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文化失真現象調查研究

      2020-10-21 09:11:12陳柔君
      中國民族博覽 2020年9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三月三

      【摘要】“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最重要的民族節(jié)慶活動。近十年來,黎族苗族“三月三”出現了較為顯著的“文化失真”現象,為此,筆者對其“失真”現象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文化失真;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812.4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9年海南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課題項目“海南黎苗族‘三月三節(jié)‘文化失真現象調查研究”(編號:Hys2019-178)。

      1984年,尚未獨立建省的海南迎來了來自廣東省人大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頒布的一項決定:將“三月三”確定為黎族傳統節(jié)日。在此之后,當時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和政府又頒布了一項新的決定,將“三月三”定為海南黎族和苗族人民的共同節(jié)日。數年之后,新設立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和海南經濟特區(qū)將上述決議一直延續(xù)至今。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節(jié)”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黎族苗族“三月三”是海南省政府重點打造的民族節(jié)慶品牌。2008年,“三月三”開始施行政府主導模式,通過形式多樣的節(jié)慶活動有效發(fā)展了地方經濟,擴大了區(qū)域影響力,促進了黎苗族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但在此過程卻也出現了節(jié)慶文化內涵的異化以及活動“形式化”等問題。

      一、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的由來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至遲在商周時期黎族先民就已定居于此。我國古代文獻中最早“黎”的專屬族稱始于唐代中后期,在此之前則被歷書于“駱越”“俚”“僚”之中。海南苗族入島的時間較晚,其祖最有可能是由廣西提調前來平黎的“苗兵”。文獻中“苗兵”第一次被征入島的記載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其時儋州有七方峒黎人符南蛇作亂,兩廣總兵毛銳急調“狼土兵以十萬”入島平黎。此后,地方志記有數次因同樣理由調集“苗兵”的事件,待黎民“叛亂”被剿后,部分“苗兵”奉命駐守當地,從此落居海南。數百年來,海南苗族與黎族人錯居于五指山腹地,生活習俗交相浸染,文化上已有趨同之勢。

      史書中多有關于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慶的記載,證實了這一傳統習俗的真實性。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蠻篇)中記載:“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有乘時為婚合者,父母率從無禁?!鼻迦藦垜c長的《黎歧紀聞》記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齊集于曠野間,男彈嘴琴(口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進奏一處,即定配偶。”可見,每到春夏之交的“三月三”之日,也是黎族人祭祀先祖、飲宴歌舞、定情婚戀之時節(jié),其內涵與上古時代華夏民族“上巳節(jié)”的傳統十分近似,這樣的過節(jié)方式已延續(xù)多年。

      海南少數民族中苗族的人口數量僅次于黎族,“三月三”也是海南苗族重要的傳統節(jié)日。每至三月初三,苗族人定會殺雞買肉,備好“元寶”香燭,請出家神,祭祀時插上三株或五株樹枝在案前,用“五色飯”或“三色飯”酬神,這是我國南方民族信仰文化的共同特征。處于五指山地區(qū)的苗族村落,“三月三”儀式活動還包括請師公主持祭祀,詠唱苗族祭祖歌等。同許多地方的春祭活動一樣,苗族人“三月三”也會至故人墳前,掃墓添土。

      二、“文化失真”概念的提出

      “文化失真”的概念最早被運用于語言學翻譯領域,用于表達翻譯過程中源語中的某些文化內涵在譯文不同程度地喪失的現象。近年來,“文化失真”一詞也被引用于文化保護領域,意指由于人為因素導致文化保護過程中的“非真”現象。呂群超、謝新麗認為:“文化失真是指在文化開發(fā)的過程中,由于開發(fā)理念、手法等因素的制約,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漸漸地偏離了其正常的形態(tài),并造成其原真性的異化?!痹诠P者看來,“文化失真”是自外界“異文化”對本土文化強勢進行改造的過程,隨著逐步演化從而吞噬原有民族的部分文化內涵,使其一步一步淪為他文化的附庸地位。盡管在任何民族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文化形態(tài)及其本身的內涵出現一定的偏離亦屬正常,但二者需加以明確的區(qū)分。

      三、海南黎、苗族“三月三”文化失真現象研究

      自海南島建省辦經濟特區(qū)以來,特別是海南“國際旅游島”作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黎族苗族“三月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被作為重點活動進行打造。然而,經筆者調查發(fā)現,近年來,“三月三”活動中出現顯著的“文化失真”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文化主導者的失真

      黎族苗族“三月三”主導者的變化并不是自然發(fā)生的平緩演變過程,而是較大程度受權力話語左右的產物。

      在2000年以前,海南黎族苗族主會場都是在五指山市(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府駐地),“三月三”表演節(jié)目與參與表演主要由民間組織者策劃。此時的“三月三”供養(yǎng)機制是政府鼓勵、自籌。各市縣文化系統單位會在中心城區(qū)組織舉行一系列節(jié)慶活動,各村寨自行組織,整體受關注程度較低。

