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乾隆《西師詩》釋注i

      2020-10-21 22:15:24郭輝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關(guān)鍵詞:準噶爾清軍清廷

      郭輝

      《西師詩》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皇帝御制五言詩,全詩兩千五百余字(篇幅約三分之二為乾隆皇帝的注釋),描寫的是自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歷時七十余年,清廷數(shù)次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史詩,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乾隆皇帝御制的《西師詩》現(xiàn)存兩處,一處在故宮頤和軒里的木墻上;另一處保存在頤和園清華軒東院內(nèi)。本文以乾隆《西師詩》為軸,主要為此詩中所涉及的時間、歷史人物及事件做釋注。

      一、《西師詩》的歷史背景

      《西師詩》成詩是在清乾隆二十三年六月,此時清廷徹底平定蒙古準噶爾部叛亂,自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至乾隆皇帝徹底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七十余年間,清王朝數(shù)次出兵對蒙古準噶爾部葛爾丹、策妄阿拉布坦、達瓦齊、阿睦爾撒納進行軍事打擊,終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徹底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維護國家統(tǒng)一。乾隆二十二年,天山南路回部大小和卓木起兵反清,二十三年乾隆皇帝派遣大軍平叛,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部之亂,自此清王朝西北部徹底平定。此詩在前篇著重描寫了準噶爾部狡詐多變,其首領(lǐng)奪權(quán)反叛的事件,尾篇對大、小和卓木叛亂,乾隆皇帝派遣大軍平定回部之亂有相應(yīng)敘述。

      厄魯特蒙古(漠西蒙古)分為四部,即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四部各有其牧地,準噶爾部游牧于伊犁,和碩特部游牧于烏魯木齊,杜爾伯特部游牧于額爾齊斯河,土爾扈特部游牧于雅爾(今塔爾巴哈臺)。明末時和碩特部遷徙游牧于青海。土爾扈特部受到準噶爾部壓迫,放棄雅爾牧地,全族西走進入俄羅斯境內(nèi)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游牧。在土爾扈特部遷走之后,本屬杜爾伯特部的輝特部進入雅爾地區(qū)居住,又自成一部,所以厄魯特仍為四部。在厄魯特四部中準噶爾部最為強大。

      二、《西師詩》釋注

      西師黎四載,王臣久于役。誰無室家心,而能忘契闊。始緣趁機動,操刀乃必割。終以阻遠艱,舉棋忌屢易。欲罷又未能,永言志顛末。

      此段描寫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出兵再征準噶爾,至乾隆二十三年徹底平定,西征大軍歷時四載,在將士們死生契闊的征戰(zhàn)下,終于平定準噶爾部。此時的清廷在政策上沒有舉棋不定,沒有罷兵退守,上下一心,此志沒有更改的抒情之言。

      準噶爾部在康熙平定葛爾丹叛亂之后,繼任者無不向清廷上表歸附,但多次反叛,乾隆皇帝對準噶爾部狡猾奸詐的作為深惡痛絕,在《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中乾隆皇帝提到“嗟汝準噶爾,何狙詐延以世而為賊也。強食弱,眾凌寡,血人于牙,而蔑知悛易也。云興黃教,敬佛菩薩,其心乃如夜叉、羅剎之,以人為食也,故罪深惡極,自作之孽,難逭活也。先是分封四部,眾建宰桑,四圖什墨,廿一昂吉,蓋欲繼絕興廢,以休以息也。而何煽亂不已,焦爛為期,終于淪亡胥盡,伊犁延袤萬里寂如無人之域也。是非我佳兵不戢,以殺為德也,有弗得已耳。西師之什,實紀其詳悉也。以其反復(fù)無常,遲益久而害益深,則其叛亂之速,未嘗非因禍而致福也,是蓋天佑我皇清,究非人力也。伊犁既歸版章,久安善后之圖,要焉已定者,詎宜復(fù)失也。然屯種萬里之外,又未可謂計之得也。其潛移默運,惟上蒼鑒之。予惟奉時相機,今日之下,亦不敢料以逆也?!笨梢娗』实凼滞春逌矢翣柌糠磸?fù)叛亂的事實。

      皇祖征朔漠,即此厄魯特。三番整六師,狼群始窘迫,策妄退守巢,于以延喙息,取馘索賊子,惟命無敢逆(噶爾丹兵敗,仰藥死,其子脫身逃竄。時策妄阿拉布坦鼠伏一隅。畏威服徳,獻出逆尸,不敢容留逆子)。

      此段描寫康熙皇帝三次與蒙古厄魯特部展開戰(zhàn)爭的事件,并成功打敗葛爾丹,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歸附清廷并獻出葛爾丹骨灰和其子女的事件。

      康熙初年葛爾丹繼任準噶爾汗,積極向外擴張。先統(tǒng)一厄魯特各部,再征服天山南路回部,占據(jù)新疆、青海并威震西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葛爾丹率兵攻打喀爾喀蒙古,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爾丹以追擊喀爾喀蒙古之名侵入內(nèi)蒙古。為康熙皇帝御駕親征葛爾丹,分別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雙方進行三次大戰(zhàn),葛爾丹兵敗,率數(shù)十騎逃往寧夏,康熙帝親往將其包圍,葛爾丹窮蹙無計,服毒自盡(一說抱病而亡)。

