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蘭
摘 要:文章從小學語文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對小學語文課堂詞語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梳理,從聯(lián)系課文、比較賞析、鏈接生活、激活想象這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以期讓詞語教學煥發(fā)新的生機。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有效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1-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2-0015-02
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采用借助工具書解釋和說明的方法。然而這些解釋是脫離了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一種理性的概括,學生就算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也不一定能得心應(yīng)手地運用??梢哉f,傳統(tǒng)詞語教學不僅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阻礙了學生感悟的深度和廣度,而且造成了學生在表達時語言的乏味單調(diào),甚至是言不由衷之現(xiàn)象的罪魁禍首。其實,任何一個人要表達的內(nèi)容、要傳遞的情感都是通過遣詞造句來實現(xiàn)的。因此只有理解了詞語,才能理解內(nèi)容,最終才能領(lǐng)悟說話人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帶領(lǐng)學生細細地咀嚼蘊藏在詞語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使詞語刻入學生的心田,融入學生的生命,從而化為自然流露出來的表達。
一、聯(lián)系課文——讓詞義理解更直觀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guān)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蓖ǔG闆r下,教師借助工具書可以讓學生了解詞語的大意,但這樣的理解會比較抽象,且不能運用于所有的生詞教學中,特別是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并非工具書上顯示的那層意思。因此學生必須走進文本,做到詞不離句,才能更直觀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在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追悼”一詞時,教師展開了如下教學。
師:你認為“追悼”是什么意思?你能從課文中找到對“追悼”的具體描寫嗎?
生:從“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數(shù)不清的挽聯(lián)掛滿了墻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這句話中,我知道了“追悼”就是給死者致敬、痛哭、送挽聯(lián)、送花圈。
師:是的,你找得很準確。通過這些行為對死者表示懷念,這就是“追悼”的意思。請同學們再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話,體會“追悼”的意思。
教師不但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詞語,就必須讓其結(jié)合詞語所在的文本。該例通過簡要的點撥,讓學生很快讀懂了詞語的意思,并且知道了“致敬”“痛哭”“送挽聯(lián)”“送花圈”等都是“追悼”的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使學生清楚這個詞語應(yīng)該在什么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從而實現(xiàn)學以致用。
二、比較賞析——讓詞義理解更精準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論》中寫道:“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務(wù)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征。”因此,在具體的語境中對詞語進行比較賞析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授《葡萄溝》中的“五光十色”一詞時,有位教師的教學實錄為:
師:你還知道哪些表示顏色多的詞語?
生: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師:大家想想,把“五光十色”換成“五顏六色”行不行?為什么?
生:可以換,因為這兩個詞都是寫顏色很多很美。(學生紛紛點頭)
師:看來大家的意見很一致呀。那么大家看看,現(xiàn)在把表示數(shù)字的詞刪去,比較一下這兩個詞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個詞成了“顏色”,第二個詞成了“光色”。
教師含笑地將“光”字特別圈出來。
生:這是葡萄發(fā)光,是色彩很鮮艷。
師:那就是說葡萄不但顏色多,而且還長得怎么樣?
生:很亮、帶光的。
師:還可以怎么說?
生:葡萄里的水兒多,我要淌口水了。
師:像你這樣,水靈靈的。(眾笑)葡萄發(fā)著光,陽光一照呀,我們真想吃呀。是說葡萄不但顏色多,而且顆粒飽滿,像珍珠、像寶石似的。這下,大家明白了為什么課文要用“五光十色”了吧!帶著你的感受把這個詞讀一讀。
生:五光十色。(美美的,眼神里透著贊美,個別學生還咂咂嘴巴)
通過比較,學生辨析了“五顏六色”與“五光十色”兩個詞語的微妙差別,精準地把握了詞語的意思,感受到“光”之“艷”、“光”之“亮”、“光”之“水靈靈”,在腦海中建立起了 “五光十色”的鮮明印象。事實證明,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比較賞析,更能讓其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三、鏈接生活——讓詞義理解更深刻
詞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并在各種語言環(huán)境中準確地運用。而要想讓學生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則必須鏈接生活,使詞語的內(nèi)涵得以顯露,為學生準確地運用打下基礎(chǔ)。筆者在教授《新型玻璃》一課時,就“藕斷絲連”一詞的教學,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層層剖析。有如下教學實錄:
師:誰能講一下“藕斷絲連”的意思?
生:“藕斷絲連”就是藕已經(jīng)折斷,但是還有許多絲連接著未斷開。
師:那文中的“夾絲玻璃”是怎樣藕斷絲連的呢?
