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王敏,馮相昭,趙夢雪,杜曉林
(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近年來我國大氣臭氧污染呈加劇態(tài)勢,已成為繼PM2.5后阻礙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的另一重要污染物,更是實現“十三五”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目標的最大挑戰(zhàn)[1-2]。平流層臭氧向對流層的異常輸送是臭氧濃度超標的直接原因之一,此類人為不可控的特殊事件的發(fā)生造成了對臭氧污染管控成效的嚴重低估,影響了空氣質量考核評價的客觀性和公平性。本文梳理了美國針對“平流層臭氧侵入例外事件”的具體做法,歸納了識別、判定和剔除此類事件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剔除我國“例外事件”導致的臭氧超標數據的建議,以期為我國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技術和決策支撐。
受高空鋒生、強對流等氣象條件觸發(fā),中緯度地區(qū)平流層下層和對流層上層區(qū)域較易發(fā)生對流層頂“折疊”現象[3-5]。該現象使得平流層大氣中富含的臭氧侵入自由對流層,若再遇到顯著的下沉氣流,會進一步穿越逆溫層擴散至近地面,造成近地面臭氧濃度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嚴重情況下可導致臭氧濃度超標。美國環(huán)境保護局(以下簡稱EPA)在2007年發(fā)布并于2016年修訂的“例外事件”總則中將上述事件定義為平流層臭氧侵入例外事件(Stratospheric Ozone Intrusion Exceptional Events,SOIEE)[6]。
“例外事件”大致可分為類型Ⅰ和類型Ⅱ兩種。兩種類型事件均會導致近地面臭氧監(jiān)測濃度出現明顯異常或超標。其中,類型Ⅰ“例外事件”在光化學反應不利和有利條件下均有可能發(fā)生,關鍵是發(fā)生時段近地面臭氧濃度受人為污染排放及其他影響較?。活愋廷颉袄馐录蓖ǔ0l(fā)生在光化學反應條件有利的季節(jié),該時段近地面臭氧濃度居高不下且經常超標,較難區(qū)分平流層臭氧侵入和人為污染排放等因素對近地面臭氧監(jiān)測濃度的影響。
“例外事件”人為不可控制和預防。平流層臭氧侵入主要是受大氣環(huán)流動力、熱力等影響,與近地面人為污染排放性質不同。美國“例外事件”總則將平流層臭氧侵入確定為自然事件,指出這一事件引起的臭氧濃度超標本質上是人為無法控制和合理預防的,不屬于法律管控范疇,可根據《清潔空氣法》、相關總則和《指南》標準將其按“例外事件”處理。
“例外事件”影響政策實施與評價考核。結合美國已有的判定案例來看,平流層臭氧侵入經常使得個別地區(qū)臭氧濃度異常升高超出限定標準。EPA認為,如果將這些數據用于空氣質量評價,會產生不公平的監(jiān)管決策,影響《清潔空氣法》的實施。
“例外事件”不定期發(fā)生,且影響范圍較大。如美國2017年4月20日至4月22日發(fā)生的“例外事件”,導致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的高海拔地區(qū)及鄉(xiāng)村地區(qū)都出現了臭氧濃度超標現象。
EPA規(guī)定,如果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按照“例外事件”總則和《指南》要求,證明平流層臭氧侵入與臭氧監(jiān)測濃度超標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同時確定數據超標是由于平流層臭氧侵入直接引起的,則可在空氣質量系統(tǒng)(AQS)中將“例外事件”發(fā)生期間相關監(jiān)測點位超標數據進行標識并全部剔除。EPA未按照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臭氧濃度影響的比例進行扣減的主要原因是:“例外事件”對監(jiān)測點位臭氧濃度影響的各種量化方法均會有誤差,“例外事件”總則和《指南》未明確要求必須使用某種特定的工具或方法進行判定,各州在證明材料中采用的分析手段、模型方法等都有可能不同,按比例扣除反而更容易引起公平性問題。
“例外事件”的判定是開展相關監(jiān)測數據扣除的基本前提,也是客觀評價“例外事件”影響的關鍵所在。判定“例外事件”的技術關鍵包括三個方面:識別平流層臭氧向自由對流層侵入及平流層臭氧傳輸至近地面的過程,并量化平流層侵入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影響。本文基于美國“例外事件”總則、《指南》以及相關研究,對判定“例外事件”的技術方法及其應用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
