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洲
摘 要:學生的問題是問題化學習最為關鍵的要素,是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的起點。在設置學習任務之初,學生先行,提出問題,動機系統(tǒng)啟動。教師以此為前提,以學科核心問題為基礎,通過設計驅動性、推進性問題,推動學生解決問題,啟發(fā)學生不斷思考。文章以學生的問題“蘇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什么問題?”為起點,反思了教師在教學中的缺陷,重新對“雅典民主政治”內容進行設計,層層剖析,呈現(xiàn)了學習從主動發(fā)生到深度發(fā)生再到持續(xù)發(fā)生的過程。
關鍵詞:學生的問題;問題化學習;“蘇格拉底之死”
問題化學習是長沙市雨花區(qū)井灣子中學的一項省級科研項目的研究重點。問題化學習的顯著特征是通過系列問題來引發(fā)持續(xù)性學習活動,它要求學習活動以學習者對問題的自主發(fā)現(xiàn)與提出為開端,用有層次、結構化、可擴展、可持續(xù)的問題系統(tǒng)貫穿學習全過程和整合各種知識,通過系列問題的解決,實現(xiàn)知識的整體建構、學習的有效遷移與能力的逐步形成。問題化學習是“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學科的問題為基礎、以教師的問題為引導”的“三位一體”學習方式,這也是問題化學習課堂最基本的要素。而最為關鍵的要素是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即表現(xiàn)為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至此,學生的學習動機系統(tǒng)啟動,教師通過設計驅動性、推進性問題等輔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新問題,師生之間不斷追問,反思與拓展問題,從而實現(xiàn)聚焦于學科核心問題的目的。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教師、教材之間基于核心問題不斷進行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紐帶,所以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顯得至關重要。下面,筆者以新教材中“蘇格拉底之死”這一話題為例,就如何“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起點”進行教學設計,談談個人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蘇格拉底之死”在部編版教材《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28頁,課本對“蘇格拉底之死”的介紹全文如下:“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雅典公民。據(jù)記載,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處死刑。在被投入監(jiān)獄一個月后,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兒,在眾位弟子面前飲鴆,從容就死。他認為,眾人往往憑感覺和情緒做出決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數(shù)不一定代表正義。他要求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從而對雅典簡單多數(shù)的民主制度提出異議。盡管可以逃生,但蘇格拉底寧可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死?!惫P者在講“古希臘的哲學”時,當講到蘇格拉底的哲學成就時,有一名學生突然問:“蘇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什么問題,與哲學有關嗎?”
哲學本義是愛智慧之學。教材正文提到的“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智者的代表,特別是蘇格拉底首次讓哲學成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與惡所必需”的學問,實現(xiàn)了古希臘哲學由“自然哲學”向“倫理哲學”的轉變。他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體現(xiàn)了古代希臘人對人性的探索由強調感性到強調理性的過渡,他認為“唯有理智最為可貴”,他還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這種質樸而經典的名言,正是其追求真理的理性思考,而教材將其作為“人物掃描”而錄入也正是基于其在哲學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那蘇格拉底之死反映了什么問題呢?蘇格拉底之死是在探討雅典民主時繞不過的話題。但考慮到初中生對這個問題難以理解,所以在最初設計教學時,只簡單地帶過,沒有做更多深入的探討。此次學生的提問,使筆者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并對教學進行重新設計。
設計主題:從蘇格拉底之死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缺失。
設計意圖:雅典民主政治是歷史上重要的文明成果,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材主要從積極性方面來描述雅典民主政治,學生不能全面地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所以此設計想通過對雅典民主實踐的探究,來幫助學生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在反思雅典民主的過程中,認識到雅典的民主是一種粗糙的古代民主。
設計方案:
一、直接民主——質疑蘇格拉底之死
材料一 ?雅典審判蘇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來自社會各階層民眾的陪審員組成的。這類刑事審判一般投兩次票,第一次是要表決是否有罪。蘇格拉底的狂妄自大態(tài)度兩次引起全場人群嘩然,以致第一次投票以280票對220票表決他有罪。按照雅典慣例,第二次量刑表決是在起訴方面和被告方面提出的兩個建議中作一選擇。但他原先一再反復提出的荒謬建議使得陪審團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
——董樂山《蘇格拉底的審判》譯序
