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小莉
摘要:在體育課堂上,合作學習日益成為小學體育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合作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合作中學會相互交往、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教師可采用實驗法、文獻資料法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研究合作學習在小學三年級跳短繩教學中的探索,以捆綁式教學評價為載體,讓學生提高動作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合作中學會交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師生、生生學習氛圍,使學生在競爭中收獲自信,在合作中感知幸福。
關鍵詞:合作式學習;小學體育;跳短繩教學
一、研究目的
當今,數(shù)碼產(chǎn)品充斥著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越來越多地處于“懶惰”狀態(tài)。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及運動機能與《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加之較大的學業(yè)壓力,學生的運動時間幾乎為零,這一現(xiàn)狀給體育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跳短繩在小學階段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技能,不僅在考核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短繩練習也是提高個人身體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之一。為了能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跳短繩技能,筆者嘗試將合作學習運用在跳繩教學中,以捆綁式評價為依據(jù),建立了2~3人一組的合作關系,對三年級學生的跳短繩教學策略進行了嘗試和實踐。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本校三年級共有8個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三(5)班51名學生為對照班,三(7)班52名學生為實驗班。
2.研究方法。(1)實驗法:教學實驗的時間為一個學期,教學內(nèi)容為“正搖跳短繩”。經(jīng)檢驗,兩個班級的條件沒有明顯差異。實驗班采用“合作式”教學模式,同時每一個合作小組都有一張記錄單,用以記錄練習情況;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同時每位學生有一張記錄單,對自己的練習情況進行記錄。(2)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對實驗前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3)案例法:運用教學中相關案例進行說明,進一步論證本文觀點。(4)文獻資料法:搜集相關資料,分析借鑒,并在實踐中驗證。
三、結果與分析
合作式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學習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協(xié)調(diào)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合作小組的總體表現(xiàn)為主要評價依據(jù)的一種教學策略。
(一)教師是有效開展合作式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調(diào)控者
1.合理分組為合作式學習打下基礎。在實驗教學前,教師首先對每位學生的跳短繩成績進行一次測試,作為原始參考成績。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成績,結合《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學科考核評價標準》中設定的60分的界線將學生分為A、B兩部分,引導兩部分的學生自主結伴,2人一組,最后由教師進行微調(diào),產(chǎn)生了26對跳短繩搭檔,這也方便了之后的課堂內(nèi)外活動的開展。結伴形式主要以友伴型分組、幫教型分組為主,其中友伴型結伴最多。有一位學生是這樣說的:“能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學習,我覺得很快樂。”這也說明伙伴自愿結合的合作能消除緊張感,能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和諧的合作氛圍,為之后的合作式學習打下了基礎。
2.組織、引導是合作式學習的有效保障。合作學習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同伴間的交流合作。但在此過程中,不能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圍繞教學內(nèi)容相互作用而開展的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因此,在合作式學習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性。
(二)教師在教學中起著指導、調(diào)控作用
教師應及時地表揚合作中的一些積極現(xiàn)象,杜絕一些消極現(xiàn)象,幫助學生找到方法,讓學生學會技能,并且學好。如在跳短繩教學中,動作的規(guī)范性、正確性是提高動作技能的關鍵因素。經(jīng)觀察,三年級仍有一部分學生動作不正確。此時,教師應該起到主導作用——教學生跳,當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跳短繩的方法后,才能進行自主的合作練習。
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有法可依”——規(guī)范正搖跳短繩的動作技能并及時糾錯和個別指導。教師對班內(nèi)學生進行正搖跳短繩動作的教學、糾正和指導,主要應從握繩的方法、搖繩的方法、跳繩的方法三方面切入。
第一,握繩。據(jù)觀察,很多學生拿到繩子就會直接進行練習,從來不考慮繩子的長度。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握繩長短的不同,對練習有哪些影響。學生經(jīng)過嘗試,發(fā)現(xiàn)繩子的長度會影響跳繩的穩(wěn)定性。接著,教師再示范并講解選擇最佳長度握繩的技巧。筆者認為,握短繩的長度以超出學生頭部10~15厘米左右為宜。只要找到適合自身身高的繩子,就為跳好繩打好了基礎。教學要教方法,引導學生嘗試、探索也是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遷移的一種手段。
第二,搖繩。據(jù)觀察,學生的搖繩方法大致可以歸為三大類:以手腕搖繩,以肩關節(jié)為主的大臂搖繩,以肘關節(jié)為主的搖繩。通過展示、討論,大家發(fā)現(xiàn)以肩關節(jié)搖繩的方法是最費力氣的,以手腕搖繩是最科學、省力的。同時,我們遷移了短跑中的“只有積極擺臂才能提高跑步的頻率”的知識,讓學生知道正確的搖繩方法是提高跳繩成功頻率的關鍵因素。
第三,跳繩。正確的跳繩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學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教師運用了分層教學的手段,讓不會跳繩的學生逐漸消滅墊步、學會跳繩,讓不能連續(xù)跳繩的學生采用雙腳或單腳交換跳的方式把節(jié)奏接上。