      葛爾丹死后,丹濟拉帶著葛爾丹骨灰和葛爾丹的女兒鐘齊海前往西藏交給達賴喇嘛,途中被策妄阿拉布坦截獲。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八月,康熙皇帝要求策妄阿拉布坦擒拿在漠西的葛爾丹后人。但策妄阿拉布坦將葛爾丹另外一個兒子車凌三魯普及其母布凌、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程貝藏布交給清廷,拒絕將葛爾丹骨灰及鐘齊海交出,清廷不肯讓步,態(tài)度堅決,以斷絕關(guān)系,停止貿(mào)易威脅策妄阿拉布坦,最終策妄阿拉布坦妥協(xié),將人交出。

      厥后漸滋饒,遂復(fù)劫西域(策妄阿拉布坦逞其詐力,勢漸強橫,計誘拉藏汗,以女妻其長子丹衷,襲殺拉藏汗,大肆劫畧。我?guī)煹治鞑?,其酋帥大策零敦多卜始引眾歸巢,大策零敦多卜即今逹瓦齊之祖,為策妄族兄)。終康熙年間,蓋未止兵革。

      康熙三十七年葛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出任準噶爾大汗,他吸取葛爾丹的教訓(xùn),注意準噶爾自身建設(shè),并積極與清廷修好,并承認隸屬關(guān)系。但自策妄阿拉布坦穩(wěn)定局勢后,開始對青海、西藏大動刀兵。康熙五十三年,策妄阿拉布坦將女兒嫁給西藏黃教首領(lǐng)聯(lián)合執(zhí)政事物的青海和碩特部拉藏汗長子葛爾丹丹衷,并將其誘騙至準噶爾,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策妄阿拉布坦以送葛爾丹丹衷返藏為名,派大將大策凌敦多布、都噶爾、參都克等率兵進入西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大策凌敦多布軍攻破拉薩,拉藏汗身死??滴跷迨吣辏?718年),清廷第一次派兵入藏,大軍孤軍深入,驕傲輕敵導(dǎo)致全軍覆沒。十二月派遣撫遠大將軍十四皇子胤禵出征,駐軍西寧,統(tǒng)帥進藏軍隊。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各路人馬三十萬,分三路進攻準噶爾、西藏、青海,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大策凌敦多布率殘余五百余人返回伊犁。

      皇考闡前猷,思一勞永逸。兩路命大舉,帑藏非所惜。究因時弗輳,勝敗互軒輊(雍正年間西北兩路駐兵,賊以送還羅卜藏丹津為名,又值西帥入覲,刧竊西路馬群,因藉所獲馬力跳梁北路,勢甚猖獗,后為額駙策凌撃敗于額爾德尼招,幾至匹馬不返,而將帥之臣按兵不追,賊眾得以兔脫,我武既揚,遂有罷兵之議)。曰予守成訓(xùn),罷兵事安戡。稔知賊所恃,其長有二術(shù)。一曰激我怒,勞我眾逺出。彼乃邀近功,坐絀我物力。一曰窺我邊,列堠疲戍卒。戍久心或懈,彼乃逞陵軼。知然明告彼,以主待其客。逺兵既罷征,逺戍亦罷撥。近邊汝或伺,汝逺勞竭蹶。噶爾丹策楞,聞言乃計絀。得失故曉然,求和使來亟。來亦弗之拒,厚往示恩澤。如是終彼身,無事皆寕謐。

      此詩句講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欲徹底征繳準噶爾,分西、北兩路大軍進擊,雙方互有勝敗。之后雙方各守疆界,休養(yǎng)生息之事。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不滿清廷不承認羅卜藏丹津的和碩特部血統(tǒng)王位繼承,將并青海的統(tǒng)治地位讓給西藏貴族,起兵作亂。即位之初的雍正皇帝封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平叛,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叛亂,羅卜藏丹津逃入準噶爾尋求庇護。面對即位之初朝廷內(nèi)外事端不斷的局面,雍正皇帝與策妄阿拉布坦嘗試約定邊界,但雙方對對方極度不信任,商定之事之作試探性嘗試,最終未果。至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故去,其子葛爾丹策凌繼位,上書表示歸順,雍正皇帝令其將羅卜藏丹津交出,在解決朝內(nèi)亂局之后的雍正準備出兵徹底平定準噶爾。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雍正皇帝命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三等公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北路出師,川陜總督三等公岳鐘琪為寧遠大將軍,西路出師,征討葛爾丹策凌。為師出有名,雍正皇帝準備將準噶爾部窩藏羅卜藏丹津為由與之開戰(zhàn),此事被葛爾丹策凌悉知,并派出特磊為特使與駐扎在巴里坤的岳鐘琪交涉,經(jīng)數(shù)次交涉,特磊最終表示愿交出羅卜藏丹津及妻女,并與清廷劃定疆界,如此清廷一方師出無名,雍正八年八月,雍正皇帝召岳鐘琪、傅爾丹回京議事。

      自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葛爾丹策凌命小股部隊不斷襲擾西路軍后方補給,大策凌敦多布率主力進攻相對較弱的清軍北路,清軍一時陷入被動。雍正九年,準噶爾進攻北路大軍,在和通淖爾附近大敗清軍,準噶爾部一時間士氣大漲,深入喀爾喀蒙古境內(nèi),清軍不敵,不敢與之交戰(zhàn)。實力極盛的準噶爾軍攻破駐防喀爾喀蒙古統(tǒng)帥策凌的城寨,并俘虜其妻兒,擄掠牛羊數(shù)萬。雍正帝聞訊后大驚,命大學(xué)士馬爾賽佩撫遠大將軍軍印,率精兵數(shù)萬截斷準噶爾軍退路,聽聞妻兒被擄,超勇親王策凌立即趕回,調(diào)集大軍欲于額爾德尼昭(光顯寺)附近設(shè)伏。準噶爾軍輕敵冒進,被策凌伏兵殺敗,此役稱額爾德尼昭之役。此戰(zhàn)過后準噶爾精兵盡失,不敢再擾邊。

