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梅
本文主要以“如何幫助小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性,即如何幫助小學生讀懂詩家語言”為重點進行闡述,從“什么是詩家語言”和“它有哪些特征”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為教師提供“幫助小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性”的若干教學方法。
統(tǒng)編版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指出:小學三年級以后,讀古詩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韻律,感受詩歌語言與普通語言的區(qū)別??梢姡姼枵Z言不同于普通語言,它具有獨特性。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詩歌語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里詞語數(shù)量并不多,其意蘊卻非常豐富。要借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不僅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而且要對詩歌的語言作變形處理。實際上,沒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作詩,如果有的話,也是可笑的打油詩。中國詩歌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xiàn)為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樂美,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
而學習古詩也有句行話:學詩不懂詩家語,學到老了也不精。那么,如何幫助小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性,即如何幫助小學生讀懂詩家語言呢?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應先來理解什么是“詩家語言”,其次,它有哪些特征。“詩家語言”又可謂“詩性語言”,乃詩家用含蓄、形象、跳躍、夸張、凝練、音樂性的語言表達自己主觀情志之詩語。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也為它做了如下的闡述:詩(這里指格律詩)的用語要受到字數(shù)、韻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說那樣自由表達。綜上所述,又結合小學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古詩,將小學教材的“詩家語言”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征:
1 講究韻律而語序異常
詩歌韻律指押韻、平仄及節(jié)奏聲律,旨在讓使詩更具有抑揚、起伏等音樂美。詩家語言首先要押韻,這是一首詩的最基本的條件。為了押韻或為了平仄,又受到字數(shù)、韻律、等限制,所以古代詩歌詞語的運用,打破了一般語法上的固有順序,也就是語序異常。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坝F千里目”按常理應“目欲窮千里”,為了與下句“更上一層樓”形成平仄相對,而將“目”置后而改變了語序。又如王翰的《涼州詞》有這樣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按正常邏輯,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應在“欲飲”因為它是“欲飲”的對象,為了平仄,將“葡萄美酒”前置,既極大地強化了“葡萄美酒”這一形象,又平仄相對。這就是講究韻律而詞序顛倒。
2 講究形象而表達多樣
古詩經(jīng)常用形象的語言表達詩人的情志。所以,詩家語言或譬喻生動,或用詞重疊,或夸張率性,或含蓄婉轉。如《觀書有感》整首詩譬喻生動,用“半畝方池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比喻讀書心境,將源頭活水比喻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注入,生動形象且寓意很深。詩家語言用詞重疊也時時出現(xiàn),小學生的古詩中就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離離”;“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粒粒”……這些重疊詞語,讀起來不僅富有音樂美,更在重復強調(diào)了詩人當時的心情??鋸埪市匀缋畎自姼瑁?“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被夸高的“危樓”,使詩人的天真與爛漫得以淋漓得表現(xiàn),也讓讀者在放飛想象中感受詩人浪漫情懷。柳宗元的“千山飛鳥絕,萬徑人蹤滅”也是夸張,但表現(xiàn)出孤絕至千古的清冷。詩家語言還有含蓄婉轉得特點,如:林升《題臨安邸》表面寫西湖樓臺風景歌舞之美,令游客之陶醉,細讀之下,有弦外音——多少嘲諷于詩中,這種詩在詩家語言盡顯婉轉含蓄之特點。
3 講究凝練而跳躍壓縮
眾所周知,詩家語言要受到字數(shù)、韻律、立意等之限制講究用字凝煉而精確。講究用字如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敲”,又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為講究凝練而跳躍壓縮在古詩中也很常見,譬如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泵髅魇菐追瑔柎穑那榈钠鸱S著問答而變化,但作者只用“問”和“言”二字,將所有內(nèi)容凝練成二十個字,心情的起伏隨文字而跳躍。又如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橫看側看皆寫出不同,而遠近高低不同在何處,作者卻跳過不寫。這也是講究凝練而跳躍壓縮詩句,給理解詩句內(nèi)容和想想畫面留下許多的空白。
理解什么是“詩家語言”及其特征后,筆者認為:如何幫助小學生讀懂詩家語言就“有的放矢”了:
(1)吟之誦之,感其因韻律而語序異常
“詩以言志”,古詩是詩家內(nèi)心情感外化的結果?!对姟ご笮颉吩唬骸把灾蛔?,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自古以來,古詩就以吟誦的方式來誦讀。吟誦讀詩有其規(guī)則:平長仄短入聲促、韻尾字拉長。古詩的節(jié)奏在平長仄短變得有韻律;又因為適時點撥,學生就易體會因韻律而何處語序異常,若再配樂吟唱,課堂就更有美感了。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將“欲窮千里目”改成“目欲窮千里”,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哪句好,好在哪里?可引導從與“更上一層樓”的對仗入手,間接點撥,讓學生明白古詩語言因韻律而經(jīng)常語序顛倒,顛倒后富有音樂美,課堂上再配以吟詠歌唱,相信學生此課印象深刻,學習古詩興趣更濃。
(2)品之析之,知其因形象而表達多樣
對于詩家語言的形象與含蓄而表達多樣等特點,教師應“對癥下藥”。如《江南春》應添背景、典故讓學生細讀品之。為從江南“千里鶯啼”“水郭山村”中品出弦外音,教師講述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補充南朝宋齊梁陳的大興寺院的典故,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含蓄的表達;又如學習李白詩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千尺”,一詞把瀑布噴涌而出又高空飛落的景象在夸張中描繪動感十足。然而,詩人又用“銀河落九天”來比喻,在“疑是”中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顯示出李謫仙的浪漫與天真,這一切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在教師分析中知其表達手法;再如學習“千門萬戶曈曈日”用詞重疊時,可啟發(fā)思考:“古詩的語言是非常精練的,可為什么這里卻連用了兩個‘曈字呢?”再引導兒童回憶學過的疊詞詩句,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等,通過反復的品讀和教師適當?shù)姆治?,兒童體會到了的重疊妙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感,更有助于強調(diào)了詩人當時的心情。
(3)豐之厚之,品其因凝練而跳躍壓縮
因詩家語言用字凝煉跳躍,為幫助學生更好的想象和體會其中的意境,若嫌平白的語言無力又無詩意,教師可尋別家詩去補充完善。如蘇軾的“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可引導到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古詩:這兩句詩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廬山呢?這些方位看到什么景色?有具體寫出來嗎?想知道是什么景色嗎?看,李白的這兩首描寫廬山的古詩就有答案。出示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看,“高處”俯視,高聳入云的五老峰美如“金芙蓉”,又補充已學的《望廬山瀑布》,尋“遙看”“在低處看”的景象。這樣由同是廬山詩做補充,讓學生更輕易的領略廬山的遠近高低美景。
吟誦、品析、豐厚,簡單的做法既加深了學生對詩家語言的理解,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特點的掌握。借助古詩語言的獨特性,營造一個活力的課堂,更容易讓學生喜歡上詩詞,也使詩詞文化得以繼承與發(fā)揚。幫助小學生讀懂詩家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應從小學就開始指導學生去感受詩歌語言的獨特性,品味詩歌語言的韻律,感受詩歌抑揚、起伏的音樂美感;從中感受詩人情志的表達方式,學習詩歌中用詞的凝練及精確,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思。掌握好詩家語言的特征后在誦讀過程中就會更加有興趣,為學習更多的詩歌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山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