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昭通苗族服飾變遷與傳承

      2020-10-21 09:11秦善軍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9期
      關鍵詞:變遷傳承

      【摘要】苗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其服飾作為苗族族徽,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本文對昭通苗族在散雜居狀態(tài)其服飾穿戴、服飾制作工藝、款式變化和服裝經營方面變遷的文化因素分析,把握苗族服飾的變遷趨勢,為昭通散雜居地區(qū)苗族文化的傳承提供有效途徑。

      【關鍵詞】苗族服飾;變遷;傳承

      【中圖分類號】TS941.1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昭通市社科聯2018年研究課題“昭通散雜居苗族文化傳承研究”(課題編號:zt2018009)。

      根據昭通2018年統計數據,全市總人口619.3萬,少數民族有苗、彝、回等2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7.2萬,其中苗族人口21.6萬人,是昭通第二大少數民族,十縣和一區(qū)均有苗族居住,主要居住地是彝良5.8萬人,其次威信4.8萬人,鎮(zhèn)雄4.1萬人,永善、鹽津、大關都在1萬人以上。從鄉(xiāng)村分布看,苗族中70%人口居住在19個民族鄉(xiāng)、132個民族村內。單一苗族鄉(xiāng)即彝良縣洛旺苗族鄉(xiāng)和柳溪苗族鄉(xiāng)2個。呈典型的大雜居小聚居特點,這種散雜居環(huán)境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

      一、昭通苗族服飾的變遷情況

      (一)昭通苗族的服飾穿戴

      昭通苗族的服飾是苗族文化最早的物化形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標志。苗族的服飾分為苗族服裝和飾件兩部分,服裝分為素裝和盛裝。飾件是在服裝的基礎上進行織、染、挑、繡、鑲等工藝對服裝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升級。素裝是平時穿著勞動和居家生活的服裝,制作簡便,少裝飾,又稱為變服;盛裝,用料考究、組件復雜、鑲嵌裝飾精細,色彩鮮艷、款式莊重,在逢年過節(jié)、喜慶活動、走親訪友和集會場合穿著,又稱為禮服。調查中發(fā)現,苗族95%的人擁有自已的苗族盛裝,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則人人擁有,只是部分青壯年人沒有。

      (二)昭通苗族服飾制作和工藝

      傳統苗族服飾的制作大部分屬于女工活,苗族女孩從小學習紡、織、染、繡等手工技藝活,好的手工是女孩心靈手巧的標志。以前苗族服飾以自種麻為料,形成了紡、織、染、繡的一套傳統工藝,多年來就有苗族“工于織,精于繡”的口碑。

      (三)昭通苗族服飾款式

      昭通苗族的服飾經歷了從最初的古老款式到在托肩、領口、拍子上進行改造形成現在普遍流行的現代款,近幾年來又開始出現以古老款為底子與現代款的裝飾相結合的復古款式。服飾的色彩從歷史的黑色、白色、天藍色、青色為主的冷色調到現在的青、藍、紅、白、黑相組合的多色調和暖色調。

      (四)昭通苗族服飾的生產經營

      苗族服飾商品化是近三十年來的事,許多地方的苗族服飾最先經營者還不是苗族人員,調查中發(fā)現,從事苗族服飾經營人員很少,大部分經營者是非苗族人員。苗族服飾由苗族自我生產自我消費的民族內部行為到今天外民族共同參與生產加工的市場行為。苗族服飾的經營范圍跨區(qū)跨省,還有部分出口業(yè)務。

      二、昭通苗族服飾變遷的文化分析

      苗族服飾的變遷,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變化,一些技藝會消失,如何傳、如何承,須在認識苗族服飾變遷原因的基礎上探索傳承之道。

      (一)苗族服飾變化是中華民族一體文化的體現

      苗族的歷史與華夏文明一樣久遠,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苗族服飾的奇特、華麗的背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一個族群的生存與發(fā)展需賴于族群意識,這是保障族群生存的原動力。族群意識需要有一個足夠鮮明的特征作為識別標志,同時,作為個體的角色歸屬也需要有族群識別和族群認同的族徽符號,苗族服飾就承載著這個功能。曾經許多朝代的統治者對苗族采取“附則受而不逆,判則棄而不追”的羈縻政策,在不公平的政治待遇和艱苦的生存條件下,作為族徽的服飾能夠迅速地進行類識別,猶如今天的身份證,連不同地域、不同來源、不同身份地位也能通過服飾進行區(qū)別,正是苗族服飾的社會功能發(fā)揮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采取“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平等的政治地位才使苗族開始真正全面地融入新中國這個大家庭,教育的普及使苗族接受到文化教育,有機會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中來,體會到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主人翁平等身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苗族服飾的變化是經濟發(fā)展的印證,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呈現

      昭通苗族居住普遍是山區(qū),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交通不便,新中國建立前,經濟、文化十分落后。20世紀50年代進行土地改革和基層人民政權組織的建立,苗族地區(qū)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才完成現代社會的轉型。八十年代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市場經濟的最重要一個原則就是效益——成本考量,苗族在分享市場帶來的實惠時,也用成本思維進行生活選擇,通過自己種麻來獲取服裝面料與采用市場面料比較,麻料成本高,接著蠟染和刺繡也被廉價的工業(yè)產品沖擊,服飾開始商品化。