平流層臭氧侵入自由對流層時,對流層大氣特定成分及氣象指標會發(fā)生明顯變化:一方面,臭氧柱總量升高、同位素示蹤物濃度升高、水汽含量和CO濃度降低。另一方面,高空急流和高空低壓系統(tǒng)顯著增強(或形成切斷高壓),對流層頂高度降低[7]。同時,等位渦線會由平流層向自由對流層顯著延伸,對流層大氣等熵位渦(IPV)及位溫相應增加[8]。上述指標變化特征可利用監(jiān)測儀器、氣象觀測獲取并作為識別平流層臭氧向自由對流層侵入的重要依據。
受顯著下沉氣流等影響,平流層臭氧侵入至自由對流層后可進一步傳輸至近地面。綜合《指南》及相關研究,該過程發(fā)生時相關要素的變化特征及其獲取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
(1)判斷干燥空氣所處高度。大量干燥空氣形成是平流層臭氧傳輸至近地面的重要特征之一。利用無線測風儀觀測到的大氣溫度、露點溫度的垂直分布情況,繪制溫度—壓力對數圖,可判斷大量干燥空氣是否形成以及所處高度,進而識別平流層臭氧向近地面的垂直傳輸。
(2)實測臭氧濃度垂直分布。平流層臭氧向近地面?zhèn)鬏斶^程中,對流層臭氧濃度會顯著上升,臭氧垂直分布廓線可以顯著表現這一過程。臭氧垂直分布廓線可以通過探空、激光雷達、機載等手段獲取,但受限于監(jiān)測儀器布設,對臭氧垂直分布的監(jiān)測并不能全覆蓋到所有可疑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
(3)模擬氣團傳輸路徑。利用前/后向軌跡模式(如HYSPLIT模式)模擬氣團的傳輸路徑,可直觀地確定氣團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平流和擴散過程,識別氣團移動軌跡。若模擬結果顯示源于自由對流層的下沉氣團最終降至近地面,則有助于證明平流層臭氧傳輸至近地面。
(4)開展空氣質量模式模擬。平流層臭氧向近地面?zhèn)鬏斶^程中,相關氣象要素、成分濃度會發(fā)生顯著變化?!吨改稀方ㄗh采用RAP-CHEM、WACCM、RAQMS等空氣質量模型,通過從水平和垂直截面上開展示蹤模擬或來源解析,追蹤平流層臭氧的物理運動,進而得到臭氧、CO等物質濃度的垂直分布情況、動態(tài)演變過程以及相關參數(如位渦、對流層頂高度等)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基于多模式集合分析的結果,可定量評估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影響。模式對平流層臭氧侵入對流層的追蹤和量化一般通過平流層臭氧示蹤劑(O3S)來實現。O3S處于平流層高度時,其數值與平流層O3濃度一致;O3S到達對流層后不再發(fā)生化學反應,僅受動力傳輸和沉降的影響。O3S不但可用來表征平流層臭氧向對流層的傳輸過程,而且其近地面高度上的濃度分布和大小可評估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近地面臭氧分布和濃度的影響。EPA為“例外事件”證明提供的技術工具中,RAQMS、WACCM模式即可實現平流層臭氧侵入全過程的追蹤和量化,成為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進行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證明的有力依據[9]。同時,采用多種模式模擬結果的集合分析,可判斷比較不同模式對同一事件影響結果的量化分析是否基本一致,以降低單一模式誤差對量化結果的不利影響。盡管單一模式無法確保結果絕對的準確性(如示蹤模擬未考慮O3S進入對流層后的化學反應過程),但實測數據對模式可靠性的驗證以及多模式的集合分析,能夠保障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對近地面臭氧濃度影響量化結果的相對準確性?!吨改稀芬裁鞔_認可采納主流模式結果作為“例外事件”的判定依據。
在前文分析“例外事件”三個關鍵判定技術的基礎上,本節(jié)針對不同類型的“例外事件”,結合EPA實操案例明確了美國指標體系的應用情況。
2.4.1 類型Ⅰ“例外事件”
美國考慮到判定依據會根據事件本身及其所在區(qū)域的可用資料而有所不同,未針對類型Ⅰ“例外事件”形成一套固定的指標體系,只是給出了可能需要的判定依據清單(表1),并且允許采用《指南》中未明確提及但具備適用性且技術上合理的方法。
從已搜集到的美國實操案例看,雖然EPA只要求分別提供1項指標結果即可,但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提交的案例證明材料里往往綜合運用了多種判定指標結果(表2)。以猶他州尤因塔和烏雷地區(qū)2015年6月8—9日“例外事件”為例,在證明平流層臭氧侵入自由對流層時,綜合考慮了臭氧柱和CO柱總量以及等熵位渦和相對濕度的時間剖面結果;在證明平流層臭氧傳輸至近地面時,同時采用全球大氣化學模式(GEOS-Chem)對高空及地面臭氧濃度的模擬結果,以及探空氣球觀測到的平流層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風向、氣壓等高空要素;在判定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影響時,采用了RAQMS模式模擬結果。
表1 美國《指南》建議的類型Ⅰ“例外事件”判定指標