      雍正十年(1732年),額爾德尼昭之役之后,準噶爾部軍事、經(jīng)濟遭到重大打擊,無力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役。雄心壯志、對準噶爾部狡黠深感厭惡的雍正皇帝仍想徹底平定準噶爾部,但通和淖爾之敗使清軍不敢孤軍深入,雙方誰也無力一戰(zhàn)定乾坤,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雍正十二年(1734年),葛爾丹策凌派使者前來求和,欲恢復(fù)貿(mào)易,商定游牧邊界。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與葛爾丹策凌締約,約定杭愛山以東地區(qū)為清朝地區(qū),準噶爾部保留杭愛山以西和西南地區(qū),在此基礎(chǔ)上雙方休戰(zhàn),是年,雍正皇帝去世,繼任者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年(1740年)認可了這一條約。雙方自休養(yǎng)生息,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因葛爾丹策凌亡故,進入內(nèi)部奪權(quán)時期。

      其子曰阿占,(即策妄多爾濟那木札爾之乳名),暴虐莫可誥。用是失眾心,相延為簒奪。喇嘛達爾濟,戕彼位自襲。逹瓦齊攘之,計蓋由撒納(喇嘛達爾濟既簒阿占而奪其位,達瓦齊偕阿睦爾撒納奔哈薩克,藉其聲援,復(fù)篡喇嘛逹爾濟,皆阿睦爾撒納為之謀畫,蓋欲自取也)。綽羅斯汗族,逹瓦齊一脈。阿睦爾撒納,輝特別枝葉。時慮眾鮮從,以此綴旒設(shè)。終不忘伊犁(伊犁蓋四衛(wèi)拉特會宗之地也)。煽亂事狡譎。達瓦齊弗甘,兵連禍相結(jié)。惟時三策楞(都爾伯特臺吉策楞、策楞烏巴什、策楞孟克、恐禍及已,率所部來降),避禍來投闕。撤納旋亦歸,寵遇廁班列。熟籌如許眾,雜居喀爾喀。如狼入羊群,幾不遭咥嚙。就其力請師,母寧授之鉞(阿睦爾撒納歸命乞師,朕思機既可乗,而新降多人,若盡處我喀爾喀之地終非長策,故定議出師。遂命阿睦爾撒納副將軍班第以往)。

      此詩句講述乾隆十年葛爾丹策凌病故之后,其子策妄多爾濟那木札勒(詩中名策妄多爾濟那木札爾)繼位,至乾隆十九年(1755年)達瓦齊成為準噶爾臺吉期間準噶爾部內(nèi)部高層奪權(quán),相互攻伐之事。

      乾隆十年,準噶爾臺吉葛爾丹策凌病故,十一年(1746年),葛爾丹策凌子妄多爾濟那木札勒繼位,繼位之初向清廷進表表示順服并朝貢,新上任的妄多爾濟那木札勒與清廷保持著隸屬關(guān)系,繼續(xù)進行著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交往。但是妄多爾濟那木札勒荒淫殘暴、不理政事,而且不聽勸阻,逐漸失去人心,激起了部屬不滿。異母兄喇嘛達爾濟有許多支持者,乾隆十五(1750年)年雙方進行了一場奪權(quán)斗爭,最終喇嘛達爾濟勝出,成為準噶爾部大臺吉。

      達什達瓦部下宰桑薩喇爾不堪忍受內(nèi)部相互殺戮及分割其屬部的恥辱,乾隆十五年十月率部眾千余戶內(nèi)遷歸附清廷。薩喇爾歸順后,向清廷報告了準噶爾內(nèi)部自相殘殺的混亂經(jīng)過和準噶爾部各方面的情況,使清廷準噶爾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對清廷將要采取統(tǒng)一準噶爾部的軍事行動起了促進作用。 薩喇爾宰桑率其部屬內(nèi)附之時,喇嘛達爾濟命達瓦齊追擊,達瓦齊未從命前往,這使二者的矛盾不斷激化,雙方開始了爭奪權(quán)位的斗爭。為翦除政敵,喇嘛達爾濟殺策妄達什和達什瓦齊,迫使阿睦爾撒納和達瓦齊逃往哈薩克。達瓦齊是準噶爾部臺吉,大將大策凌墩布之孫,阿睦爾撒納是輝特部臺吉,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達瓦齊出身顯貴,但人昏庸無能,阿睦爾撒納不是準噶爾直系,希望通過達瓦齊的倚重,培植自己的勢力,故極力維護達瓦齊。乾隆十八年(1753年),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班珠爾回歸舊游牧處,殺喇嘛達爾濟,并立達瓦齊為汗。達瓦齊上位之后仍與清廷保持臣屬關(guān)系。

