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婷 柳亞杰
摘? 要:本文從英譯本的《茶花女》入手,研究西方女性悲劇社會成因。《茶花女》以悲為基調,主要講述一個妓女愛而不得的故事。而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不僅僅受西方文化如《圣經》對造成女性失語、及19世紀法國“金錢至上”的社會把女性抑或妓女商品化的影響,還有長久受男權文化影響下的男性道德觀和女性自身價值觀對獲得男性認可的渴望,她們想反抗卻無法掙脫這種世俗的虛偽道德觀念,由此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悲劇。
關鍵詞:茶花女;男權文化;女性失語
一、《茶花女》作品簡介
(一)《茶花女》人物原型
《茶花女》這部經典著作,是我國第一部被引進國內的西方名著,描述了一位出身較好的年輕人同一位流轉于上流社會的名妓相愛而又被迫分離的曲折愛情故事。它取材于生活,但又比生活來得更高尚。本書是法國作家小仲馬根據自身經歷改編而成,瑪麗·杜普萊西是小仲馬曾真愛過的名妓,瑪格麗特的形象便是出于此,但小仲馬筆下的瑪格麗特卻與瑪麗有著大相徑庭的性格特點,瑪麗“既是一個純潔無暇的貞女,又是個徹頭徹尾的娼婦”,但瑪格麗特卻“像最高貴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別人有多么貪婪,她就有多么無私”,她不甘于沉淪卻又擺脫不了泥淖,最終以謊言讓愛人離開的圣潔。
可以說作家筆下的作品來源于現實、超越了現實、升華了現實中的妓女的丑陋與庸俗,這樣的藝術處理加工旨在引人深思:這樣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尚女子”是誰讓她如此悲劇的死亡命運呢?反映出作家對女性的同情,作品充滿現實主義色彩,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莫泊桑的《羊脂樣球》同具有向西方社會秩序、階級狀況、男權主義、女性自我意識、道德風尚等的質疑。
(二)《茶花女》內容
主人公瑪格麗特是一位來自鄉(xiāng)下的窮苦姑娘,為生計只身來到迷亂的巴黎,但苦于當時社會對女性能取得工作機會的嚴苛要求,無奈之下,她只能靠出賣肉體來獲得生活保障。她那嬌美的相貌、不俗的談吐不久便引得貴公子趨之若鶩;但她卻忍受不了自己步入深淵,她整天醉生夢死、尋歡作樂來麻木自己,仍擺脫不了內心的空虛。這種矛盾的心理恰好可以從她每天攜帶的一束紅色或白色茶花中體現,紅茶花象征著她美艷的臉蛋和紙醉金迷的生活,而白茶花則象征著她純潔的心靈和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姜婉婷,2017)。當她結識了阿爾芒,知曉他在她病臥于床兩個月間的默默探問,感受到他對她的珍重與尊重時,這個內心深處依然對純潔的愛情留有幻想的淪落女子,當機立斷離開觥籌交錯的繁華生活,與阿爾芒隱居鄉(xiāng)下。但好景不長,兩人間幸福安寧的同居生活被阿爾芒父親杜瓦爾先生所斷送,她被迫重返巴黎重拾舊業(yè)。不明真相的阿爾芒立馬就被憤怒和嫉妒沖昏了頭腦,羞辱、報復接踵向瑪格麗特席卷而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她感到愧疚和不安從而使她主動回到自己身邊。然而此時在經歷過愛情的救贖卻又被迫將其放棄的瑪格麗特從此精神上失去了支柱,重又過著日夜顛倒、買醉的生活糟踐自己,最終一病不起。當阿爾芒重回巴黎,讀了瑪格麗特留下的書信,明白了她的用意后,悔恨不已,想方設法去找回拍賣會5上拍賣出的那本自己送給她的《瑪儂·列斯戈》以睹物思人、吩咐墓區(qū)的園丁及時更換她墓前的山茶花,還為了讓她能擁有一塊永久的新墓地專門去鄉(xiāng)下瑪格麗特的姐姐家懇請能允許辦遷墳,最終看到瑪格麗特的尸體時,他腳步更為不穩(wěn),踉踉蹌蹌,牙齒打戰(zhàn),手腳冰涼,焦躁不安?!癶is steps became more irregular;he seemed to walk by a series of jerks;his teeth chattered;his hands were cold;a violent agitation ran through his body”(小仲馬,2013:43)這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沉重打擊,失去愛人的痛苦,和最自己的痛恨,如果不輕信,如果相信就不會是這樣的結局和命運。
愛情的悲劇,命運的悲劇,都在暗示著社會是成因,在什么樣的社會里女性這么悲慘?
