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飛 劉成權
摘要 以教材為載體、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采用以腦為導向的教學(BTT)模式,引發(fā)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進行探索與學習。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質(zhì)疑和優(yōu)化實驗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通過為學生提供科學實驗事實,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關鍵詞 細胞核 BTT模式 科學思維 結構與功能觀
中圖分類號C633. 91
文獻標志碼B
1 引言
BTT模式,即“以腦為導向的教學(Brain-Target-edTeaching,BTT)”模式,由哈迪曼提出,是基于神經(jīng)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而設計的完整的教學指導框架,幫助教師們科學地計劃、執(zhí)行、評估教學程序。該模式由六大“腦一目標”構成:①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②為學習打造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③設計學習體驗;④教授掌握內(nèi)容、技能和概念;⑤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⑥評估學習。盡管每個“腦一目標”被表征為相對分離的部分,但這六個部分之間卻是相互關聯(lián)的,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能夠為教學者提供指導與方案。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與細胞》“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一節(jié)為例,闡述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應用BTT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 基于BTT模式的教學過程
2.1 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腦一目標①)
筆者剪輯電影《逃出克隆島》中的情節(jié),制作一段1.5 min的視頻,通過視聽刺激和震撼的故事情節(jié)把學生的注意力引至課堂,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理論上,培養(yǎng)克隆人需要依賴于捐贈者的什么細胞結構?”教師利用學生回答,導入“細胞核”的學習。
2.2 為學習打造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腦一目標②)
教室中的物理環(huán)境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信息,環(huán)境中的新異性觸發(fā)覺醒和定向系統(tǒng)。因此,教師可通過調(diào)整教室環(huán)境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注意、參與感和興趣:(1)每四張桌子拼起來,學生圍坐;(2)每組桌子上分別有小組1~小組13的席卡;(3)每小組均發(fā)放白板一塊和信封袋一個,包括小組活動模型、剪刀、白板筆和板擦。
2.3 設計學習體驗,建立“全局觀”(腦一目標③)
在教學實踐時,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選擇對教材上的4則材料進行分析,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簡化細胞核結構的教學,通過展示模式圖直接告知細胞核各結構及功能,缺乏對學生科學思想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筆者在教學時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篩選和加工重組(表1),科學靈活地運用教材設計學習體驗,以實證、邏輯、質(zhì)疑為主線,旨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本質(zhì)教育。
2.4 學習與應用知識(腦一目標④一⑤)
教師在腦一目標③中明確了教什么,接著要在實現(xiàn)腦一目標④的過程中明確如何教,采用有效的方法策略使得學生掌握本節(jié)的內(nèi)容、技能和概念。學生在習得新知的同時,理解實驗探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并且創(chuàng)新性地將其應用于新實驗的設計與探究(腦一目標⑤)。
2.4.1 依托假說一演繹法,學生深入體驗“傘藻的嫁接和核移植”實驗
通過對“美西螈核移植實驗”的設計與探討,學生初步明確了實驗設計的原則和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深化實驗探究的過程。教師在課前用不同顏色的彩紙制作兩種傘藻模型,背面粘貼軟磁片,使其可吸附在磁性白板上。傘藻模型可剪斷,可移動,假根內(nèi)細胞核用彩色圓形軟磁片代替。4位學生為一組,每組學生發(fā)一個磁性白板(45x60 cm)。教師展示資料介紹傘藻特征,在教學中依托假說一演繹法完成“傘藻的嫁接、核移植實驗”的分析。
(1)發(fā)現(xiàn)問題:傘帽的形狀由哪一部分決定?
