,p<0.05)三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上,中共黨員(含預備)的大學生(10.665±2.240、5.250±1.160、4.890±1.395)顯著高于共青團員(10.366±2.201、5.114±1.152、4.741±1.364)和其他政治面貌的大學生(10.159±2.351、5.017±1.190、4.641±1.393)。
表9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異比較
表10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政治面貌上多重比較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干部經(jīng)驗上的差異比較
將有無干部經(jīng)驗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干部經(jīng)驗上的差異。表11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有無干部經(jīng)驗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2.265,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t=-2.308,p<0.05)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上,有過干部經(jīng)驗的大學生(10.436±2.211、4.781±1.368)顯著高于沒有過干部經(jīng)驗的大學生(10.220±2.262、4.646±1.380)。
表1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干部經(jīng)驗上的差異比較
5.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比較
將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表12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大學生是否獲得過獎學金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4.507,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t=-3.755,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t=-3.816,p<0.05)三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10.614±2.172、5.223±1.118、4.869±1.387)顯著高于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10.253±2.245、5.066±1.176、4.680±1.360)。
表1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是否獲得過獎學金上的差異比較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是否獨生子女情況上的差異比較
將是否是獨生子女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是否是獨生子女上的差異。表13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大學生是否為獨生子女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0.680,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t=1.098,p>0.05)上不存在差異,但是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t=-2.122,p<0.05),即獨生子女大學生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4.841±1.377)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4.723±1.369)。
表1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是否獨生子女上的差異比較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母務工情況上的差異比較
將父母務工情況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父母務工情況上的差異。表14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父母是否常在外務工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1.891,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t=-0.355,p>0.05)上不存在差異,但是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t=3.402,p<0.05),即小時候父母常外出務工的大學生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4.654±1.345)顯著低于小時候父母不常外出務工的大學生(4.821±1.384)。
表1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母務工情況上的差異比較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入學前戶籍上的差異比較
將入學前戶籍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入學前戶籍上的差異。表15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入學前不同戶籍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t=0.027,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t=1.957,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t=-1.774,p>0.05)三個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入學前戶籍上的差異比較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家庭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將家庭類型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家庭類型上的差異。表16、17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不同家庭類型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3.818,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3.630,p<0.05)兩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雙親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10.433±2.218)、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得分(5.143±1.147)均顯著高于其他家庭類型的大學生(10.011±2.234、4.887±1.254)。
表16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家庭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表17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家庭類型上的多重比較
5.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將父親職業(yè)類型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父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表18、19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父親職業(yè)不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1.122,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1.960,p>0.05)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只在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2.734,p<0.05),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父親是企事業(yè)單位的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得分(4.840±1.199)顯著低于父親是農(nóng)民(5.191±1.114)、工人(5.086±1.189)、個體戶的大學生(5.162±1.136)。
表18 大學生幸福感父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表19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多重比較
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母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將母親職業(yè)類型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母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表20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母親職業(yè)類型不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0.256,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1.006,p >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1.213,p>0.05)三個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20 大學生幸福感母親職業(yè)類型上的差異比較