      阿睦爾撒納原居雅爾,后來遷移到額爾齊斯河地區(qū),實力日長,輝特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都聽命于阿睦爾撒納。由于實力的增長,阿睦爾撒納開始與達瓦齊爭奪汗位,乾隆十八年十月阿睦爾撒納提出與達瓦齊分頭統(tǒng)治準噶爾諸部,遭到達瓦齊拒絕,自此二人分道揚鑣。十一月達瓦齊派兵攻打阿睦爾撒納,三戰(zhàn)皆敗,達瓦齊昏庸虐下,部族紛紛起兵反對,但達瓦齊在回部的支持下重振旗鼓,乾隆十九年六月率軍征討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歸順清廷。在準噶爾內(nèi)部相互爭權(quán)時,其內(nèi)部首領(lǐng)因不滿戰(zhàn)亂與高壓的統(tǒng)治,紛紛投向清廷,乾隆皇帝逐一將其安置,影響最大的就是杜爾伯特臺吉策楞、策楞烏巴什、策楞孟克。

      此時乾隆皇帝覺得趁準噶爾部內(nèi)亂,相互攻伐奪權(quán),人心盡失的時候,徹底平定準噶爾部時機已到,與其將歸降的準噶爾部安置在喀爾喀蒙古,猶如狼入羊群,若生反心,就可以將喀爾喀蒙古逐步分吞。恰逢阿睦爾撒納歸降,請求清廷出兵,乾隆皇帝開始整軍備戰(zhàn)。

      國家全盛時,出帑儲胥挈。曽弗加賦徭,更未廢賑恤。八旗及索倫,勁旅多英杰。其心盡忠篤,其技善撇捩。那如杜甫詩,慘惻新婚別。乙亥我出師,一矢曽未發(fā)。五月大功成,庶以慰前烈。

      此詩句描寫乾隆二十年第一次征討準噶爾部達瓦齊的事件,此時清廷正值國力強盛時期,戰(zhàn)爭所耗費的資金由國庫支撐,朝廷未向平民征發(fā)徭役。著重描寫八旗及索倫勁旅忠心不二、驍勇善戰(zhàn),征討達瓦齊如摧枯拉朽,短短數(shù)月就將達瓦齊部擊潰,并將其生擒。

      乾隆二十年,清廷兵分兩路征討伊犁,兩路軍馬各兩萬五千人,命永常為定西將軍,出巴里坤,為西路,班第為定北將軍,出烏里雅蘇臺,為北路。兩軍于博羅塔拉河會師向伊犁挺近。進軍途中,兩軍都按照乾隆皇帝指示對厄魯特各部進行招納安撫,妥善處理。對前來投靠清軍的部眾,一體撫恤,不令他徙,對率眾來投的各部頭目給予封賞,對效力從征的各部人員給予封賞。這一政策收到厄魯特各部的積極響應(yīng),紛紛率部來降,積極加入討伐達瓦齊的戰(zhàn)爭中。四月底,清軍西、北兩路大軍會師博羅塔拉河,然后向伊犁進軍,直逼達瓦齊老巢。大軍所過之處,各地宰桑、臺吉皆率眾歸附,受到準噶爾部欺壓的維吾爾族也加入到討伐達瓦齊的大軍中。

      達瓦齊聽聞清廷大軍向伊犁挺近的消息,派親信向準噶爾其它部眾調(diào)兵,但部眾大多歸順清軍,并擒拿達瓦齊親信。阿睦爾撒納和撒喇爾派人招降伊犁河兩岸居住的各部落。達瓦齊眾叛親離,自感無力抵抗,便率護衛(wèi)、親兵萬人退守格登山。當清軍得知達瓦齊逃竄之后,大軍直搗格登山。是夜,清軍派準噶爾部降將喀喇巴圖、阿玉錫率二十二人乘夜突襲達瓦齊營寨。達瓦齊慘敗,倉皇逃竄,率少數(shù)親信逃往南疆,被烏什城的阿奇木伯克霍吉斯擒獲,并獻俘清軍,達瓦齊被解送京師。自此準噶爾部達瓦齊爭權(quán)覆滅。

      達瓦齊被俘之后,連同雍正年間逃至準噶爾部的羅卜藏丹津一同押往京師,兵部將其頸掛白練,在午門舉行獻俘禮。乾隆皇帝以達瓦齊雖有罪,但終究屬于一部臺吉,寬宥其罪,加恩封為親王,賜宅在北京居住,并以宗室之女婚配,命為御前侍衛(wèi)。羅卜藏丹津,在雍正二年反叛時,雍正皇帝下旨招降,有來歸不死的諭旨,也免其罪。乾隆皇帝為慶祝勝利,在格登山立碑紀念,并在承德普寧寺記功。

      而何狼子心,飽揚去飄瞥。留語啖眾狙,倡亂動戈戢。致我二臣捐,驛路肆唐突(阿逆潛蓄異謀于逹瓦齊就擒,大兵凱旋時,即流言脅眾,黨惡之徒,倉卒變動,班第、鄂容安同時致命疆埸,賊眾紛紛四出,竊占伊犁,截斷臺路),群言益蜩螗,無怪懦者怯。欲棄巴里坤,堅志斥其說。整師重討叛,所向復(fù)無敵。一二畏首尾,乃致賊兔脫(大兵復(fù)進,前徒倒戈,阿逆眾叛親離,成擒在邇,乃因?qū)④姴呃?,參贊玉保等不和,又無克敵致勝之略,阿逆得以亡命)。