在以上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分別安排了學生合作練習的時間,讓學生們帶著方法去練習,帶著方法互相糾正和指導,同時也讓課外的自主練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得到適度發(fā)展
無論是在個性、運動水平還是悟性方面,學生都存在著差異。合作學習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學習模式。教師要遵循全面性、基礎性、健身性的特點,時刻關注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水平制定“小目標”和長遠目標,從少到多,在每一次進步中積少成多。對于“體育學困生”的點滴進步,尤其要進行“放大化鼓勵”,提倡大家為自己的每一次進步喝彩。我以同伴間的互助為切入點,鼓勵每一位學生能在點滴進步中收獲自信、獲得動力,同時強調(diào)1+1>2的作用。
1.制作學習記錄單,學會自評、互評,提高學習積極性。為了鼓勵學生練習,筆者精心設計了學習記錄單,便于將日常的練習成績和點滴進步記錄下來。學習記錄單能有效記錄下學生的練習過程,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了記錄、監(jiān)督的作用。筆者在課堂上經(jīng)常鼓勵并關心學生們練習的情況,鼓勵伙伴之間相互幫助和競爭,及時將自己的成績和點滴進步記錄下來,定期進行檢查和抽查。如此一來,學生自主練習的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同時也營造了一種互相督促、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2.捆綁式的多元化評價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yǎng)。合作可以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幫助,提高了學生交往的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更大的收獲。如何才能保持學生合作練習的積極性?多元化的教學激勵手段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由于三年級的孩子好勝心強,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較為突出,為了將合作式學習由點到面地鋪開,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捆綁式的多元化評價,從實質(zhì)上避免合作式學習表面化的現(xiàn)象。所謂捆綁式評價,是指在評價過程中將兩位伙伴的成績之和作為最終成績,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在練習中的合作意識。在實施過程中,我設立了“跳繩小能手”系列稱號:今天我們最棒、黃金搭檔周冠軍、黃金搭檔月冠軍、每周進步之星等。所有稱號的獲得必須是兩位同學較之前的成績都有所進步的前提下,再根據(jù)兩人跳短繩進步的成績之和進行參評。在每天的陽光體育活動、課間大擂臺5分鐘等時間,我委任10名小裁判進行計時、計數(shù)、記錄,在班級里設立了“跳繩光榮榜”,對獲勝的同學授予獎章。這一活動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和踴躍參與,點燃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更值得一提的是,伙伴們常常在一起互幫互助,共同探討如何才能跳得更好。在一次以“我和我的伙伴”為主題的室內(nèi)理論課上,大家針對合作式學習的感受進行了一次大討論。捆綁式評價將兩個人牢牢地“捆”在了一起。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其體育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你追我趕。
3.合作式學習是學生提高動作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在期末考查階段,教師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再次進行測試,并和實驗前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具體數(shù)據(jù)見下表。
上表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的測試成績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班學生的進步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班,且100%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了進步。這表明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掌握動作技能方面有顯著的效果。
4.合作學習是學生學會交往、攜手共進的有效途徑。合作能產(chǎn)生1+1>2的力量,合作能使學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但合作學習的意義并不僅此而已。學校是學生們生活的小社會,而合作和競爭是一個綜合體,學生之間既要合作又要競爭,兩者相互作用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一定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合作促進了學生在交往能力、團體意識、意志品質(zhì)等方面的發(fā)展。難能可貴的是,伙伴之間的合作從跳短繩延伸到了體育教學中的其他項目,如跑步、滾翻等。有一天,小張興奮地跑到我的面前說:“老師,小李一直幫助我提高我的跳短繩成績。昨天您教的前滾翻分腿起動作,她沒有我做得好,剛才在練習的時候我把我的秘訣告訴了她。在我的保護與幫助下,她今天已經(jīng)學會了。”通過合作學習,伙伴間的友誼得到了升華。合作能助人一臂之力,合作能送人一份溫暖,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教學實驗和理論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在小學體育課堂跳短繩教學中不僅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跳短繩技能水平,而且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生生之間的交往架起橋梁。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營造一種在合作中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收獲自信,在交往中感知幸福,養(yǎng)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組織引導能力,同時要有具體的任務驅(qū)動、評價機制保障,否則,合作式學習就會流于形式。其實,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利有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種模式適時并用,結合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從實際出發(fā),不斷探索,尋求更貼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試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傅偉.“自主合作式”學習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
[4]劉錫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我見[J].小學教學設計,2004(72).
[5]潘林.小學體育教學評價[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