生:夾絲玻璃破碎后,碎片仍然粘在一起,不會傷人。
生:夾絲玻璃的碎片可以像被藕絲粘著一樣不散落。
師:看來,同學們真的在用心讀書。是的,夾絲玻璃破碎后可以藕斷絲連。那么生活中還有什么會藕斷絲連呢?
生:國慶節(jié),爸爸回老家去了,但是還藕斷絲連地給我和媽媽打電話。
(學生大笑)
師:這位同學能夠想到人與人之間的藕斷絲連就值得表揚。但是爸爸和你們并沒有斷了關(guān)系,只不過暫時分離而已,所以這么用不太合適哦。
生:我家鄰居的叔叔阿姨離婚了,可是因為他們的女兒,他們還有聯(lián)系,這也是藕斷絲連吧。
(學生哄堂大笑)
師:這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其實這個詞原來就是指藕節(jié)折斷,但還被絲連著沒分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它更多的是用來比喻沒有徹底斷絕關(guān)系。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當學生借助工具書說出“藕斷絲連”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時,學生此時腦中停留的只是對這個詞語本義的理解。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帶領(lǐng)學生挖掘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進而拓展其在生活中的深層含義。這樣的鏈接讓學生由本義想到引申義,直至運用最多的比喻義,逐步深化了學生對“藕斷絲連”一詞的理性認識,使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四、激活想象——讓詞義理解更豐富
很多時候,在學生的大腦中,詞語往往處于消極狀態(tài)——干癟、平面,這與教師重理性分析、輕感性理解的詞語教學方式不無關(guān)系。筆者在執(zhí)教課文《一枚金幣》時,在談笑間帶領(lǐng)學生展開想象,品味“當牛做馬”一詞的情景很具有代表性。有如下教學實錄:
師:誰知道“當牛做馬”是什么意思?是給別人做牛做馬嗎?
(學生竊笑)
生:“當牛做馬”就是像牲口一樣干活。
師:很好!同學們咱們一起來想象一下:兒子離開家,走了一整天,終于有人要雇傭他一個星期了,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生:太陽很大啊,曬得人全身火辣辣的,他戴著破帽子,頂著炎炎烈日,握著鋤頭在地里不停地鋤草,大滴大滴的汗珠滴到地里一下子就全干了,不一會兒手掌就磨出了一個個的血泡。
師:沒干過體力活,細皮嫩肉的哪里受得了這罪啊,那就趕緊休息吧!
生:不行!
師:為什么?
生:他必須繼續(xù)鋤草,不然老板不會付他工錢的!
師:有道理,那就忍痛繼續(xù)干活吧!兒子費力地鋤呀鋤,好不容易鋤完了草,該吃飯了,一桌山珍海味擺在他面前。
生:(笑)怎么可能呢!有稀飯饅頭就不錯了!
師:怎么會這么慘呀!
師:吃飽飯了,兒子——
生:睡覺了,可是他只能睡在柴房里。
生:(做哆嗦狀)怎么沒有床啊,只有稻草,好冷啊!
師:確實很可憐,跟牲口差不多。好不容易挨過了一天,第二天,兒子腰酸背痛的,回家去吧?
生:不可以,錢還沒賺到呢!
師:那兒子還會有什么遭遇呢?
生:兒子還可能要搬磚頭,有時磚掉下來,砸到他的腳,砸得血肉模糊的,可他依然得忍著疼痛繼續(xù)干活。
生:他可能要挑水澆菜,一擔水有幾十斤重,他一天就要往返挑十幾趟,把他的肩膀都磨破皮了。晚上卻只能睡在牛棚里,無數(shù)的蒼蠅蚊子伴著他入眠。
…………
師:體力勞動是艱辛的,人能做的他做了,甚至連牲口做的,他也做了,真的是“當牛做馬”。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巧妙地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引發(fā)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感受到了“當牛做馬”這個詞的形象、情味和意蘊。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當牛做馬”這個詞帶著形象、情感和色彩融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學生的骨髓、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個鮮活的元素,學生運用起來必然會得心應(yīng)手。
詞語是文章的基本細胞,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激活這些細胞,語文課堂才能煥發(fā)生機。語文教師應(yīng)該想方設(shè)法采用多種手段來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詞語教學變成課堂教學最活躍、最富有趣味的活動,讓詞語成為學生閱讀與寫作中最重要的支點、最有默契的伙伴!
參考文獻:
[1]黨秋玲,樊雅利.擴充小學生詞匯量,提高小學語文詞語教學質(zhì)量[J].新課程·小學,2016(3):158.
[2]陳玖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方法探討[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