問題設計: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和處置是否民主?簡單多數(shù)的決策是否正確?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有什么弊端?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公元前399年,雅典的三位公民墨勒托斯、阿尼托斯和呂孔聯(lián)名將蘇格拉底告上法庭,罪名是不敬城邦之神、發(fā)明新神和腐蝕雅典青年。雅典法律規(guī)定,根據(jù)案情輕重決定陪審團規(guī)模,審判蘇格拉底的陪審團規(guī)模為500人,這對雅典人而言不是一樁驚天動地的案子。法庭上蘇格拉底發(fā)表了辯護演說,但沒有博得陪審團的好感和同情,他宣稱自己是最有智慧的,并以詰問的方式,質疑雅典公民的智慧,但法庭仍以280票對220票判他有罪。在量刑的問題上,蘇格拉底提出自己非但無罪,而且還對城邦有益,卻被視為藐視甚至戲弄陪審團而被判處死刑。因為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在審判蘇格拉底的過程中,民眾通過投票方式判處其死刑是符合民主程序的。但實際上,蘇格拉底所做的僅僅是表述、教授和傳播自己的思想,他的這些活動并沒有觸犯雅典法律。在一個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人們用非?!懊裰鳌钡姆绞脚刑幜艘粋€無罪之人有罪,并且處以死刑。從程序和結果這兩個方面來看,雅典民主制度確實存在很大缺失。
二、民主之弊——分析蘇格拉底之死
材料二 ?他們大部分是文盲……民眾法庭和公民大會上,都有專門負責宣讀文獻資料的會務人員,以便與會成員能較清楚地了解發(fā)生了什么,以及該如何判斷。……表達能力強的人往往會在政治辯論或法庭辯論中勝出。
——馮金朋《公民社會的起源:希臘城邦制度》
材料三 ?用抽簽的辦法來選舉國家的領導人是非常愚蠢的,沒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鬮的辦法來雇傭一個舵手或建筑師或吹笛子的或任何其他行業(yè)的人,而在這些事情上做錯的話,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國務方面輕得多的。
——[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吳永泉
問題設計:雅典公職人員是通過什么方式選舉出來的?這種方式是否意味著公正呢?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材料二可以看出雅典人的知識素養(yǎng)和判斷能力平平,且大部分是文盲。公民大會對所做出的決策不承擔責任。雖然決策權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但實際上,決策往往只是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人手里,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高超的演說技巧來贏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影響民意。這也告訴我們,真理并不總是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的,直接民主也有可能發(fā)展為多數(shù)人的暴政。材料三反映了雅典人用抽簽的方式選舉公職人員,這是雅典實現(xiàn)民主和公平的重要手段,抽簽制度成為雅典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但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的,這種民主方式是愚蠢的,國家領導人應該由有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的人來擔任,而不應該由民眾盲目抽簽產生。蘇格拉底之死反映了民眾對民主權力的濫用,一些野心家往往利用民眾的愚蠢和盲目心理,使雅典民主政治淪為一種暴民政治。蘇格拉底之死就直接證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非理性和盲目性,這就是雅典簡單民主之弊。
三、捍衛(wèi)法律——反思蘇格拉底之死
材料四 ?蘇格拉底認為雖然通過程序達成的判決是不合理的和錯誤的,但是公民必須遵守法律,必須服從通過合法的程序所做出的判決。這深刻體現(xiàn)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遵守法律程序的意識對一個城邦或國家的重要性。
——王利明《從蘇格拉底之死談程序正義》
問題設計:蘇格拉底為什么寧愿選擇被判處死刑也不為自己做無罪辯護?說明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蘇格拉底說:“我是一只牛虻……這個國家好比一匹碩大的駿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煥發(fā)起來。”蘇格拉底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沒有觸犯任何法律,也知道對他的判決是錯誤的,但是由于對他的審判在法律程序上是合理并正確的,因此他愿意遵守法律、服從通過合法程序所做出的判決,他接受了死刑這一結果的非正義,而服從了法律程序的正義?!疤K格拉底對當時腐敗的政治和不存在任何明確的生活準則深為憂慮”(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蘇格拉底寧可選擇犧牲生命,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除成就了一個偉大哲學家的千古英名外,更為重要的是推動了整個民主制度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蘇格拉底以死亡捍衛(wèi)了言論和思想的自由,捍衛(wèi)了雅典法律的權威,但也證明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弊端,雅典這種粗糙的民主政治也是致使其趨于沒落的重要原因。
促使筆者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源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因為,教材對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的表述是抽象化的、概括化的,學生無法對歷史的細節(jié)進行全面了解,但仍對歷史存在好奇之心。筆者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從蘇格拉底之死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缺失”這一主題,選擇不同史料進行分析與解讀,讓學生對雅典民主制度的運作及其評價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這一方面有效地解決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蘇格拉底為了捍衛(wèi)民主程序的正義而舍棄生命之偉大,進而珍惜來之不易的文明,以此增強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筆者時刻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科核心問題選擇史料、整理思路,相信課堂一定會有活力,有味道,也會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王天蓉.問題化學習——教師行動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顧稚冶.合作解決問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