      此詩句描寫的是達瓦齊政權(quán)覆滅之后,阿睦爾撒納先是表面順從清廷,回到準噶爾之后,旋又復(fù)叛,鼓動部族攻打清軍,將領(lǐng)班第、鄂容安不敵,兵敗自刎。乾隆皇帝第二次平定準噶爾,阿睦爾撒納無力抵擋清軍,逃往哈薩克的事件。

      乾隆二十年,乾隆皇帝在平定準噶爾之后,將厄魯特四部封為四汗,各管其部,以削弱準噶爾各部勢力,使其各守疆界,聽朝廷號令。但阿睦爾撒納在歸順清廷時,便想依靠清軍實力消滅達瓦齊,然后取而代之。清廷分封做法使阿睦爾撒納只作為輝特部汗而非四部總汗,心中不滿。他利用流言,大肆宣揚只有封阿睦爾撒納為四部總臺吉,才能使邊境安穩(wěn)。并且貪婪獨斷,殘暴狡詐,不遵旨將投降臺吉押往北京,而是隨意誅殺。收復(fù)伊犁時將達瓦齊所有牛馬駝羊隱匿不報,據(jù)為己有。此時清軍大軍班師,只留班第、鄂容安及五百兵馬駐守伊犁,乾隆皇帝在班第的密奏中看出阿睦爾撒納已有反意,密令班第將其擒拿,奈何班第力量薄弱,難以行事,轉(zhuǎn)而請奏乾隆皇帝面加訓(xùn)誨。乾隆皇帝諭令阿睦爾撒納于乾隆二十年九月在承德避暑山莊入覲,以便趁機擒拿。阿睦爾撒納看出乾隆皇帝用意,一方面遵旨啟程,一方面在烏隴古將印信交給隨行的喀爾喀親王喀琳沁多爾濟,隨后從額爾齊斯逃走,沿途搶劫,公然反叛。駐守在伊犁的班第、鄂容安因兵馬不足兵敗自殺。駐守在烏魯木齊的西路軍永常,雖有數(shù)千勁旅,但不敢救援,退守巴里坤,置北路清軍于不顧,天山北路變亂四起。

      聽聞準噶爾部再度叛亂的乾隆皇帝震怒,命大軍再度平定準噶爾叛亂,并嚴命捉拿阿睦爾撒納,阿睦爾撒納挑動部族叛亂,適逢清廷大軍來襲,自知無力抵抗,率親信逃往哈薩克。清軍西路將領(lǐng)策楞收復(fù)伊犁,玉保奉命追擊阿睦爾撒納,追擊的玉保抓住一名準噶爾俘虜,聽其言,聞阿睦爾撒納被手下臺吉捉住,正欲解送清軍大營,策楞、玉保輕信其言,停止追擊,此俘虜是阿睦爾撒納故意留給清軍傳假信的,此時策楞、玉保已向乾隆皇帝報奏稱阿睦爾撒納已擒獲,阿睦爾撒納從容逃往哈薩克。當策楞、玉保察覺時,戰(zhàn)機已失,向清廷報奏,乾隆皇帝大怒,將二將去職,軍前留用。

      申命事窮追,大宛搜三窟。于詐應(yīng)以直,殘喘命得乞(哈薩克汗阿布賚始意欲留阿睦爾撒納,大兵已壓其境,相隔一谷,阿逆自度力不能支,因遣使詭辭稱哈薩克眾即欲擒獻阿逆,但其汗阿布賴未到,乞暫緩師。適以策楞獲罪,命達爾黨阿將兵前往,我兵以逆賊在目前爭欲進促,而逹爾黨阿以為天朝當示大義,彼既縛獻,不宜加師,力阻眾兵徘徊觀望而賊得以槖載逺揚矣)。宰桑勤王者,見此笑以竊。遂生輕我心,旋師反又忽(時呢嗎、哈薩克錫拉皆已授職從征,見達爾黨阿為賊所賣,笑其無能,自哈薩克還,復(fù)生變計,與巴雅爾、莾阿里克等密謀構(gòu)亂,以害將軍和起)。計賺我和起,奮勇沙場沒。兆惠全師還,則予命往接(將軍兆惠以孤軍逺駐伊犁,聞呢嗎等作亂整師東旋,中途屢殱逆眾,值朕命侍衛(wèi)圖倫楚等率師赴援,乃得振旅而歸,抵巴里坤)。丁丑重問罪,值彼互殘殺。因縁撒納歸,遇我竄倉猝(諸將分南北兩路直指伊犁,維時札納噶爾卜殺其叔綽羅斯汗噶爾藏多爾濟,欲并其眾,尋又為臺吉達瓦所殺而獻其首軍門,時阿睦爾撒納復(fù)自哈薩克逃回伊犁,聚眾進攻清軍爭長,突遇我?guī)熖矶蒇E)。富徳躡其后,大宛徠汗血,稱臣許捕冠,冠更逃羅剎(富徳追阿睦爾撒納適值哈薩克之兵,而哈薩克畏我兵威稱臣貢馬,且誓擒賊自効,阿逆知不能免乃奔俄羅斯。俄羅斯一名羅義或曰羅剎)?;蛟徊槐刈?,或曰不必索?;蛟痪枰晾?,筑室謀紛汩。

