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庭前排除非法證據程序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已經被諸多實務界人事所詬病,尤其是律師群體。本文便直接提出幾個關鍵的改革建議,以期能供參考。
關鍵詞:庭前程序;非法證據排除;審查機制
一、建立庭前會議中非法證據制度的告知機制
(一)應告知的事項
1.告知有提交排除非法證據申請的權利
在法院送達起訴書副本時,其應以書面形式告知辯方可以申請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并且在提出申請的同時,應當隨之附上相關的線索和材料,法院應當告知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庭前會議程序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
2. 告知有提交書面意見的權利
《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中規(guī)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權利在庭審前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陳述其審判前的供述是非法獲取的事實和理由。被告人的書面意見或者筆錄,審判機關應當在正式開庭前交給檢察院。
(二)告知時間及方式
對于告知時間,可以參考刑事起訴程序中自訴案件的時間,當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法院收到公訴機關送達的起訴書后,法院應向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送達起訴書副本,在此時,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申請權利告知書應當連同副本一同送達,并且同時告知其享有的申請權——申請排除對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采取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提出申請的權利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在接到權利告知書后5日內,可以向法院提出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的申請,如果不提出,則在后面的訴訟中喪失此權利。
二、完善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啟動程序
(一)保障當事人程序的啟動權和決定權
從正當程序原則來看,當事人應享有程序的選擇,不能將被告排除在外。所以,當事人應當有程序的選擇權。辯護人、訴訟代理人,他們參與刑事訴訟是因為當事人的委托,是當事人的權利延伸,所以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辯護人和訴訟代理人也可以代為其提出申請。
(二)啟動時間——開庭以前
新《刑事訴訟法》關于庭前會議召開的時間問題,也僅規(guī)定了在開庭以前這五個字,那么對于這五個字作何理解?它指的是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之后還是在開庭以前的任意一個時間段,也產生了分歧。法律規(guī)定的庭前會議所要解決的都是一些程序性問題,而在合議庭組成之后,才會涉及程序性事項,所以要排除非法證據只能在合議庭成員完成組成后,才能進行排除。所以,在開庭以前應指的是合議庭組成之后。
(三)程序啟動條件——適用的案件類型
1.庭前會議不能適用于簡易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款明文規(guī)定,庭前會議不適用于簡易程序案件。簡易程序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節(jié)約司法資源,簡化訴訟程序,如果簡易程序中再適用庭前會議制度,司法資源就會浪費,畫蛇添足,會拖延訴訟進程,這與最初設立庭前會議程序不相符。另外,在庭審中適用簡易程序是因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當事人認罪,而庭前會議程序是案件分流程序,對于已經明朗的簡易程序案件來說,再適用庭前會議程序無疑沒有任何價值。
2.庭前會議程序不能適用于全部普通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只有符合條件的普通程序案件,才能召開庭前會議,也就是說庭前會議不適用于全部普通程序案件,它適用于以下普通程序案件:
第一類是庭審中涉及非法證據排除問題的案件,可以召開庭前會議;
第二類是存在較多的證據材料,案件情節(jié)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三類是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往往涉及的案件性質比較嚴重;
第四類是其他情形。
三、細化庭前會議程序的主持審查機制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中規(guī)定,在庭審過程中,如果被告人對于在審判前,其供述的言詞證據的合法性存在質疑的話,公訴機關就應當將訊問時的書面筆錄、訊問過程原始的錄音錄像或者其他證據交給審判機關,由審判機關告知,在檢察機關進行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來出庭作證。如果這樣還是不能將嫌疑給排除的,檢查機關有提請審判機關通知訊問人員出庭作證的權利,由該訊問人員對其取得其供述的合法性來加以證明。
四、完善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召開機制
(一)豐富庭前會議召開的形式
不同于庭審活動,庭前會議的召開模式可以采用“圓桌對話”模式來進行會議進程,因為非法證據排除問題,往往需要雙方發(fā)表各自的意見,主持法官居中聽取雙方爭議問題并作出裁決,采用“圓桌對話”模式的聽證式或會議式有利于雙方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庭前會議能否公開的問題,新修法和解釋都沒有對此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也未對相關的形式作出限制,致使司法實踐的多樣性。
(二)放開庭前會議召開的次數與時長
庭前會議只能召開一次還是只要需要隨時可以召開,沒有次數的限制,召開多長時間,這些都需要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庭前會議是為正式庭審做準備的程序,旨在確保公正的條件下將訴訟效率予以提高,防止訴訟時間的拖延。因此,法律條文應對庭前會議召開的次數與時長問題,明確限制,一般來說,庭前會議召開一次,但是針對那些疑難重大復雜的案件,召開第一次庭前會議后,還有遺留問題尚未解決,在不影響正式庭審的情況下,再次召開庭前會議是可行的。
五、庭前會議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的參與人員
(一)允許被告參加庭前會議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被告人只是可以參加,而不是必須參加,這是從庭前會議不是正式的審判,被告人不參加,并不影響其訴訟權利的行使這個角度來講的,即庭前會議程序中涉及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是可以通知被告人參與,被告人可以充分表述意見,法官來作出是否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對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保護提供了保障。非法證據問題牽涉到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基于保護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保障人權的角度來說,在庭前會議上對非法證據的排除,被告應當參與,同時,辯護律師也應在場。
(二)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出席庭前會議的必要性
庭前會議中對非法證據的排除問題,上文中筆者認為被告是應當通知其參與的,與此相對應,其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也應當參與庭前會議非法證據的排除,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但就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來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參與庭前會議有利于幫助當事人解決相關問題,保障庭前會議的順利進行。并且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是刑事訴訟的重要參與人,參與庭前會議也有利于維護其合法權益。
作者簡介:余永昌,男,江西贛州人,吉首大學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