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家郵報》10月22日文章,原題:應對疫情的不同造成中美迥異的經濟后果美國和中國應對毀滅性的新冠疫情蔓延的方式截然不同?,F(xiàn)在,這種不同正在改變世界兩大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全球之爭。
本周中國的官方GDP數(shù)據(jù)不僅顯示經濟在增長(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9%),還表明中國人對病毒已被征服充滿信心,能夠暢懷購物、就餐和消費。
中國的死亡人數(shù)不到5000人,新增感染人數(shù)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嚴厲的封鎖、千百萬次檢測和嚴格的接觸者追蹤的結果,它也為經濟復蘇奠定了基礎。
而在美國,已有22.1萬人死于新冠肺炎。目前,美國正處于新一輪疫情當中。娛樂場所、餐館和旅游景點關閉或僅部分開放,數(shù)百萬人無限期失業(yè),預計本季度GDP將出現(xiàn)萎縮,美國面臨可能持續(xù)數(shù)年的經濟產出缺口。
前美國高級貿易官員、伯克利研究集團董事總經理哈里·布羅德曼說:“顯然,美國政府搞砸了?!?/p>
不同的疫情應對方式將對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激烈的政治和經濟競爭產生影響,并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漣漪。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拉迪說:“到2021年,中國經濟規(guī)模將比2019年時大10%,而其他每個主要經濟體都會變小。”這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將繼續(xù)擴大”,這使得美國決策者試圖勸阻其他國家與北京做生意,或者以其他方式使中國與全球經濟“脫鉤”的努力變得更加困難。
(作者安德烈亞·沙勒爾等)
路透社10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崛起及美國對衰落的擔憂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在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指出:“最能預測新生兒可望享受的生活水平的是其出生地這一偶然因素?!?0世紀下半葉,在北美和西歐出生的嬰兒相當于彩票中獎,而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嬰兒則是另外一種命運。
但過去30年來中國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正威脅著這一相對地位,它重塑了消費、能源流動、貿易、投資、旅游和軍費開支的分布。
中國快速增加的收入和不斷增長的經濟,引發(fā)美國及其亞歐盟友焦慮,就像當年英國焦慮其自身的衰落一樣。
在美國,1990年至2018年,人均國民收入實際增長了56%,而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從極低的基數(shù)上增長了960%。
1990年,按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國民收入比中國高出70倍,調整國家間物價水平的差異之后,美國人均國民收入仍比中國高出近25倍。
到了2019年,按美元計算,美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仍比中國高出6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高出4倍。
但中國快速的工業(yè)化進程深刻改變了國際力量平衡,因為中國體量大,也是極少數(shù)相對收入增加的主要經濟體。
過去30年,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墨西哥和巴西的收入彼此相對而言基本穩(wěn)定,這意味著力量分配大致不變。中國以及(體量小得多的)印度,是自1990年以來相對收入顯著提高的僅有的兩個大經濟體。
中國相對收入的迅速提高,正造成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崛起所造成的那種緊張。20世紀80年代,美國及其歐洲盟友曾擔心日本在制造業(yè)、國際貿易、先進科技和海外投資方面爭奪主導地位。而如今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要大得多,而且與日本不同的是,中國并沒有被納入美國的軍事同盟體系。
如果中國繼續(xù)縮小與西方的差距,競爭和緊張局勢可能會加劇。世界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建設性地利用這種競爭,并防止其蔓延為破壞性的武裝沖突?!?/p>
(作者約翰·坎普,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