二、西方文化中女性所處地位分析
(一)女性失語
失語癥在醫(yī)學上是指由大腦損傷引起的無法準確理解話語內含及不能正確將其運用的一種能力缺失,而“女性失語”則指的是由心理上受到創(chuàng)傷而造成的語言功能障礙或損失。在人類初始時期,母系社會占據著主導地位,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女性手中;但隨著社會進步、生產力提高,男性在勞力生產中相比女性表現出更大優(yōu)勢,女性的作用被慢慢淡化,其話語權也漸漸轉交到男性手中,形成了父系社會。而在此社會下的女性處于被壓抑、被受限的狀態(tài),不得發(fā)聲說出內心的真實渴求,成了聽憑于男性的一個附屬物,自我認知、內在審美價值由男性賦予和認同,女性話語權缺失甚至喪失。那些想為自己的命運反抗卻又受到禁錮而使命運更糟的女性,就這樣一直惡性循環(huán),難以逃脫女性在社會上低下的地位。
(二)《圣經》影響
在西方社會中,作為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習俗有著深遠影響的基督教經典《圣經》,對造成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悲慘命運的結局難辭其咎。《圣經》開宗明義,將女性地位定位于依附于男性而活。夏娃是耶和華趁亞當熟睡之時取其肋骨而成的,其存在是為亞當解悶,而非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創(chuàng)造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基督教徒的世界觀,即女人是男人的一部分。
《圣經》對婦女的言行作了規(guī)定:婦女沒有獨立的人格,被當作男子的私有財產和附屬品。女兒被當做父親的私有財產,當少女受到傷害時,法律首先認為是父親的財產受到了損失,而非從少女的立場應給予相應的賠償?!妒ソ洝分械膵D女無權自主決定婚姻,或離婚。而婦女順服自己的丈夫,不僅是維護以男性統治的社會,更是為了順服主。在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域境里,女性被忽略,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當時婦女在數千年的男權社會中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境況。她們不被允許參與政治生活、接受教育的洗禮,甚至被剝奪了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權利。她們被迫臣服于男性,自我意識受困于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條條框框中,沒有肉體、精神的自由。
(三)男權文化
男權文化下,女性常常被劃分為兩類——要么是純潔無邪的貞女,要么是水性楊花的蕩婦(蘇麗敏,2016)。在封建社會,女子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世人矚目,稍有不慎,名節(jié)掃地,牽連的不僅是個人將來的幸福,更是整個家族的榮辱。節(jié)烈女子受到世人頌揚尊敬,而丟失名節(jié)的妓女卻只能受到世人唾棄、不被認可。《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流落巴黎后,迅速憑借自己的絕美姿色在上流社會中如魚得水,引來眾多王公貴胄的傾慕和追捧。然而,那些蜂擁上前的男性卻沒有給予她尊重,反而只是將她視為一件依附品、玩物。當阿爾芒不知該以何種方式同瑪格麗特見面時,阿爾芒的朋友對他說:“像瑪格麗特這樣的妓女,她們不知道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禮貌,所以不必認真對待她們,否則你稍微給點好臉色,她們就蹬鼻子上臉”,就連經常出沒于瑪格麗特身邊的“好友”普呂當絲都勸誡他“dont get any other ideas into your head,and dont make absurd scenes of jealousy.You know whom you have to do with;Marguerite isnt a saint”(小仲馬,2013:99-100),朋友的這句評價“她們這類人是沒有真情的?!睂σ插e,不同角度不同立場,就觀念男權觀念,和對女性的不信任不尊重都表露無遺。朋友的話與想法又何嘗不是阿爾芒自己的想法呢,我國古代有“觀其友知其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的觀念就是社會的縮影,就代表著阿爾芒的觀念和束縛?,敻覃愄氐摹昂糜选钡脑u價反映出女性自我價值的缺失。