      此詩句描寫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之后,達爾黨阿統(tǒng)領(lǐng)清軍追擊,再度被阿睦爾撒納詐術(shù)所騙,令其逃走。此時歸附清軍的準噶爾宰桑噶爾藏多爾濟、巴雅爾、莾阿里克又生反計,以部族內(nèi)部相互攻伐為由誘騙清軍前來調(diào)停,反殺清軍。兆惠將軍進駐伊犁,正逢準噶爾部諸將作亂,兆惠兵少且戰(zhàn)且退,退往巴里坤。此時準噶爾部內(nèi)部發(fā)生分歧,相互攻伐,阿睦爾撒納重回伊犁與清軍作戰(zhàn),最終不敵逃往俄羅斯的事件。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四月,達爾黨阿由西路、哈達哈出北路進軍征討哈薩克,并向哈薩克大汗阿不賚索要阿睦爾撒納。達爾黨阿率軍追擊阿睦爾撒納,還有兩三里的時候,哈薩克方來使,稱阿睦爾撒納已擒獲,欲交給清軍,待阿不賚汗一到,便行獻俘禮。達爾黨阿輕信,阿睦爾撒納再度從容逃走。阿睦爾撒納兩次戲耍清軍,使投降清軍的準噶爾宰桑心中產(chǎn)生輕慢的心態(tài),便欲追隨阿睦爾撒納。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乾隆皇帝下旨,命達爾黨阿為定西將軍,兆惠為定邊右副將軍。噶爾部臺吉葛爾藏多濟向駐軍在伊犁的兆惠報告,稱巴雅爾劫掠牧場,望派軍調(diào)解。兆惠聞之,遣和起率百人前往,和起邀葛爾藏多濟、回人莽阿里克至烏魯木齊調(diào)解,途中和起發(fā)現(xiàn)有詐,遭葛爾藏多濟、巴雅爾圍攻,和起不敵,力戰(zhàn)身死。兆惠于伊犁聽聞準噶爾部再度作亂,親率五百精兵前往烏魯木齊,此時阿睦爾撒納、葛爾藏多濟、巴雅爾三部結(jié)盟,圍攻兆惠,兆惠且戰(zhàn)且走退往巴里坤。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兆惠退至特訥格爾,被葛爾藏多濟圍困,兆惠結(jié)營自固,遣使向巴里坤求援。侍衛(wèi)圖倫楚率八百索倫兵前往救援,兆惠得援,退至巴里坤。

      同月,乾隆皇帝命成袞扎布為定邊將軍,總督北路,兆惠督西路,兩路大軍向伊犁進發(fā)。此時準噶爾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葛爾藏多濟被侄子札納噶爾卜殺死,札納噶爾卜又被手下臺吉達瓦所殺。輝特部臺吉車布登多爾濟反叛,令哈達哈進剿。乾隆皇帝徹底對準噶爾部的反叛失去信心,在令哈達哈進剿的同時下令,車布登多爾濟部男丁全部殺死,女子發(fā)往喀爾喀為奴。兆惠、成袞扎布分路進剿,阿睦爾撒納不敵清軍,且戰(zhàn)且退,富德追擊阿睦爾撒納至哈薩克境內(nèi)。阿睦爾撒納自知再也無力抵抗準備逃跑,此時懼怕清軍的哈薩克阿不賚汗也已向清軍投誠,阿睦爾撒納無路可逃,率八人化妝逃往俄羅斯。

      北荒守和議,冥誅致賊骨。伊犁倡亂流,大半就擒訖。初議眾建侯,為撫四衛(wèi)拉。二十一昻吉,公屬掄閥閱(凖噶爾厄魯特又名四衛(wèi)拉特部,內(nèi)有綽羅斯、輝特、和碩特、杜爾伯特四族,各領(lǐng)其眾,而綽羅斯為長。噶爾丹策楞時設(shè)二十一昻吉,昻吉者部落之稱也,為其汗公屬逹瓦齊,既執(zhí)歸京師,于四部各封一汗,而二十一昻吉則歸之公屬,如八旗蒙古,然仍擇其世族宰桑輩長之)。是予奉天道,好生體造物。詎知彼孽深,歷世不可活。以其狙詐類,誠如向所畫。每歲費豢養(yǎng),終亦背恩蔑。是傷我脂膏,而育彼羽翼。不如反之速,掃蕩今將潔。猰貐肆惡流,三氏淪亡歇(噶爾藏多爾濟被殺,綽羅斯族殄滅無幾,輝特汗巴雅爾亦以叛逆誅殛,和碩特汗沙克都爾滿津心懐攜貳參贊大臣雅爾哈善诇知異謀殲之于巴里坤外)。余都爾伯特,始終守臣節(jié)。所以至今存,耕牧安職殖。其廿一宰桑,非誅即病歿。不善降百殃,此理愈昭晰。謂禍乃成福,致得每于失。幸以免眾議,孰非鴻佑錫。設(shè)使司事者,惟明更勇決。萬全盡美善,詎有小差跌。都大承平乆,軍旅誰經(jīng)歷。益因警宴安,求全肯過刻。

      此詩句講述的是阿睦爾撒納逃往俄羅斯后得天花而亡,厄魯特蒙古四部在平叛之后的境況。

      乾隆二十二年,阿睦爾撒納逃往俄羅斯,清廷致書俄方,將其交出。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瑪玉爾多方隱瞞,拒不交人。乾隆皇帝以“游魂遠躥,將來必不能久甘窮困,勢必滋生事端”,令理藩院行文俄方,要求遵照不隱匿逃犯的前約將其即行交出。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七,俄方派人至中俄邊境告稱,阿睦爾撒納已被監(jiān)禁,之后得天花而亡,請清廷派人到恰克圖邊界驗尸。清廷遣人檢視后,證實阿睦爾撒納已亡。

