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江
摘 要:我校按著以語言運用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內外重視閱讀,開展了教材精讀、課內擴讀、課外延讀“三讀一體”的閱讀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三讀一體;促進;學生發(fā)展;實踐
一、教材精讀
按照“211”模式(授課時間、擴展閱讀時間、習作時間比例為2:1:1),突出策略指導,課內前20分鐘加強精讀,快速達成課標要求,為充分擴展讀和延伸讀提供有力支持。
1.堅信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并非零起點。
基于學生已有基礎,確定學習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去除重復、無效或低效環(huán)節(jié),不在細枝末節(jié)上徘徊。
2.精讀過程緊緊圍繞學習目標進行。
抓重點、抓結構、抓聯系、抓方法指導,保證每次讀書活動都能有目的、有價值、有明確指向。
二、課內擴讀
開展課內擴讀是跨越式語文改革最鮮明的特色,確保每課時10分鐘擴讀,貫穿始終,雷打不動。
1.合理選用擴讀材料。
(1)擴讀材料主要選自跨越式課題組提供的配套篇目,每課時5—10篇。教師也可以根據情況另外選擇進行補充、豐富或替換。
(2)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年段和課時目標,選擇學生可讀、能讀、有興趣讀、有主題讀的篇目。
低年級:第一課時側重選取有助于鞏固和強化生字的材料;第二課時選取有助于課文主題理解和深化的文章。這些閱讀篇目都具有篇幅短小、情節(jié)生動、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的特點。
中高年級:與低年級相比,教學模式有所變化,擴讀內容會隨著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材特點的不同而進行針對性選擇。
如,新課伊始,可選擇介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的文章;課中可補充一些與人物、故事密切相關的閱讀篇目,幫助理解、感悟;課尾深化主題、感受寫法,可提供涉及人物補敘、寫法遷移、主題擴展的篇目。除此之外,還要根據單元特點安排精加略、一篇帶多篇、寫法對比等方式的閱讀。
2.靈活掌握擴讀時機。
低年級一般安排在課時的第二環(huán)節(jié)進行;高年級可根據“211”變式靈活調整。但每課時總擴讀時間不能低于10分鐘。
3.實行有差異擴讀。
擴讀材料提供必讀與選讀兩種,以保證上不封頂但下要保底。擴展閱讀后的反饋,低年級不涉入問題分析或討論,中高年級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
三、課外延讀
為使學生的語文積淀更加深厚,我們在夯實課內精讀和擴讀基礎上,創(chuàng)新策略,豐富模式,強力推動閱讀向課外延伸,實現課內得法,課外受益。具體做法:
1.與課文學習和諧對接。
(1)與課文內容、主題對接。如:學了《一夜的工作》推薦《大地的兒子——周恩來的故事》;學了《蝙蝠和雷達》推薦《十萬個為什么》等。
(2)與課文體裁對接。如:低年級兒歌、童話、寓言故事居多,推薦《香草女巫》《火鞋與風鞋》《木偶奇遇記》《嚴文井童話》等;中年級敘事類作品居多,推薦《楊紅櫻系列文學作品》《稻草人》《窗邊的小豆豆》等;高年級經典名著分量有所增加,推薦《男生賈里》《呼蘭河傳》《狼圖騰》等。
(3)與名家名作對接。如:學習《養(yǎng)花》后,推薦老舍的其他作品;學習《童年.冬陽.駱駝隊》后,推薦《城南舊事》;學習《草船借箭》后,推薦《三國演義》;學習《匆匆》后,推薦《朱自清散文集》等。
2.營造濃郁書香氛圍。
班級設置圖書架、語花欄、讀書成果展示欄,實行師生同讀,圖書漂流,每日堅持20分鐘經典誦讀、5分鐘課前演講等,創(chuàng)建書香班級;學校開放圖書室、設置樓層讀書角、樓廊作品展,開展讀書筆記、手抄報、作文競賽、全校師生經典誦讀特色展示等活動,創(chuàng)建書香校園;倡議親子共讀,營造書香家庭。
3.精心上好“四課”。
學校進行專題培訓,指導教師上好讀書推介、方法指導、匯報交流、成果展示課,引導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
4.積極倡導自主閱讀。
(1)尊重自主選擇。必讀書目與自主選讀相結合,讓閱讀富有個性化。
(2)尊重閱讀方式。不刻意要求抄詞摘句,寫讀后感等,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童年的游戲生活,成為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
5.緊密跟進多元評價。
(1)建立“七評”體系(周期遞進評價,多元主體評價,閱讀內容評價,星級等級評價,活動成果評價,書香班級評價,書香家庭評價),質、量結合,保證課外閱讀的全面高效。
(2)每學期進行語文閱讀單項測試,結果納入綜合成績中。
(3)制用“五卡一表”(《學生課外讀書卡》《周課外閱讀評價卡》《月份課外閱讀活動評價卡》《月份課外閱讀綜合評價卡》《學期課外閱讀綜合評價卡》《學生課外閱讀星級評價表》),建立閱讀檔案,促進閱讀習慣養(yǎng)成。
“三讀一體”閱讀策略的有效實施,有力地保證了語文跨越式試驗在整體上的高效運行,并在此基礎上凸顯出新的發(fā)展與突破。各年段學生閱讀量遠遠大于課標要求,讀寫能力迅速提升,良好的讀書習慣已經成為孩子們童年中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