表2 美國類型I“例外事件”實操案例
2.4.2 類型Ⅱ“例外事件”
類型Ⅱ“例外事件”較類型I“例外事件”復雜,需要區(qū)分平流層臭氧侵入與近地面人為源臭氧前體物排放的影響。《指南》規(guī)定在類型Ⅰ“例外事件”判定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運用多種判定依據以及更為嚴謹的判定方法進行判定(表3)。不同于類型Ⅰ“例外事件”判定要求的是,美國要求類型Ⅱ“例外事件”的每項判定內容均需同時考慮所有項指標結果,個別指標判定要求也更為嚴謹,并且增加了基于多種空氣質量模型模擬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近地面臭氧濃度影響的要求。
表3 美國《指南》要求的類型Ⅱ“例外事件”判定指標
盡管EPA尚未有正式扣除的類型Ⅱ“例外事件”,但Langford等人2018年的研究驗證了內華達州克拉克郡(低海拔地區(qū),人為源排放影響較大)“例外事件”的發(fā)生[10]。該研究采用了TOPAZ激光雷達數據、商用紫外吸收儀監(jiān)測的臭氧濃度和商用真空紫外熒光儀監(jiān)測的CO濃度,基于RAQMS、FLEXPART、RAP-Chem等模型預測了臭氧濃度的垂直變化情況,并使用NOAA GFDL AM3和FLEXPART模型量化了“例外事件”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貢獻,發(fā)現該地區(qū)在2013年5月4日、5月21日、5月25日、6月21日、7月3日和7月20日均發(fā)生了“例外事件”,使得近地面臭氧濃度升高30ppbv以上,相關監(jiān)測數據在AQS中被剔除。
美國已經形成一套規(guī)范的“例外事件”業(yè)務化運行機制,便于EPA與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合理高效地開展“例外事件”申請與審核工作。具體流程如下:
(1)初步定性(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當出現臭氧濃度超標現象時,由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進行初步分析,若將此次超標初步定性為可能由“例外事件”所導致,則進入數據處理流程。
(2)初步申請(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初步定性后,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在AQS中標識出可能受例外影響并超標的臭氧數據,并向EPA提交初步申請。
(3)事件定性(EPA)。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和EPA通過前期溝通,定性地評估“例外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EPA需在初步申請?zhí)峤恢蟮?0天內將定性結果告知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若定性為“例外事件”,則按照流程進一步處理,否則結束流程。該流程可有效避免由于地方錯誤判斷所引起的資源浪費。
(4)判定事件類型(EPA)。EPA協助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判斷此次臭氧超標是僅由平流層臭氧侵入導致的簡單影響事件(對應類型Ⅰ“例外事件”),還是由包括平流層臭氧侵入在內的多種原因導致的復雜影響事件(對應類型Ⅱ“例外事件”)。這一過程即為《指南》中提出的“例外事件”分級判定。
(5)提供證明材料(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按照事件類型準備相應的證明材料,證明“例外事件”直接導致了監(jiān)測數據超標。
(6)初步判斷(EPA)。EPA對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針對其提出的數據扣除申請,需在120天內回復審核意見(同意/不同意/補充材料)。
(7)公眾征詢。開展為期30天的公眾征詢,期間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可根據需要更新證明材料。
(8)提交證明材料終稿(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公眾征詢期結束后,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需提交包含公眾意見在內的證明材料終稿。
(9)最終審核和決定(EPA)。EPA收到完整材料并在終稿后的12個月內決定是否扣除。
此外,為提高業(yè)務化運行效率,協助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證明“例外事件”的發(fā)生,EPA還提供了多種在線模型工具(如RAP-Chem、WACCM、RAQMS等)和共享平臺(如AirNow、AirNowTech、EPA AirData等),用來獲取“例外事件”相關的數據、圖像分析結果。地方機構可通過自由設定時間、空間、變量名稱等參數,自動生成可下載的空氣質量監(jiān)測、模擬數據及其可視化圖像。
