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會玲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不同行業(yè)、不同工作與人工智能的替代性問題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作為廣播電視領域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之一,主持人也不例外。實踐中,一些電視媒體已經不同程度地使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在一些主持崗位,人工智能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刮目相看”。本文從人工智能的優(yōu)劣點、主持人職業(yè)的特性、受眾需求心理等方面,對人工智能與播音員主持人的替代性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人工智能;主持人;替代性
一、人工智能的特點
優(yōu)點:內存強大、學習能力強、工作時間長。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眾多繁瑣重復的工作,而且機器犯錯誤的概率極低,高級的人工智能學習能力也很強,能夠持續(xù)工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節(jié)省工作和時間成本,尤其在語言學方面,人工智能的知識儲備及再學習能力是人類難以企及的。
缺點:首先人工智能人際化角色發(fā)展并未成熟,要達到理想水平,制作成本高,因此“模仿”的痕跡比較明顯,其次,人工智能缺乏人際化傳播,與AI合成主播相比,人類新聞主播終究有其不可替代性。在災難發(fā)生時,人類新聞主播會自然流露出對于不幸的悲憫與同情;在節(jié)日來臨時,人類新聞主播會以一種欣喜昂揚的姿態(tài)面對受眾。這些表情、語調,AI合成主播可以模仿,但終究缺少一份來自人類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受眾需求心理
武漢理工大學副教授余慶華認為,受眾參與大眾傳播的全過程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人性解放與民主的意味,因此,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求知型:知識無窮無盡,人終其一生從中能夠獲得或掌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這類受眾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并會盡量滿足自己的這種好奇心。因此,他們在觀看節(jié)目的時候,就希望主持人能滿足自己的這一欲望。這就要求主持人能適時延伸、拓展所傳播的信息,盡可能滿足受眾。
參與型:任何一個傳播活動的達成,必然有一個輸出、接受、反饋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有的傳播活動中表現(xiàn)得不是那么明顯,但在有些活動中受眾的參與不可或缺,而這種參與進一步促進節(jié)目向更深度轉化。
認同型:各類節(jié)目琳瑯滿目,受眾看什么不看什么,既有偶然因素,比如隨機換臺,又有必然性,比如,某個節(jié)目的“死忠粉”。一個節(jié)目“死忠粉”的產生,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受眾認同這個節(jié)目及其價值觀,能夠與節(jié)目產生共鳴,達到情感共振。
三、從主持人職業(yè)特性看其不可替代性
雖然人工智能具備某些成為“主持人”的前提條件,但主持不是閉門造車,不是自說自話,而需要圓滿地完成傳播任務,并獲得良好反饋。人工智能最大的弊端在于“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在信息爆炸是時代很難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和情緒情感需求。
1.溝通性強的環(huán)節(jié)
盡管人工智能發(fā)展迅猛,但真正達到“通用人工智能”階段尚需時日,以目前水平它很難做到和人類溝通自如,尤其是訪談類節(jié)目,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嘉賓未免“難以捉摸”,這是其很難突破的技術瓶頸。如果只能在有限條件下識別回復人類的語言,即便其海量數(shù)據(jù)庫中的對答話語應有盡有,怕也難以達到“侃侃而談”的效果。如果是這樣的“主持人”將會降低節(jié)目的傳播效果,任何一場直播性活動避免補錄突發(fā)狀況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考驗主持人的隨機應變能力,這方面,人工智能必然“稍遜風騷”。因為突發(fā)狀況,我們無法預知,應急處置時也很難具備針對性乃至“萬無一失”,這一缺陷將嚴重影響智能機器人對現(xiàn)場的判斷和掌控
2.體驗性強的環(huán)節(jié)。
一檔節(jié)目里,傳播信息是主持人的首要任務,但并非最重要任務,因為主持人是情感的交流者,應對受眾、嘉賓的情感體驗“感同身受”。鳳凰衛(wèi)視著名主持人吳小莉曾公開表示:“機器人會替代我的體溫,但不會替代我說話的溫度。”其弦外之音是說主持人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人工智能雖智能,但終究只是冰冷“機器”,不具備喜怒哀樂等多種情緒的表達,而這是人類傳播和溝通的優(yōu)勢所在。顯然,情感的缺位是人工智“替代”主持人的最大短板。
3.展示人文情懷的環(huán)節(jié)
2017年9月,在央視《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中,董卿曾下跪采訪著名翻譯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老人腿腳不便,采訪期間,他一直坐在臺上。董卿若一直站著,許老就要仰頭看她。因此,高情商的董卿數(shù)次蹲下身來,有時甚至跪著與許老談笑風生。如果主持的是一臺智能機器人,它會有這樣的情商嗎?即使它也能圓滿完成主持任務,但會給觀眾帶來同樣的感受和觸動嗎?只有人,才能在恰當?shù)沫h(huán)境中,適時表現(xiàn)出心中那份濃濃的人文情懷,而這正是人工智能難以“植入”的核心競爭力。
四、從受眾需求心理看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
前面提及受眾對于傳播活動具有不同需求,對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這種需求是層層遞增的。
求知,滿足起來相對要難一點。除了“準確地述說”,還得在述說之前明白受眾想知道什么,不然,受眾并不感興趣,傳播的過程就難以完成。想要了解受眾的需求,知識需要涉略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因景因情把握受眾心理,投其所好。顯然,這是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實現(xiàn)的。
參與,是受眾互動性需求。在一個傳播活動中,受眾參與的熱情是否高漲,或者說如何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是衡量一個主持人是否優(yōu)秀的重要參考。把握受眾的這種意愿顯然不能事先預置,而應臨場應變并采取恰當?shù)膽獙Υ胧?。顯然,這也是是人工智能無法實現(xiàn)的。
認同,這是受眾對傳播活動的終極訴求。他們對傳播內容保持一致,這種態(tài)度與愿望并非只體現(xiàn)在“接受節(jié)目”的行為上,更在心理上與傳播內容產生一種一致性,被吸引,被感動,將傳播的觀點與感情扎根于自己的心中,使之成為自己行為價值的一部分。這種心靈上的共鳴只有在人際交流中才能實現(xiàn)。
綜上所述,未來,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地進入人們的視野不可避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搶奪”一些人的飯碗,但對于主持人這一職業(yè)來說,形勢并沒有那么緊迫,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工智能與主持人是“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主持人完成低層級的工作,同時可以倒逼主持人進一步優(yōu)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紅.人工智能與主持人的替代性淺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06):72-74.
[2]張麗君.人工智能時代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J].科技傳播,2017,9(23):145-146
基金項目:2019年河北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優(yōu)勢與挑戰(zhàn)”<項目編號:HCCXYB2019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