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兒護理中應用鳥巢式護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方法:研究活動展開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隨機挑選該時間段足月新生兒106例。通過隨機雙盲分組法將新生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新生兒均有53例。對照組新生兒護理中采用臨床常規(guī)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鳥巢式護理模式。對比分析不同護理模式取得的效果。結果:對比兩組每天睡眠時間、排便次數、進奶量增加幅度以及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和哭鬧持續(xù)時間,觀察組新生兒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差異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兩組新生兒出生10d體質量、頭圍增長與身長增長,觀察組新生兒增長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新生兒護理中采用鳥巢式護理模式有利于生長發(fā)育,改善新生兒睡眠質量,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新生兒護理;鳥巢式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03-02
新生兒通常指的是胎兒娩出母體結扎臍帶開始直至28d。在人們健康意識持續(xù)性增強,新生兒出生健康狀態(tài)與護理受重視程度不斷增強[1]。因新生兒免疫力低,與外界環(huán)境解除后很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如不能及時有效處理,就可能引起新生兒死亡。為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發(fā)育,可模擬孕期子宮形態(tài)展開相應的護理服務。本文分析研究新生兒護理中應用鳥巢式護理模式取得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活動展開時間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隨機挑選該時間段足月新生兒106例。通過隨機雙盲分組法將新生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新生兒均有53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5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9.2±0.2)周。自然分娩33例,剖宮產20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6例,胎齡37-41周,平均胎齡(39.5±0.5)周。自然分娩32例,剖宮產21例。兩組新生兒性別、胎齡等各類基礎性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新生兒護理中采用臨床常規(guī)方法,由婦產科護理人員將新生兒送至保溫箱內,并將保溫箱內的光線、溫度進行適當調整。清潔消毒新生兒解除的尿布、毛巾與奶嘴等。指導家屬為新生兒沐浴,擦拭爽身粉。為新生兒肚臍定期消毒。積極清潔口腔、鼻腔,指導產婦在產后6h進行哺乳,以免出現溢奶、吐奶。通過人工喂養(yǎng)的新生兒,應注意新生兒食欲、大便等情況,以確定喂奶量。連續(xù)干預1周的時間。
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鳥巢式護理模式。首先,制作鳥巢。護理人員可用柔軟棉毯折疊成90cm×90cm正方形,并平鋪在輻射臺上,近身側棉毯一角向上卷至中線位置,反復折疊成筒狀,向內、中央靠攏呈現出“U”形,多余部分兩側棉毯折疊放于保溫箱的墊板下。其次,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應將棉毯加熱,保持內部溫度30℃,促使新生兒四肢稍微彎曲狀態(tài),維持側臥位,將新生兒放在鳥巢中。新生兒背部、臀部緊貼床底布卷。同時注意調整護圈與布卷的松緊度,將布卷環(huán)繞在新生兒身體周圍[2]。(3)新生兒沐浴。將塑料袋套在鳥巢外,將鳥巢放在浴墊上,促使頭部略低于鳥巢1cm左右的枕墊上。在鳥巢內再鋪一次性的無菌治療巾,促使新生兒以20°-25°的狀態(tài)躺在鳥巢內,促使頭靠軟墊,水溫保持在40-42℃。從面部、頭部、頸部、軀干及四肢順序進行沐浴。該組新生兒連續(xù)干預1周。
1.3 觀察指標
每天睡眠時間、排便次數、進奶量增加幅度以及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和哭鬧持續(xù)時間;同時比較兩組新生兒出生10d體質量、頭圍增長與身長增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活動的各類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利用百分比表示,并經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需經t原理檢驗,如P<0.05,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每天睡眠時間、排便次數、進奶量增加幅度以及沐浴時擁抱反射次數和哭鬧持續(xù)時間,觀察組新生兒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差異P<0.05,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對比兩組新生兒出生10d體質量、頭圍增長與身長增長,觀察組新生兒增長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對照組新生兒出生10d體質量(20.4±0.5)g、頭圍增長(6.9±0.2)mm與身長增長(10.3±2.2)mm,觀察組新生兒出生10d體質量(28.9±0.5)g、頭圍增長(8.4±0.2)mm與身長增長(12.6±2.1)mm,差異對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胎兒娩出母體后直接進入外界環(huán)境,體溫調節(jié)中樞、胃腸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體溫波動明顯,會對新生兒生理功能與生長發(fā)育產生影響。鳥巢是根據人造子宮的特征,依據新生兒體溫調節(jié)中樞功能、環(huán)境適應能力創(chuàng)設的橢圓形護圍,以營造鳥巢式的子宮環(huán)境,為新生兒提供適宜溫度,保持舒適的生理體位,以便新生兒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長時間睡眠環(huán)境[3]。對新生兒而言,最舒服的體位為胎頭俯屈、頜部靠近胸壁,保持身體向心屈曲。鳥巢式的護理模式就是將新生兒放置在鳥巢的棉毯中,促使其自然卷起四肢,保持在子宮時的狀態(tài),增強安全感,有助于消化系統(tǒng)的生長發(fā)育,增強母乳消化吸收能力。鳥巢式護理模式有助于維持新生兒恒定體溫,增強環(huán)境的舒適度。
綜上所述,新生兒護理中采用鳥巢式護理模式有利于生長發(fā)育,改善新生兒睡眠質量,臨床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艷紅.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2):203-204.
[2] 朱璐.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9):115+124.
[3] 陳云云, 陳亞娣. 鳥巢式護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5(5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