      (三)苗族服飾的變化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苗族在發(fā)展中與我國的許多民族一樣,沒有形成自己統一和普遍推廣的文字,苗族在一路遷徙的過程中如何記載自己的歷史、記錄自己的生活,如何告知下一代?聰慧的苗族先民通過代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和居住地的生活境況一針一線地繡在衣冠服飾上,世代“穿”承,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當然,由于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苗族遷徙到昭通后分散居住在各個地方,與漢、彝等民族混居,呈典型的散雜居狀態(tài),這就形成了文化上互相影響,文化的影響又在服飾上體現出來。在服裝的前面采用開扣款式,領口使用旗袍領、大開領、小開領的變化都有漢族服裝的影子。在馬燕編的《昭通苗族服飾圖案集》中也體現了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文化現象。在威信縣城廣場,群眾的健身廣場舞是苗族蘆笙舞蹈與現代音樂結合的產物,是文化融合的最好體現。

      三、昭通苗族服飾文化傳承建議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泵褡逦幕鳛槠渲胁豢苫蛉钡牟糠?,保護、傳承好民族文化,可不斷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大力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文化發(fā)展觀,在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上,昭通需要在政策措施、項目引導、扶持帶動等方面加以發(fā)力,開創(chuàng)民族文化繁榮與昭通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新局面。

      (一)完善和推動政策措施的施行,巧用民族元素促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

      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多為邊遠、高寒地區(qū),基礎設施滯后,經濟發(fā)展緩慢,隨著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和云南精準扶貧的推進,政府根據苗區(qū)特點做好苗族村寨的發(fā)展規(guī)劃,在規(guī)劃上體現和利用苗族元素,鼓勵和引導村民利用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特色農業(yè)、鄉(xiāng)村旅游、休閑農莊,把苗族傳統技藝、苗族服飾、苗族歌舞、苗藥養(yǎng)生、苗家飲食等特色融入產業(yè)發(fā)展中,成為助推民族地方產業(yè)發(fā)展動力,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抓手,使經濟發(fā)展與文化傳承相互促進。

      (二)動員社會力量,大力加強苗族文化保護宣傳

      充分發(fā)揮如苗協會作用,組織社會力量開展苗族文化的各種研討活動,激發(fā)更多的人去關注、探尋民族文化發(fā)展和傳承之法。牽線搭橋與服裝企業(yè)、職業(yè)教育機構開辦苗族傳統刺繡技藝培訓班,既可以解決苗族青年的就業(yè),又能傳承技藝。利用各種節(jié)日舉辦苗族服飾文化展,展示苗族老年裝、中年裝、青年裝、兒童裝的服飾美,增強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體現昭通民族服飾文化的多元,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三)利用市場推動苗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

      發(fā)展是最好的保護,也是最好的傳承。麻料曾被取代,淘汰的不是麻,是原始的設備和粗糙的工藝。今天市場上麻料作為高端面料仍然存在。也有一段時間,機繡產品的價廉優(yōu)勢曾充斥市場,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對手工繡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現在呈供不應求的局面。充分發(fā)掘苗族對麻料古老制作工藝與現代制作技術結合、蠟染傳統圖案與現代藝術結合、傳統手工與電腦繪制結合、苗家手工繡品與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的創(chuàng)新來煥發(fā)苗族服飾的生命力,成為苗族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優(yōu)勢項目,是苗族服飾的魅力所在,更是對苗族服飾文化最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馬燕.苗族服飾圖案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6).

      [2]蔡紅燕.苗族服飾族群符號的文化認同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4).

      [3]聶羽丹.苗族女性服飾傳承與變遷的心理闡釋[R].中山大學,2014(4).

      [4]田愛華.苗族服飾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化進程[C].民族論壇,2013(10).

      [5]段知力,龍湘平.試析苗族服飾的歷史演變及現代轉型[C].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4(3).

      [6]羅培,熊子清.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的苗族文化保護及傳承探析[C].理論探索,2017(4).

      [7]熊玉有.云南苗族文化發(fā)展現狀與對策[C].烏蒙山片區(qū)苗族經濟社會發(fā)展研討會文集,2012.

      作者簡介:秦善軍(1966-),漢族,男,云南鎮(zhèn)雄,副教授,長期從事經濟學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

      猜你喜歡
      變遷傳承
      數字解讀 DIY世界的精彩變遷
      回鄉(xiāng)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變遷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yǎng)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變遷理論的新進展
      湖南省| 银川市| 离岛区| 凉城县| 周宁县| 苍南县| 闽清县| 集安市| 武川县| 武强县| 台南市| 遂平县| 金坛市| 罗源县| 江永县| 涞水县| 广水市| 宣武区| 新兴县| 盘锦市| 锦屏县| 安徽省| 芮城县| 苏尼特右旗| 武邑县| 文成县| 泾阳县| 陇南市| 通州市| 鹤岗市| 大足县| 澄城县| 克拉玛依市| 隆昌县| 新干县| 宜昌市| 肃南| 沁水县| 谢通门县| 天台县|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