三、十九世紀法國社會背景對女性地位的影響
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政治局勢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尖銳復雜,先后經歷了拿破侖帝國的建立和覆亡、波旁王朝的復辟等階段,不斷輪回上演著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間的交替與斗爭。在此期間,法國社會衍生出了一個新式團體——顯貴集團。此時的顯貴不僅僅包括貴族在內,只要擁有大量財富、成為量大的納稅人也可進入顯貴行列(石廣盛,2002)。其唯財富論使得眾多出身平凡卻又渴望進入貴族階層的年輕人追本逐利,為了權力和金錢不顧一切,暴露出不可調和的矛盾與弊端,即“金錢至上,物欲橫流”。在此金錢和權力支配的社會下,為了滿足資產階級自身愈發(fā)膨脹的欲求,妓女成為一份正當職業(yè),卻不被人認可,處處受到鄙夷,連同性亦是如此,羨慕她們那奢華生活同時卻又予以嘲諷。雖然當時資本主義引領下的社會宣揚自由,經濟、道德、倫理結構也面臨著解體,女性也被允許能通過付出勞力而得到工作及酬勞的機會,但其苛刻的工作條件卻只能讓女性望而生畏,于是出現了一些萬般無奈下選擇妓女行業(yè)的女性。她們是這個社會黑暗面的見證人,是被迫承擔這個社會黑暗面對她們釋放的惡意的悲劇者,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正是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公、人與人間的冷漠,將目光轉向社會底層妓女的生活,通過描述她們的形象來揭露出當時法國的社會矛盾及丑惡現象。
《茶花女》的寫作背景便是在這一時期,書中所描述的那些所謂的上等人,不論是老公爵、德·N伯爵,還是中產階級的阿爾芒,他們都有固定但并不唯一的情婦,他們以包養(yǎng)情婦的名聲來彰顯自己地位的高貴。在這骯臟而又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的社會下,女性被當作是可以任人隨意玩弄的商品,被當作是資產階級維護自尊心和滿足他們虛榮心的一種標志,正如第15章中阿爾芒請求瑪格麗特再次原諒他時,她勸阻他不要對她過于嚴密監(jiān)視和懷疑,她認阿爾芒為自己的情夫,是因為只有在他面前她才能真正的屬于自己、才能無所顧忌自由的說話,而面對其他人時她只能“For these people we have to be merry when they are merry,well when they want to sup,sceptics like themselves.We are not allowed to have hearts,under penalty of being hooted down and of running our credit”(小仲馬,2013:121)?,敻覃愄厥怯凶约簩矍榈淖非蟮?,不幸的是愛人不能原諒她的不潔,懷疑她的忠誠。
四、《茶花女》中主宰女性的男性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茶花女和阿爾芒間的結合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的牽制,其一便是摩里阿龍公爵。公爵與瑪格麗特的相識在巴涅爾,他是為了陪伴女兒度過生命的最后一程才來到此地,但在瑪格麗特抵達后不久就香消玉殞,埋葬于巴涅爾。因不忍離開,便徘徊此地。一次散步時偶遇瑪格麗特,恍若見到自己的女兒,便懇求她允許他把她當作自己女兒的形象來看望她。他供養(yǎng)她,將她從聲色犬馬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給予她父愛,卻派人監(jiān)視她,不許她與其他男性接觸。而在她找到真愛、意圖回歸正常生活后,他甚至用拒絕提供經濟來源來逼迫她與阿爾芒斷絕關系,以期她能重回自己身邊。作為公爵的“女兒”,瑪格麗特的生活看似風光無度,卻沒有人身自由,受父權社會、及其當時資本主義物質異化的影響,摩里阿龍老公爵仍將其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允許反抗、不允許其有個人意愿。