      厄魯特蒙古(又名準噶爾蒙古、漠西蒙古),分為四部(又名四衛(wèi)拉特),為準噶爾部、輝特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其中準噶爾部最為強大。葛爾丹策凌時期將厄魯特蒙古分為二十一昂吉,昂吉類似于部落。各部各領(lǐng)昂吉,頭領(lǐng)為汗。達瓦齊為汗時被擒送京師,每部各封一汗,仿照蒙古八旗,各昂吉為公屬。第一次分封為:綽羅斯汗葛爾藏多濟、輝特汗阿睦爾撒納、杜爾伯特汗車凌、和碩特汗班珠爾。阿睦爾撒納作亂,班珠爾是其兄,隨之作亂,遂第二次新封兩汗:輝特汗沙克都爾曼濟(詩中稱沙克都爾滿津),和碩特汗巴雅爾。阿睦爾撒納自哈薩克返回再度作亂,葛爾藏多濟、巴雅爾從之,其部族或死于戰(zhàn)亂、或死于屠戮、或死于天花,所剩無幾。輝特部沙克都爾曼濟沒有隨之作亂,將部族遷至巴里坤附近游牧,清廷擔憂其隨阿睦爾撒納作亂,乾隆皇帝命巴里坤大臣雅爾哈善妥善處置,密切監(jiān)管,雅爾哈善以沙克都爾曼濟勾結(jié)葛爾藏多濟的侄子札納噶爾卜為由,將其部眾屠盡,只留下對清廷衷心和順的杜爾伯特部。由此可見,無論是乾隆皇帝還是領(lǐng)軍大將,對準噶爾部的叛亂已失去最后的耐心,為防止其再度作亂,使用了最殘酷的手段。

      先是花門類,雜種曰回鶻。久屬凖噶爾,供役納秷秸。羈縻其和卓(噶爾丹策楞先以兵威迫脅回人,執(zhí)其酋長和卓拘繋于阿巴噶斯之部落,以回民分類各昻吉下而役使之),籠絡(luò)其臣妾。我?guī)煻ㄒ晾?,乃得釋縲紲。我將縱之歸,撫眾許朝謁(和卓初聞大兵西伐獻欵輸誠備極恭順,我將軍班第等因縱還故土,俾?lián)狁S其眾納賦執(zhí)役)。肉骨生死恩,感應(yīng)久不輟。報徳乃以怨,轉(zhuǎn)面兇謀黠。我將所遣使,百人遇害劇(和卓歸故域后,我將軍等差副都統(tǒng)阿敏道率百人往會盟,而彼乃設(shè)計盡行戕害)。是皆奉上命,守義遭臬兀。茍不報其讎,何以勵忠赤。厄魯今蕩平,回部余波蒙。徒以守堅城,未可一時拔。賈勇誠易登,傷眾非所悅。中夜披軍書,萬里遙籌策。窮荒信安用,弦上矢難遏。志因繼兩朝,變豈防一切。蒼靈賴有成,浮論寧祛惑。開邊竟無己,自問多慚徳。但思文子言,解嘲守弗誖。

      此詩句講述的是在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期間,被準噶爾長期羈押的大小和卓返回天山以南,不久,二人殺清軍使者,公然反叛,史稱大小和卓木叛亂,乾隆皇帝命大軍平定叛亂之事。

      清康熙十九年,準噶爾汗葛爾丹在伊達雅圖勒拉的幫助下進兵葉爾羌,廢黜了葉爾羌汗伊思瑪業(yè)勒,扶植其侄子阿卜杜拉里什特繼位。伊達雅圖勒拉驅(qū)逐了葉爾羌的黑山派首領(lǐng),號稱阿帕克和卓,但又與葉爾羌汗發(fā)生沖突??滴跞荒?,阿帕克和卓,戰(zhàn)勝了葉爾羌汗,控制了喀什喀爾、葉爾羌等地,兩年后阿帕克和卓去世,喀什喀爾地區(qū)陷入了葉爾羌汗、白山派、吉利吉思、和各地伯克的混戰(zhàn)中。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汗之后,將天山南路置于直接統(tǒng)治之下,黑山派、白山派的和卓后裔遷至伊犁一帶軟禁,葛爾丹策凌時期,任用黑山派和卓卓達涅爾管理葉爾羌,此時阿帕克和卓之孫瑪罕木特在囚禁中死去,其子波羅尼都、霍吉占(即大小和卓)被囚禁在準噶爾宰桑阿巴噶斯、哈丹兄弟處。