(2)提出假設:
①傘帽的形狀跟傘柄有關;
②傘帽的形狀跟假根有關;
③傘帽的形狀跟傘柄和假根都有關。
(3)設計實驗。
(4)演繹實驗:學生使用信封中的傘藻模型在白板上推演實驗過程,討論并做必要的文字注解。小組討論后,代表“不同假說”的小組展示并說明傘藻嫁接實驗的演繹結果(圖1)。
(5)實驗驗證:教師展示科學家進行的“傘藻嫁接實驗”結果。
(6)得出結論:傘藻嫁接實驗說明傘帽的形狀由假根決定。
教師引導學生再發(fā)現(xiàn)問題:傘帽的形狀由假根中的什么結構決定?學生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在白板上推演“傘藻核移植實驗”并展示演繹結果(圖2),教師提供科學實驗結果,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傘帽的形狀由細胞核決定。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調(diào)動多感官參與學習,思維活躍,積極參與,通過“剪、貼、移、寫、說”在白板上推演、分析實驗,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4.2 通過論證分析,學生設計“變形蟲的去核和核移植實驗”
腦一目標⑤鼓勵通過提升創(chuàng)造性和革新思維對知識加以延展和應用。經(jīng)過前兩個實驗的設計、優(yōu)化與論證,學生對實驗設計原則、科學探究過程有了一定的體會與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設計新的實驗進一步論證細胞核的功能,并在播放“變形蟲攝食及運動”的視頻后,提出問題:變形蟲的生命活動由細胞的什么結構決定?由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及論證。
(1)教師展示變形蟲切割實驗,學生得出“細胞核控制變形蟲的生命活動”的主張。教師提示實驗設計原則,鼓勵學生質(zhì)疑。學生提出質(zhì)疑:變形蟲有核部分的細胞質(zhì)有可能控制其生命活動。
(2)教師滲透生物實驗思維中的減法原理,學生設計變形蟲去核實驗,提出主張。學生提出質(zhì)疑:去核過程導致的損傷使變形蟲失去存活能力。
(3)教師滲透生物實驗思維中的加法原理,學生設計變形蟲核移植實驗(圖3)。教師展示實驗結果,學生得出結論:變形蟲的生命活動由細胞核控制。
該教學過程體現(xiàn)“資料一提出主張一質(zhì)疑一設計實驗一再驗證”的論證過程,外化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挑戰(zhàn)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積極性。學生參與論證活動,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對科學知識和實驗探究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形成批判性思維。
2.4.3 基于實驗證據(jù),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
學生通過以上探究實驗,總結出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但并不清楚原因。此時,教師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從細胞核的結構印證其功能。這部分的教學采取“細胞核電鏡照片、實驗證據(jù)一分析、推理、總結對應結構的功能一模式圖一課后制作模型”的呈現(xiàn)思路。首先,教師展示細胞核在光學顯微鏡、透射電鏡、掃描電鏡下的全貌及局部,學生描述看到膜結構、小孔等結構,教師指出各結構的名稱。然后,教師一一展示實驗證據(jù),逐個突破各結構的功能:
①學生根據(jù)雙層核膜的透射電鏡圖片、核孔復合體掃描電鏡圖片及核孔、核孔復合體有效直徑9-25 nm等數(shù)據(jù),總結核膜及核孔的作用。
②學生分析實驗資料,總結核仁的功能:在快速生長的胚細胞和分泌蛋白質(zhì)的細胞內(nèi),核仁特別發(fā)達;用很細的光束破壞核仁,細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大部分被抑制。Brachet等用放射自顯影證明,3H標記的U首先進入核仁,再轉(zhuǎn)移到細胞質(zhì);用很細的光束破壞核仁,則3H標記的U不再向核仁摻入??茖W家從核仁中找到核糖體大亞基的前身物質(zhì),這些顆粒在核仁內(nèi)裝配,再轉(zhuǎn)運到細胞質(zhì)中。
③教師展示染色質(zhì)、染色體的光鏡、電鏡照片及模式圖,闡明染色質(zhì)與染色體的組成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總結出細胞生命活動的“藍圖”(圖4),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最后,呼應課堂開始時播放的《逃出克隆島》的科幻故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理論上培養(yǎng)克隆人需要供體細胞的細胞核,從而引發(fā)學生對科學研究與倫理關系的思考。學生主動思考,體會“科學研究應更好地為人類社會服務,而不能凌駕于道德和倫理之上”,凸顯“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2.4.4 學生課后合作構建概念圖,建立“全局觀”
教師提供各個概念節(jié)點,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在課后將各概念節(jié)點用連接線連起來,并在連接線上注明連接詞,把概念連接起來,形成一張較為完整的概念圖。
2.5 評估學習(腦一目標⑥)
腦一目標⑥關注的是對學生學習的評估。這是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最后一部分,但評估不是僅僅在課堂結束時進行,而是發(fā)生在教學的每一階段,使學生在記憶和理解方面獲益,同時促進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考。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課堂點評、學生互評與課后概念圖評價三種評價方式。
3 結語
BTT模式是綜合了神經(jīng)、認知科學的有效教學方法,可以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善教法、完善教學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基于BTT模式,在科學實驗、探究活動和材料分析中,重視引導學生運用證據(jù)和邏輯去質(zhì)疑、辯論,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進行訓練;通過課堂合作探究,課后構建概念圖,促進學生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通過對“克隆人”情節(jié)的再挖掘,落地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瑪麗亞·哈迪曼著,楊志等譯.腦科學與課堂一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1-15.
[2]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8-312.
[3] 翟中和.細胞的結構與功能[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1985,(S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