阿爾芒的父親杜瓦爾先生是C城權貴顯要的稅務總監(jiān),是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堅定擁護者,作為所謂的社會精英,一開始對于阿爾芒找了瑪格麗特作為自己情婦的做法并未透露出半分不滿,反而很贊同這種看似風流體面的做法。直到阿爾芒瘋狂愛上瑪格麗特,并開始賭博、甚至不惜將自己母親留給自己的遺產贈給她時,這一做法激怒了杜瓦爾先生。為了自身利益、家族聲望、女兒名譽,他親自出場勸阻他們的交往。他先是試圖勸說阿爾芒主動和瑪格麗特分開,但事與愿違,他只好轉而勸說瑪格麗特。在同她面談時,他先是用帶有威逼性的話語斥責、羞辱她,后在看到典當的票據后,改用親切的語氣說出三個理由:為了阿爾芒的前途、為了阿爾芒妹妹即將幸福圓滿的婚姻生活不被破壞、為了杜瓦爾家族的聲譽不被玷污,以喚起她內心無意識的父權基準,軟化她與世俗抗爭的決心,來誘導她選擇主動離開。
阿爾芒雖沒有接受上流社會的虛偽的道德觀念的正統教育,但不可避免地潛移默化地將其內化于腦海中。阿爾芒對于愛情是忠貞的,正是阿爾芒對瑪格麗特所展示出的真摯的愛打動了她冰封已久的心,讓她重燃對愛情的渴望及對這個世界的信任。但當瑪格麗特同意讓他當她的情夫時,猜疑、獨占和偏執(zhí)便開始淋漓盡致地在他身上展現。一天中未見到瑪格麗特便胡思亂想、心緒不寧,甚至于要靠賭博來打發(fā)與瑪格麗特約定的見面前的時間。有次,當瑪格麗特寫信說不能同他見面時,他脫口而出的便是“she is deceiving me”(小仲馬,2013:106),而后便潛伏在瑪格麗特家門口,看著她接待德·G伯爵進門,直到凌晨四點都還未走,還寫了一封滿含挖苦話的信給瑪格麗特,盼著她能向自己解釋并道歉。而當瑪格麗特為了他一家人的幸福離開他時,他沒有去弄清她離開的真實原因便對她展開報復,寫匿名信攻擊她、追求瑪格麗特的朋友羞辱她、散播她的謠言等,而阿爾芒的這一報復和刺激也正成了壓倒瑪格麗特的最后一根稻草。阿爾芒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出于愛,雖然敢于拋下貴族青年的驕傲去追求一個妓女,打破世俗陳規(guī),但受男權文化的影響,他忍受不了瑪格麗特不能全身心地屬于他。阿爾芒也是這一時代下的一個悲劇產兒,敢于走出世人常規(guī),最終卻仍受限于這一常規(guī),而瑪格麗特為了自我救贖放棄愛情,離開了他,卻沒有設身處地想他的內心會有多悲痛,只是認定“I should be raised in your eyes when you came to know the truth”(小仲馬,2013:203)。
五、茶花女的性格特點
瑪格麗特雖淪落風塵,但就如她那攜帶的白茶花一樣,內心依然純潔善良,堅信生活是美好的;她是頑強的、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敢于反抗男權文化的正統要求、敢于同虛偽的道德體系作斗爭。她會開男性的玩笑、會戲弄他人,會為了阿爾芒離開名利場,并做好與世俗抗爭的準備。這段不被世人認可的愛情觸犯了名利場的“道德”底線,不論瑪格麗特如何反抗,都逃不出男權文化對女性精神上的壓迫和服從,最終只能落得悲劇的下場。
瑪格麗特是高貴的。得知這段戀情,阿爾芒的父親杜瓦爾先生急忙趕到巴黎,勸說之下,瑪格麗特選擇了放棄愛情以成全阿爾芒一家。即使后來在面對阿爾芒的侮辱、仇恨時,都一直信守諾言,默默地承擔所有過錯。病重之際,她寫下了一篇篇滿含對他的思念之情的日記,就像朱麗所寫“Every time the opens her eyes brighten,and she thinks you are going to come in;then,when she sees that it is not you,her face resumes its sorrowful expression,a cold sweat breaks out over it,and her cheek-bones flush”(小仲馬,2013:213)。她愛的癡,愛的傻,又愛的高尚。她將她剩余的財產立遺囑指定給她鄉(xiāng)間的一個姐姐和一個小外甥,但前提是永不能來巴黎。她深知是巴黎這個窮奢極欲的社會催毀了她,因此不希望別人蹈其覆轍,恰如神甫給她做臨終圣事時所說的“她生如罪人,但是臨終成為基督徒”,她的靈魂至死高貴。