      2000—2008年,黎族苗族“三月三”由政府引導支持、民間策劃,以五指山市為中心,各市縣協同開展,活動范圍向各市縣中心城區(qū)或部分規(guī)模較大的鄉(xiāng)鎮(zhèn)匯集,供養(yǎng)機制為政府支持、自籌相結合。特別是在2006年“黎族三月三”入選“非遺”名錄后,“三月三”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2008年,海南省政府決定將“三月三”活動作為全省的重點活動項目。政府成為黎族苗族“三月三”的完全行為人,代替了黎族苗族群眾掌握了“三月三”節(jié)慶話語權?;顒觾热萦傻胤秸y一規(guī)劃,舉辦場所基本集中在各市縣中心城區(qū)公共場所,供養(yǎng)機制完全依賴財政撥款,活動內容一定程度地體現出了迎合旅游開發(fā)的傾向,“三月三”的“原生土壤”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

      顯然,政府適當的支持、引導文化傳承與保護有利于地方經濟的發(fā)展、民族融合,形成民族多元化格局。然而,地方政府主導的、以旅游開發(fā)為目的的行為會導致民族文化同質化、商品化以及文化傳承危機。

      (二)文化內容的失真

      筆者觀察到,近年來,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動中民族傳統活動越來越少,部分與黎苗族文化無關的展覽、商業(yè)推廣、旅游推介卻有增長之勢。為直觀地看出各類活動在“三月三”中的占比,筆者根據2014—2019年官方公布的黎族苗族“三月三”主會場系列活動安排,根據活動類型進行分類,分為黎族苗族傳統活動、與黎族苗族文化有關的活動以及與黎族苗族文化無關活動三類。黎族苗族傳統活動主要包含傳統祭祀、對歌相關活動,與黎族苗族文化有關的活動是以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的拓展型活動,包括開閉幕式歌舞晚會、民族體育競技賽事、黎錦紡織技藝大賽等,而與黎族苗族文化無關的活動包括旅游推介、招商引資、政策宣傳等。

      以2014—2019年的官方主會場公布活動項目總量為基數,將上述三類活動五年間的活動數量總和進行統計分析。我們發(fā)現,近五年,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慶活動中祭祀、對唱民歌等傳統樣式占比較小(約11%),與黎苗文化有關的拓展活動則十分豐富(約55%),借助“三月三”舉辦的各種與黎苗文化無關的活動占比也偏大(約34%)。可見,今年黎族苗族“三月三”活動形式愈加豐富,節(jié)慶符號的文化外延也在被不斷地擴充,甚至一些商業(yè)、政治活動都借助“三月三”舉辦,并被官方納入“傳統”中,難免有混淆文化內涵之嫌。

      黎族苗族自治縣均處于海南中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qū),地方經濟發(fā)展訴求大,政府借助“三月三”吸引游客、拉動消費進行商業(yè)推介等活動的心理無可厚非,然而,過多的無關活動很有可能造成游客以及黎族苗族青年對于“三月三”傳統文化內涵誤解,甚至擠壓原有文化生存空間。目前來看,此類與黎族苗族文化無關的活動仍有增長的趨勢,對于此類現象地方政府應引起重視,發(fā)展經濟的訴求不應納入“三月三”文化保護系列活動中,尋求文化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平衡點應當成為目前地方政府持續(xù)打造黎族苗族“三月三”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文藝舞臺的失真

      開幕式晚會是黎族苗族“三月三”最重要的文化展演活動。筆者排查了2008年以來“三月三”開幕式晚會發(fā)現,在采取政府主導模式的初期還較為重視活動的民間參與性,當時節(jié)目中包括黎歌“歌王”、本土藝人的獻藝以及各鄉(xiāng)鎮(zhèn)群眾自編自導的節(jié)目等。然而,隨著政府主導模式的深化、民族文化傳承環(huán)境破壞、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等,黎族苗族“三月三”民間性逐漸淡化,出現了舞臺展演的“空洞化”傾向。以2019年白沙會場黎族苗族“三月三”開幕式晚會節(jié)目單進行分析,晚會的召集者和主持人并非本地有威望的民族精英者,而是地方官員、外聘導演、電視臺擔任策劃組織。其次,從節(jié)目完成人角度看,整場15個歌舞節(jié)目(不含最后的謝幕節(jié)目)中11個是以海南省歌舞團及其附屬學校、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的專業(yè)團體呈現的,占比超過了70%。除了細水鄉(xiāng)表演的《老古舞》為傳統黎族民間舞蹈外,其他14個節(jié)目均是以黎族苗族歌舞藝術為“元素”運用現代通俗歌舞手法進行的“發(fā)明”。

      與2008年邀請“歌王”、地方藝人、群眾參與相比,專業(yè)文藝團體的加入著實帶來了更為精彩炫目的舞臺效果,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娛樂需求,也大大節(jié)省了政府組織各鄉(xiāng)鎮(zhèn)群眾編創(chuàng)節(jié)目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專業(yè)團隊的過多介入,造成民族節(jié)慶舞臺展演的“失真”現象。

      四、對策與建議

      綜合以上黎苗族“三月三”的“文化失真”現象,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形成地方政府、學者群體以及民間社團的多維互動關系

