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卡是藏傳文化的瑰寶,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其在工藝、構圖、材料上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本文主要介紹了唐卡的畫布制作,構圖,起源,顏色和圖案的意義,以及唐卡的內涵意義。
關鍵詞:唐卡;材料;構圖;起源;類別;藝術價值;祭拜意圖
一
唐卡,英譯Thang-ga,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卷軸畫,也稱布畫,本意為寫在布上的文告。唐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一個民族有其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藝術形式上和所使用的材料上都有很大的講究。其顏料全部使用天然礦物顏料或植物顏料,以保證唐卡色澤的鮮艷,使其甚至在百年后也有同樣的顏色;其畫布全部使用織工精密的府綢或者棉布,否則太厚太硬的布料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而唐卡的制作過程從繪前儀式到縫裱開光也是十分繁復,短則需要半年時間,長則需要十余年。從題材上講,唐卡包羅萬象,多以宗教類為主題,內容神圣,表現(xiàn)手法也極為尊敬;同時也包含了不少非宗教類的作品。唐卡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的魅力經久不衰,是由于唐卡的宗教內容和美學價值。
二
唐卡藝術既可說它好傳承,因為在全國各地都不乏有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唐卡藝術中心;也可說它不好傳承,因為它工藝復雜,講究又頗多,大多學習繪畫唐卡的畫師都是從小學起,要經過多年的不斷練習才學成。那么,唐卡究竟難在哪里?香格里拉唐卡藝術中心的唐卡非遺傳承人巴丹老師說:“耐心”。
唐卡不同于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一幅唐卡要從制作畫布開始。在一塊大的布料上量好尺寸,裁下來一塊畫面所需材料的大小,洗凈。再把畫布邊緣折起一厘米左右的寬度,用針線縫好,要牢固整齊。然后拿比畫布大的釘好的框架(這個框架多為木頭釘成)做外框,把畫布再用繩子固定到框架上。把畫布放進框內,先把四角拉緊繃在框上,再從上面縫起的邊上拉上線經過框邊繞“S”型,直到四邊全部繃完,這個過程要保持畫布平坦緊繃,并富有彈性,否則繪畫時畫布會越來越松,從而導致畫面不精細準確。接下來要把畫布用牛皮膠泡好的水在正反兩面刷,再在白顏料中加入水和牛皮膠,調制好,再刷在畫布正反兩面,不宜過厚或過薄。把刷好顏料的畫布放在太陽下曬,等曬干后用清水打濕畫布,然后用石頭或倒扣的杯子、碗等平整的一面進行打磨。磨完一遍及時曬干,再磨另一面,這樣反復磨三到四次為止,就完成了畫布的制作,可選擇較光滑的一面做為繪畫的一面。接下來要兩人合作,在畫布的背面用沾滿顏料的繩子彈出交叉的線,確定畫面的外框,再在幾個交叉點在畫布正面用鉛筆點出來,以此在正面確定畫面大小。至此唐卡開始繪制前的準備工作才全部完成。而繪制唐卡就又是一門繁雜的工作了。
繪制唐卡,也需要考慮其構圖,在這點上唐卡與其他繪畫形式是相同的,但構圖方法卻又與其他繪畫形式大相徑庭。總體來說,唐卡的畫面講究一個字:滿。首先,畫面的主體會占大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其細節(jié)會極為充實,會盡可能多地圍繞主體,結合主題,添加陪襯,如:山水、花草、云霓、光環(huán)等。而添加陪襯也是十分嚴謹的,在保證充實的飽滿繁密的畫面的同時,也要不失秩序井然。細節(jié)來講,唐卡的構圖大小分為幾類,以下文中會挑四種常見且重要的構圖進行論述。第一種,中心構圖,顧名思義,此構圖方式以人物為中心——主要涉及主尊、神。因每個佛像都有自身的辨別標識,所以主體一定要根據規(guī)范。四周的畫面圍繞中心主體及主題展開,可自由發(fā)揮,可講述故事,但要因地制宜。第二種,三界式構圖,這種構圖方式多與上一種構圖方式,即中心構圖,相結合。同樣,人物在中間,人物上面為空界,又稱圣界;人物下面為地界,又稱凡界。第三種,風俗畫構圖。這種構圖方式并不需要尊主,即不需要主體。整個畫面以連環(huán)畫方式講述故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第四種,自然科學唐卡構圖。這種唐卡相對通俗,比其他構圖方式更易理解。他實用性在先,藝術性在后,只是單純把知識繪制成唐卡。