瑪格麗特也是“自私”的。對于她來說,她和阿爾芒的愛情使她鼓起勇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愛情、敢于反抗當時社會對妓女的嚴格道德約束,她曾對阿爾芒的父親說:“Do you believe that I had made this love the hope,the dream,the forgiveness–of my life”(小仲馬,2013:200)。當她把與阿爾芒的愛作為一種自己感情世界的救贖時,杜瓦爾先生的出現粉碎了這種救贖,她心中升起了另一種救贖,即超越愛情的對自己本真的救贖。她為了獲得像杜瓦爾先生這類人的尊重,選擇放棄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及感情救贖,正如瑪格麗特的日記中所寫:“The paternal way in which M.Duval had spoken to me;the pure memories that he awakened in me;the respect of this old man,which I would gain;yours,which I was sure of gaining later on:all that called up in my heart thoughts which raised me in my own eyes with a sort of holy pride,unknown till then.When I thought that one day this old man,who was now imploring me for the future of his son,would bid his daughter mingle my name with her prayers,as the name of a mysterious friend,I seemed to become transformed,and I felt a pride in myself”(小仲馬,2013:200)。她可悲之處在于渴望男性的贊同、獲得尊嚴和尊重,雖反抗過卻不得不屈服于這男權的影響。
六、結語
“人世間的這些悲劇往往是在維護某種道德規(guī)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馬筆下的瑪格麗特雖試圖反抗,以期實現自我,最終仍受限于這種長期以來男權文化對女性要求的影響,女性內在價值的肯定不是來自于自己,而是男性。她越反抗,越要追求自己的愛情,越是會被社會所唾棄,而她不論是淪落為妓女時,還是義無反顧享受愛情,都不被世俗認可和尊重。因此,當阿爾芒父親杜瓦爾先生的話語中暗含的對瑪格麗特如果放棄愛情便能得到尊重的這一深層含義透露出來后,瑪格麗特便迅速在這一虛偽的光環(huán)中迷失自我,心甘情愿地聽從安排,從而導致這一悲慘結局的發(fā)生。
盡管小仲馬在書中試圖讓她脫離男權文化的影響,成全她的愛情,但他越想成全,她受到的傷害就越大,其悲劇性就越大?,敻覃愄刂皇悄莻€時代下的一個悲劇縮影,作者通過描述這一悲劇故事來向我們展示了千千萬萬個悲劇,同時也揭示了現實中人性在面對金錢和權力時的丑陋一面。
參考文獻
[1] 姜婉婷.為愛而生,為愛而死——比較《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茶花女》[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08):85
[2] 石廣盛.19世紀法國的顯貴階層[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06):53-54.
[3] 蘇麗敏.從《茶花女》分析男權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悲劇[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0):175-176.
[4] (法)小仲馬.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英文[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