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碧帆
摘 要:古代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漢語教學的重點。為了掌握古詩的節(jié)奏、情感、形式等特點,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意境和審美情趣,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對古詩詞的欣賞。本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古詩詞的教學策略:更新古詩詞的教學觀念,整合古詩詞的教學內容和挖掘古詩詞的內在意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語言簡練,內涵深刻,寥寥數(shù)語就可以展現(xiàn)風光秀麗的景致,再現(xiàn)蒼涼悲壯的古戰(zhàn)場,刻畫纏綿悱惻的愛情,并且詩詞里還蘊藏著為人處世的深刻思想。古詩詞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增進學生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多側重于古詩詞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對詩詞審美意蘊的感受和領悟,單一的背誦、灌輸教學法也讓古詩詞教學停留于字面。
一、更新古詩詞教學理念,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古詩詞教學既要注重人文知識的講解,又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特別是在詩詞教學理念上,要著重促進學生想象、情感、思維、鑒賞能力的發(fā)展。依托古詩詞誦讀教學,教師要鉆研教材,拓展古詩詞文化意蘊,挖掘詩詞的情感內涵,讓學生全面、深刻了解古詩詞的內在意蘊。
例如在教學《游子吟》時,一方面,教師要確立該詩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詩詞大意,感受母愛的偉大;另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學重點,挖掘詩詞所賦予的真摯情感,讓學生從閱讀、誦讀中,增進對詩詞的情感體驗。同時,結合素質教育目標,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古詩詞教學的固化思維,創(chuàng)設古詩詞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特別是在古詩詞感悟的過程中,要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又如在教學《憫農》時,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教學,通過多媒體的動畫展示讓學生感受到農民勞作的辛苦,進而升華情感,懂得珍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古詩詞是文化的傳承與積淀,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二、整合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手法
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以新穎性和趣味性為導向,激發(fā)學生古詩詞學習熱情。傳統(tǒng)的詩詞課堂教學,通常是先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再對詩文進行釋義,然后對詩詞中的倒裝、介詞省略等用法進行分析,最后翻譯整首詩詞,讓學生進行背誦。這種教法應該說還有不完善之處,即無法融入古詩詞的內在意義與情感,不利于學生全面解讀古詩詞。
例如在教學《竹石》時,教師可以重構教學內容,先導出該詩的基礎知識,接著延伸介紹鄭板橋的生平,并滲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竹子所代表的優(yōu)秀品質,以此作為拓展學習的要點。然后,教師通過詩詞閱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該詩的學習積極性,并借助“鄭板橋辭官”“鄭板橋斷案”等故事,讓學生了解鄭板橋剛正不阿的品格。由此,通過對鄭板橋人格、品行的了解,再通過詩詞所描寫的竹子形成對照,教師引領學生由詩人品格與竹子的相同、相近之處,來深化對該詩中竹子形象的理解。另外,結合對竹子主題的討論,教師向學生延伸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詩詞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古人對“梅蘭竹菊”等的喜愛,更在于其優(yōu)秀的人格化精神。同樣,竹子本身堅韌不拔、不向世俗低頭的情懷,可以成為學生提高審美情趣的學習典范??梢姡谭ǖ膭?chuàng)新,要展現(xiàn)詩詞的濃郁情感,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朗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途徑,要從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內容,讀出詩詞的氣氛與情感。
三、引入信息技術,挖掘詩詞內在意境
意境是古詩詞的獨特之美,學生從古詩詞語言品鑒中,可以感受含蓄、凝練的詩句,感受其呈現(xiàn)出的優(yōu)美、豐富的意境。
如在教學杜牧的《清明》時,教師可先以“清明節(jié)的由來”導入故事,讓學生了解清明節(jié)的習俗;接著,教師引入多媒體影視素材,來展現(xiàn)清明節(jié)時人們對故人的懷念,由此講述詩人“欲斷魂”的緣由;隨后,教師可以利用音樂詩朗誦的形式,增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的體會,感知詩人的情感。這樣,借助多媒體來營造古詩詞的直觀化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快、更直接地感悟詩詞的內涵和情境。再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對于瀑布的壯觀景象,教師僅憑文字的講解是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的,因為很多學生并未去過廬山,也未欣賞過瀑布。為此,教師可引入廬山瀑布的視頻實景,讓學生聆聽瀑布清晰的水聲,感受瀑布水流的氣勢,親眼看一下壯觀的水霧升騰,與詩詞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偉壯觀景象進行直觀比較。如此一來,多媒體的靈活運用讓古詩詞課堂教學呈現(xiàn)“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氛圍,學生以身臨其境的體驗,調動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加深對詩文的深刻理解。
四、結束語
古代詩歌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在古代詩歌課上,教師應聯(lián)系詩歌本身,并介紹詩歌的歷史背景,尤其是通過擴展課外知識,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詩歌和詩人的情感。教師應更新古詩詞的教學觀念,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整合古詩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引入信息技術來探索古代詩歌的內在情緒。
參考文獻:
[1]張娟. 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12).
[2]施芳芳. 小學語文中有效實施古詩詞教學的策略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