      地方政府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保障者,在保護中應遵循以人為本、民間事民間辦、尊重民族多樣性的原則。學者群體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智庫”,提供科學的文化保護建議。民間社團是由黎苗群眾組成的代表性團體,能夠集中表達民眾心理訴求。政府把握活動總體思想,積極組織學者群體、黎苗代表建立起多維互動關系,傾聽學者、民間社團的建議,將活動具體執(zhí)行權交于民間社團。民間社團調動民眾積極性、集思廣益提出活動方案,專家學者探討分析并協助指導民間社團實施方案。

      三者多維互動參與模式能有效地協調各方利益與訴求,避免過去單一政府主導模式的專斷性。

      (二)活動內容應凸顯黎苗文化的特色,減少與黎苗族文化無關的內容

      黎族苗族“三月三”是體現地方民族特色的窗口,而并非商業(yè)活動的推廣標簽。節(jié)慶活動應尊重民族習慣與審美,遵循科學的文化保護規(guī)律,充分調動發(fā)揮民族群眾的保護自覺性和參與主動性,積極挖掘民族地方性特征,在辦好民族傳統活動的前提下創(chuàng)新形式與內容,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可適當延伸特色商業(yè)推廣活動,以拉動地方經濟發(fā)展,堅持文化“不走樣”的思想,因地制宜辦出真正的民間特色。

      (三)“局內人+局外人”共同建構

      從文化建構主體來看,作為地方文化擁有者的黎族苗族群眾是“局內人”,他們能設身處地考慮民族文化訴求。外來學者、專業(yè)團體以及社會人士等“局外人”的補充參與能夠更好地集思廣益,匯聚多方力量,辦出特色與創(chuàng)新。同時,“局外人”的存在能夠凸顯民族文化差異并給予“局內人”文化建構的信心。因此,在黎族苗族“三月三”中采取“局內人+局外人”的模式能夠更有效地發(fā)揮節(jié)慶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保護地方民族文化。

      (四)培養(yǎng)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重視黎語苗語的傳承

      少數民族方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情感的凝聚工具。黎族苗族“三月三”在傳承與發(fā)展中黎語苗語的重要性不容忽視。目前,黎族社群中存在黎語技能退化的現象,“三月三”活動作為海南省最重要的民族節(jié)慶,活動中應凸顯黎語苗語傳承作用??赏ㄟ^增加黎語苗語相關主持、朗誦等節(jié)目營造良性語言文化氛圍。同時,政府重視、社會鼓勵年輕一代運用黎語、苗語進行交流。在少數民族地區(qū)中小學開設黎語、苗語課程,大學中設立黎語,苗語選修課與學生社團,聘請黎苗、語研究教學人才,組織專業(yè)科研人員通過音像、書籍等現代技術加以保存和推廣等,加以保護運用。

      參考文獻:

      [1]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qū)的決定》[N].人民日報,1988-04-04(2).

      [2]呂群超,謝新麗,鄭立文,謝新暎.旅游節(jié)慶活動中的文化失真研究——以寧德上金貝村三月三賽歌會為例[J].旅游研究,2010,2(1):48-52.

      [3]毛巧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fā)展——以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為例[J].文化遺產,2012(4):46-52.

      [4]同上3.

      [5]龍借瓊,陳思蓮.論旅游開發(fā)與海南黎族文化的變遷與保護——以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xiāng)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5):152-156.

      [6]“三月三”大型歌會展現原生態(tài)黎族歌后王妚大師徒共同獻歌[N].海南日報,2008-04-08(3).

      [7]周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節(jié)日習俗演變及現狀[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29(5):12-15.

      [8]李枚珍,王琳.海南黎語使用現狀與對策[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8(4):20-24.

      作者簡介:陳柔君(1995-),女,漢族,海南文昌人,海南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藝術管理。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保護三月三
      人、物與時空整合視域下的文化遺產保護
      中州學刊(2017年3期)2017-04-11 20:11:02
      海南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畫實現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勢
      文教資料(2016年30期)2017-02-23 07:53:24
      廣西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側記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2:21:04
      四月里的“三月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化發(fā)展研究
      中國傳統古村落空間形式的生活審美評價
      藝術百家(2015年4期)2015-11-30 05:10:12
      自然災害對于受災地區(qū)及其周邊的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的影響
      戲劇之家(2015年12期)2015-07-25 18:49:16
      2014年《三月三》漢文版優(yōu)秀作品評選結果
      三月三(2015年1期)2015-02-05 16:45:11
      碰撞與交融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17:58:05
      高等建筑教育與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
      江陵县| 柳江县| 眉山市| 紫阳县| 枣庄市| 慈利县| 公主岭市| 无棣县| 抚松县| 高碑店市| 定南县| 兴宁市| 汾阳市| 建瓯市| 铅山县| 旺苍县| 长宁县| 黑水县| 元谋县| 通江县| 光山县| 中西区| 鄂尔多斯市| 安吉县| 黄浦区| 伊春市| 柏乡县| 星座| 富民县| 无棣县| 本溪市| 旬邑县| 资溪县| 乌兰察布市| 昆明市| 鸡东县| 吉木乃县| 壤塘县| 岫岩| 京山县| 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