7.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將父親文化程度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父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表21、表22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父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0.810,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1.056,p>0.05)上不存在差異,只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F=2.574,p<0.05)。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父親是高職高專學歷的大學生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4.935±1.272)顯著高于父親未接受過教育(4.503±1.527)、小學學歷的大學生(4.682±1.362);父親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4.955±1.318)顯著高于父親未接受過教育(4.503±1.527)、小學學歷(4.682±1.362)、初中學歷的大學生(4.735±1.373)。
表21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表2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父親文化程度上的多重比較
8.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母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將母親文化程度作為自變量,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母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表23、表24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母親文化程度不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2.036,p>0.05)、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F=0.183,p>0.05)上不存在差異,只在總體情感指數(shù)(F=4.198,p<0.05)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經(jīng)LSD事后檢驗發(fā)現(xiàn):母親未接受過教育(4.527±1.416)、小學學歷的大學生(4.679±1.364)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顯著低于母親是高中(含中職、中專)(4.874±1.399)、高職高專(4.942±1.256)、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5.031±1.280);母親是初中學歷的大學生(4.755±1.382)的總體情感指數(shù)得分顯著低于母親是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5.031±1.280)。
表2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母親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表2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母親文化程度上的多重比較
9.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異比較
將家庭月收入作為自變量,對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其各因子在家庭月收入水平上的差異。表25的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家庭月收入水平不同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F=4.914,p<0.05)、總體情感指數(shù)(F=7.155,p<0.05)均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變異數(shù)同質(zhì)性檢驗中,p<0.05,方差不齊性。
表2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異比較
本次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三個指數(shù)的得分均較高,說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良好,他們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質(zhì)量比較滿意,在情緒情感方面的體驗較為積極。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和熱情,所處的校園環(huán)境相較而言也更為簡單和諧,因此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相對較高,這與以往的研究結(jié)果相類似。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性別差異上的討論
從性別的角度看,研究結(jié)果顯示:大學男生與女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三個方面都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鄭雪(2003)[2]、王晶(2011)[3]、Wood(1989)[4]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較為一致。同時研究數(shù)據(jù)還表明男性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三個方面都顯著高于女生,這與張雯,鄭日昌(2004)[5]的研究結(jié)果“男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觀沒有顯著差異”略有不同,導致研究結(jié)論的差別可能與研究工具、抽取的樣本、社會的發(fā)展等因素有關。本研究中男性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體驗比女生更好,究其原因,可能與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得到提高發(fā)展有關。相對過去,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女性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生活、工作職場中,她們對自己的要求變高,也相應地承擔起了更多的責任和壓力。同時從性格上看,女性相較男性在情緒情感上更為敏感細膩,情緒易波動,過于關注細節(jié),因此常會為生活中的一些瑣事而困擾,從而降低了其幸福感水平。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民族差異上的討論
從民族來看,不同民族的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周宜君(2009)[6]和張鵬程(2008)[7]的研究結(jié)果相類似,即漢族大學生和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不存在顯著差異。一直以來國家對56個民族一視同仁,并致力于民族的團結(jié)與發(fā)展,還出臺了少數(shù)民族高考加分、少數(shù)民族骨干計劃等優(yōu)惠政策來保障少數(shù)民族的權(quán)益,因此在幸福感水平上各民族大學生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同時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漢族大學生在情感體驗方面較之壯族大學生更為積極,導致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地域、語言和文化等因素有關。壯族學生中的大部分來自較為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他們在情緒情感上的體驗可能會由于內(nèi)心的不自信而相對消極。此外,盡管壯族和漢族相處非常融洽,但是依舊會存在一些語言上的溝通問題的,甚至是文化上的一些碰撞,這就可能導致了壯族大學生在與人交流時因為口音問題或者文化不適應等而出現(xiàn)煩惱。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學歷差異上的討論
從學歷層次來看,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之間的總體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比??粕捅究粕?,情感體驗也更為積極。這可能與大學生就讀期間的認知和體驗等有關,學歷越高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自身價值提升,知識、閱歷不斷豐富,從事自己喜歡工作的機會也更多,也更能夠用平和、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事情。但是在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上,本科生卻顯著低于??粕脱芯可>科湓?,這可能與本科生對自我的要求和期待有關,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大眾化,本科生群體的數(shù)量日益增加,競爭也日趨激烈,由此帶來的壓力也更大。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年級差異上的討論
從年級來看,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之間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存在顯著性差異,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在年級變量上的總分差異表現(xiàn)為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年級越高,幸福感指數(shù)越高。這種年級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的事物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和陌生的,在適應和融入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發(fā)展逐步成熟,對自己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對未來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規(guī)劃,對問題的看法更為全面,適應能力增強,人際關系逐漸磨合。再者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大學生更注重科研,專注于科研能讓他們更滿足、更自信,因此總體幸福感水平最高。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政治面貌差異上的討論
