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頭多了,你可以拍攝更多題材,但是多攝間的協(xié)同也變成了一個難題。
要說攝像頭之間的“打架”,我們要先搞清楚手機上的多攝系統(tǒng)組成。當我們看到一些手機攝像頭上標注16-135mm焦距時,應該清楚這與相機上類似鏡頭的光學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簡單說,就是相機上的鏡頭焦距標識是“真實而連續(xù)”的,在廣角端和長焦端之間可以變焦到任意焦距,可以是44mm,也可以是87mm,或是130mm都會是實打?qū)嵉摹?/p>
手機則不同,絕大多數(shù)手機的多攝體系中,每個攝像頭都是定焦鏡頭,只提供了一個物理焦距。所以,手機上多攝體系的焦距實際上是等效16-26-50-135mm的(有些更少)。在這些焦距之間,只能通過手機的數(shù)碼變焦和優(yōu)化進行運算得到。也就是說,22mm要由16mm攝像頭拍攝的畫面裁切優(yōu)化得到,44mm要由26mm鏡頭拍攝的畫面裁切優(yōu)化得到。
就像剛剛介紹的,正因為手機的多攝體系由多個定焦鏡頭組成,因此存在“接力”變焦的情況,當焦距從25mm變到26mm時,16mm超廣角攝像頭停止工作,26mm主攝像頭開始工作。這種切換會導致畫面視角發(fā)生變化,因為兩顆攝像頭之間會有一定距離。這種變化在26mm主攝和50mm人像攝像頭之間更為明顯。
除了這種“接力”造成的畫面“跳躍感”,還有一種情況也會造成多攝“打架”,那就是當一個手機認為攝像頭不能適合當前的拍攝時,會自動切換到另一個攝像頭。
比如說,近攝時手機會自動從主攝切到超廣角攝像頭,而當光線較暗時使用人像模式,會讓人像攝像頭切換到主攝。通常來說這種切換會在瞬間完成,不會影響很大。但是,當對焦距離剛好卡在主攝的最近對焦距離與超廣角的微距模式之間,或是弱光切換的亮度界限時,手機畫面就會在兩個攝像頭取景畫面之間跳來跳去。這就仿佛兩個攝像頭互相搶著工作,變成“鏡頭打架”了。
老實說,目前的手機由于體積對鏡頭光學設計的限制,無法擺脫多個定焦鏡頭組合的限制,也就很難解決“打架”問題。但世事無絕對,通過對切換攝像頭時取景畫面的過渡進行優(yōu)化,可以弱化這種“打架”現(xiàn)象。
此外,手機廠商也可以在發(fā)生多攝“打架”時,提供一個選項顯示,讓操作者作出判斷,該用哪個鏡頭來拍攝。就好像讓人來進行“勸架和仲裁”那樣。
一些手機在接近主攝最近對焦距離時,會自動切換到超廣角攝像頭的微距模式,此時畫面景深和視角將會產(chǎn)生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