唐卡是十分嚴謹的,不管是人像,還是吉祥八寶,都有他們自己的規(guī)格尺寸,所以下筆繪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格子,以保證所畫內容的準確性。接下來,一幅完整的唐卡要經過鉛筆稿,鋪底色,做顏色過渡漸變,勾線,和畫邊框。由于唐卡顏料都是礦物顏料,所以他們干的速度很快,一不小心畫面顏色就會分塊分層,好好地一片藍色無故多出來好幾條分界線。所以唐卡畫師們在作畫時都需要極其專心。在整幅畫都畫完后,還要用小刀小心翼翼把畫沿著邊框裁下來,進行保存或裝裱,這樣畫框就可以反復利用。而裝裱,就又是另一門學問了。
三
唐卡的類別和起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對唐卡的起源有四種不同的觀點:一,隨佛教由印度傳來;二,受中原繪畫的影響;三,用法王松贊干布自己的鼻血繪制;四,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畫繼承發(fā)展而來。從內容上講,唐卡主要分為宗教類和非宗教類兩大類別,他們又分支為很多小的題材,隸屬于宗教類有:圣像唐卡,佛本生故事唐卡,人物傳記唐卡,祈福還愿唐卡等;非宗教類有:民間文化,藏醫(yī)藥材,天文星象,歷史,政治,經濟,日歷,建筑等。而唐卡的形式和材料又與內容有著很大關系,比如可保存上百年,不會干裂掉色的顏料可以保證對佛像的尊敬以及佛像的神圣。
唐卡畫是為了便于收藏、攜帶而制作的,是從固定的壁畫中發(fā)展而成的一種繪畫形式?,F(xiàn)在的唐卡不止繪制,刺繡、紡織等方式皆可稱為唐卡。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祭拜,有著不同內涵的唐卡有著不同的祭拜用途,這其中包含了求子、求學、保平安等多種意義。所以畫面中任何一處用色,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平白無故出現(xiàn)的,而是他們各有各的意義。唐卡中背景里常出現(xiàn)的浪花流云、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相輔相承,用來塑造這幅畫下的理念的,如:獅子,意為無敵;大象,意為力量;老虎,意為兇猛;駿馬,意為神速;祥麟,意為寧靜。而有時兩種動物合為一體,又意味著社會和睦、萬物和諧,如:畫一個海螺身水獸頭的生物,就有著和解和睦的意思,因為海螺和水獸本是敵對的生物。此外,還有山水樹石,代表著長壽;青山綠水,代表著吉祥;日月星辰,代表著智慧。色彩,在唐卡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礦物顏料源于自然,本身就色彩鮮艷,飽和度高,沒有那些濁色、灰色,所以畫面通常看起來富麗濃艷,表現(xiàn)力極強。這其中,綠色可表慈悲救苦,黃色可表福德增益,白色可表辟邪消災,紅色可表憐憫懷愛,藍色可表威德降伏。
唐卡的內涵意義,某種意義上也是當代人對理想中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往唐卡的繪制者多為僧人,畫師們并不會把唐卡當做藝術品來進行創(chuàng)作,而是一種敬佛禮佛的鄭重其事的儀式。在他們眼中唐卡是極為神圣的,這既是視覺的沖擊,也是心靈的慰藉。如今,人們會祭拜唐卡,祈福許愿,期盼著心中所想成為現(xiàn)實。人們也會把心中所愿一點一滴地畫在唐卡中,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畫中所繪的是虛景,而人們擁有美好的心靈卻是實事。借助線條和色彩,在唐卡繪畫中勾勒出豐富多樣的,不斷使心接近理想世界的意境。唐卡是藏族人民繪畫藝術中的瑰寶,積淀著深厚的審美品格與價值。他以自己獨特的生存和成長方式延伸著唐卡藝術的內涵,只要民族集體血脈不斷,文化藝術的魂魄也必然不息。
參考文獻:
[1]大圣唐卡.工藝揭秘|唐卡畫布是怎樣制作的?[EB/OL].https://www.sohu.com/a/146753850_649773,https://www.sohu.com/a/146753850_649773.
[2]羅桑開珠.略論唐卡象征藝術的美學內涵[C].中國唐卡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市東直門:文物出版社,2015.416-425.
[3]尹俊燕.淺析唐卡繪畫藝術的意境美[C].中國唐卡文化研究論文集.北京市東直門:文物出版社,2015.437-442.
[4]趙玉芹.試論唐卡藝術的審美價值[J].西藏藝術研究,2010,3:457-463.
作者簡介:楊惠澤(2001-)女,學歷 高中,研究方向,唐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