從政治面貌來看,不同政治面貌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中共黨員(含預備)的幸福感顯著高共青團員和其他政治面貌的學生。一般而言大學生中的黨員群體是各方面表現(xiàn)都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在思想上更為成熟,自我效能更高,對生活更積極更樂觀。此外大學生黨員相對共青團員和群眾,能夠更多地接觸到黨的思想與教育,盡心盡力為同學們服務,并從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擔任學生干部差異上的討論
從有無學生干部經(jīng)驗來看,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在有無干部經(jīng)驗上存在顯著差異,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大學生相對幸福感更高,情感也更積極。這可能是因為擔任學生干部能夠得到較多提升個人綜合素質(zhì)的機會,在組織、協(xié)調(diào)、與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較強。因此更易獲得成就感,更能體驗到滿足和快樂,幸福感也就更高。
5.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獲得獎學金差異上的討論
從有無獲得過獎學金來看,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在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總體情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指數(shù)方面顯著高于沒有獲得過獎學金的大學生。這是因為獲得獎學金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綜合測評成績大都非常優(yōu)秀,獎學金的獲得是對他們學習以及付出努力的獎勵,是他們優(yōu)秀的證明,這讓他們高興、充實和滿足,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更加滿意、積極。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是否為獨生子女差異上的討論
從是否為獨生子女來看,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在是否獨生子女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感體驗指數(shù)方面,獨生子女大學生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把全部的關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而非獨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對各個孩子的關愛程度不同,因此在情感上獨生子女能夠體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差異上的討論
從父母是否外出務工來看,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在父母是否外出務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感體驗方面,小時候父母常外出務工的大學生的顯著低于小時候父母不常外出務工的大學生。其原因與親子關系親疏有關,親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從而影響到幸福感。雖然隨著現(xiàn)代通訊、交通行業(yè)的發(fā)展,在外務工的父母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媒介關心與愛護孩子,但這樣的在線交流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更渴望父母在身邊的陪伴,在情感上有著更多的需求,因此小時候父母常外出務工的大學生在情感體驗上會略低。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入學前戶籍差異上的討論
從大學生的生源地來看,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在入學前戶籍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關宇霞、劉海燕(2011)[8]對呼倫貝爾學院大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相同。這表明了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差異對大學生的幸福感影響不大,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我國重視農(nóng)村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計劃使得農(nóng)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城鄉(xiāng)差距在不斷地縮小,農(nóng)村學生的生活質(zhì)量不斷得到提高,在各方面都能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因此生源地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差異不大。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家庭類型差異上的討論
從家庭類型來看,不同家庭類型的大學生之間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雙親家庭顯著高于其他家庭類型的學生,這與王芳,陳福國(2005)[9]對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相似,溫暖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能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雙親家庭的大學生相對于其他家庭類型的大學生來說,在成長的過程能夠得到父親和母親的關心愛護,心理安全感的程度更高,因此主觀幸福感也就更高。
5.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父母職業(yè)類型差異上的討論
從父母職業(yè)類型來看,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在父親、母親職業(yè)類型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提高,“職業(yè)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的觀念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因此父母職業(yè)的不同對子女的幸福感影響并不大。但研究卻發(fā)現(xiàn),父親是企事業(yè)單位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顯著低于父親是農(nóng)民、工人和個體戶的大學生。一般來說,企事業(yè)單位的家長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收入相對農(nóng)民、工人和個體戶來說會更高,但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卻較低,這說明了除了生活條件之外,父親職業(yè)相關的其他因素也影響著大學生的幸福感,還需要另行深入進行探討。
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父母文化程度差異上的討論
從父母文化程度來看,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在父親、母親文化程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感體驗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本科以上學歷層次的父母一般都比較注重對子女的教育,在知識的廣度、思想的深度上能給大學生更多的指導和建議,以及與他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程度也越高。而文化程度較低的父母因自身文化素質(zhì)條件所限,在子女的知識教育和思想交流上能做的也比較有限。因此,父母親文化程度越高的大學生在情感體驗方面就更為積極。
7.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在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異上的討論
從家庭經(jīng)濟條件來看,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在家庭月收入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結(jié)果顯示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學生的幸福感越強。這與國內(nèi)一些研究結(jié)果相同,例如有研究表明經(jīng)濟收入與主觀幸福感是線性與正性的關系,楊鑫輝等人(2007)[10]就發(fā)現(xiàn)家庭經(jīng)濟收入低的大學生幸福感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這是由于月收入高的家庭經(jīng)濟水平、生活環(huán)境都較好,能夠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這樣家庭的大學生日常消費較為寬裕,生活沒有經(jīng)濟負擔。而家庭月收入低的大學生在經(jīng)濟、生活等各方面臨的壓力會更多,因此相較于家庭月收入低的大學生,家庭月收入高的大學生總體幸福感會更高些。
本研究探討了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結(jié)果表明:
1.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良好。
2.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在性別、學歷、年級、專業(yè)類型、政治面貌、干部經(jīng)驗、獎學金、家庭類型、家庭月收入等人口學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民族、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務工情況、入學前戶籍、父親職業(yè)類型、母親職業(yè)類型、父親文化程度和母親文化程度等人口學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