      乾隆二十年初,清軍征準噶爾,定北將軍班第、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出北路,參贊大臣鄂容安、定邊右副將軍薩喇勒出西路,向伊犁進發(fā),進軍途中阿巴噶斯率眾投降,波羅尼都來到西路軍薩喇勒處投誠,不久霍吉占及哈丹來降。五月清軍進駐伊犁,之后班第派波羅尼都、托倫泰南下招降喀什喀爾、葉爾羌,將霍吉占留在伊犁。乾隆二十年,阿睦爾撒納叛清,占領(lǐng)伊犁,此時霍吉占趁亂逃走,年末阿睦爾撒納遣使告知波羅尼都伊犁情形欲圖拉攏,波羅尼都將托倫泰等人扣押。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定西將軍策楞率西路軍復(fù)克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往哈薩克,五月霍吉占與波羅尼都會和,霍吉占殺死阿睦爾撒納的使者,并送回托倫泰。此時,霍吉占有自立的心思,并勸說波羅尼都叛清,波羅尼都以不負清廷圣恩為由拒絕,二人出現(xiàn)不和。乾隆二十一年九月,兆惠接到托倫泰返回的報文,認為回疆地區(qū)無事故,派遣副都統(tǒng)阿敏道、宰桑錫克錫爾帶索倫、準噶爾兵三千余人前往回部招撫。行至庫車,庫車伯克堅城以守,隨后庫車伯克稱因懼怕清軍中的準噶爾兵,不敢歸降,阿敏道派準噶爾兵返回,帶領(lǐng)一百索倫兵進入庫車。十月,策楞派往葉爾羌、喀什喀爾地區(qū)的官員向兆惠匯報,波羅尼都恭順、霍吉占有謀逆情狀,向乾隆皇帝報告,此時霍吉占派出的使者抵達京師謝恩,乾隆皇帝以為大小和卓因長期被準噶爾部欺壓,情有可原,命兆惠毋加兵威。

      十一月,征討阿睦爾撒納的清廷大軍陸續(xù)撤回,阿睦爾撒納、班珠爾、葛爾藏多濟相繼叛亂,反攻伊犁,兆惠率軍退往巴里坤。此時,霍吉占認為清軍在天山地區(qū)已失去控制,在乾隆二十二年殺死庫車城中的阿敏道,公開舉兵反叛。五月,定邊將軍成袞扎布奏請前往回疆平叛,乾隆皇帝諭令成袞扎布、兆惠,全力緝拿阿睦爾撒納,定于次年春天進軍回部。乾隆二十三年正月,清廷確認阿睦爾撒納因天花死于俄羅斯,乾隆皇帝下旨征討霍吉占。六月,此時正值靖逆將軍雅爾哈善攻打庫車并久攻不下……

      直至乾隆二十四年九月,清廷方徹底平定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三、乾隆《西師詩》的意義

      此詩成詩并書于乾隆二十三年,此時的清廷正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之亂。平定天山北路、天山南路之后,清廷調(diào)整政策,將天山南、北路劃歸一體治理,稱“新疆”。平定兩次天山北路即準噶爾部叛亂后,在伊犁設(shè)將軍,烏魯木齊設(shè)都統(tǒng),巴里坤設(shè)領(lǐng)隊大臣,率兵鎮(zhèn)守,加強對天山北路的統(tǒng)治。平定回部之亂后,在喀什喀爾設(shè)參贊大臣,節(jié)制天山南路各城,喀什喀爾的參贊大臣歸伊犁將軍節(jié)制,伊犁將軍實際成為整個新疆地區(qū)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

      乾隆西師詩以清廷的視角對清早、中期,中央王朝與西北蒙古部及回部的關(guān)系,其中敘述及注釋描寫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對研究清史、民族史、邊疆史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

      參考文獻:

      [1]傅恒等 《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M] 乾隆37年武英殿刻本 《西藏學(xué)漢文文獻匯刻》第二輯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印復(fù)制中心出版 1990年

      [2]趙爾巽等 《清史稿》中華書局[M] 1977

      [3]魏源《圣武記》[M] 中華書局 孫文良、韓錫鐸校本 1984

      [4]《清高宗實錄》[M] 中華書局 1985

      [5]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M]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1

      [6]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 《頤和園志》[M]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6

      [7]盛剛《從<西域圖志>看乾隆時期清朝與準噶爾蒙古的關(guān)系》[J] 新疆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 2008

      [8]李秀梅 《清朝統(tǒng)一準噶爾史實研究——以高層決策研究為中心》[J] 中央民族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 2006

      [9]半路一把刀 《清軍入疆》 微信公眾號:一刀西域圖志 2016

      猜你喜歡
      準噶爾清軍清廷
      四、準噶爾對天山南北麓維吾爾人的統(tǒng)治
      二、準噶爾汗國的建立與葉爾羌汗國
      淺析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guān)觀念的變化
      青年與社會(2019年5期)2019-04-01 09:17:46
      乾隆年間清軍的第三次出征準噶爾考辨
      準噶爾遠征軍進藏線路考
      鴉片戰(zhàn)爭后清廷閉關(guān)觀念的變化
      資治文摘(2017年6期)2017-10-09 01:24:51
      10《百駿圖》: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繪畫大融合范本
      論康熙末年清軍入藏及阿拉善和碩特的作用
      甲午戰(zhàn)爭中清廷戰(zhàn)略決策評議
      軍事歷史(1994年5期)1994-08-15 07:53:14
      一個“圍魏救趙”的出色戰(zhàn)例——太平軍殲滅清軍江南大營之戰(zhàn)
      軍事歷史(1981年1期)1981-08-21 03:39:00
      新田县| 乐业县| 鄱阳县| 彭阳县| 星座| 榆中县| 申扎县| 襄垣县| 萝北县| 安多县| 小金县| 松江区| 巴青县| 宁河县| 漳州市| 吉林市| 桃园县| 平江县| 晋州市| 温州市| 连州市| 大兴区| 西和县| 汝城县| 同心县| 武平县| 淮安市| 佛学| 龙门县| 衡水市| 阿尔山市| 肃南| 贺州市| 依安县| 葫芦岛市| 常州市| 黄骅市| 贡山| 布尔津县| 循化|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