美國“例外事件”實操案例已經證實,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不定期發(fā)生,且影響范圍較大,會導致受影響區(qū)域近地面監(jiān)測點位臭氧濃度異常升高或者超出標準限值,既影響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與實施,也不利于客觀公平地開展空氣質量考核和評價工作。美國已針對“例外事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判定指標體系及規(guī)范的業(yè)務化流程,并依托先進的監(jiān)測手段和模式方法,為識別和量化平流層臭氧侵入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影響提供了堅實保障。全面調研發(fā)現,美國“例外事件”多為解決平流層臭氧侵入導致西部高海拔地區(qū)(如懷俄明州、猶他州等)近地面臭氧濃度超標的問題[11-14]。另外,考慮到類型Ⅱ“例外事件”判定要求相對復雜,只有當“例外事件”發(fā)生期間臭氧濃度處于年度排名前四位時,地方空氣質量管理機構才會積極組織相關技術專家,開展此類“例外事件”的證據搜集和申請工作?;趯Α袄馐录弊R別、判定和業(yè)務化運行的詳細闡述,本文為我國探索開展“例外事件”剔除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有益的啟示,進而可為我國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決策參考。
通過文獻調研發(fā)現,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在我國多個地區(qū)(如杭州、南京等東部地區(qū)及臺灣地區(qū))也均有發(fā)生,嚴重時會顯著抬升該時段近地面臭氧濃度,必然影響我國空氣質量評估、考核和排名工作的客觀公平性[15-17]。美國的相關做法,對我國臭氧管控工作有如下啟示:
一是組織力量深入開展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的回溯分析。目前,我國對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的發(fā)生和影響程度尚未全面掌握。建議盡快組織相關科研力量,針對此類事件開展深入研究分析,快速摸清我國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的底數,識別其涉及范圍、發(fā)生頻次、年際變化以及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的影響程度。考慮到平流層臭氧侵入引發(fā)的臭氧濃度抬升可能使得臭氧濃度恰好處在標準限值之下的監(jiān)測站點出現超標,帶來空氣質量污染天數尤其是輕度污染天數的增加,建議重點關注春末冬初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輕度污染天氣。春末和冬初季節(jié)轉換期間,光化學反應相對較弱,且易出現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對近地面臭氧濃度異常升高或超標的貢獻更容易識別。
二是盡快研究提出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判定技術規(guī)范要求。我國已開展了有關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的基礎研究工作,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提升。此外,盡管我國已具備較好的氣象與空氣質量預報模式,監(jiān)測手段和監(jiān)測工具也相對成熟,但是目前還沒有綜合應用于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的研究,亟須開展技術集成和工具開發(fā)應用等方面的工作。建議在借鑒美國《指南》提及的“例外事件”判定指標、處理流程及實操案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已有研究和實際情況,加快形成我國的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判定技術規(guī)范要求和業(yè)務化流程,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平流層臭氧侵入管理機制。美國“例外事件”業(yè)務化運行機制十分完善,有效地提升了相關業(yè)務的效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一方面,應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特別是與氣象部門聯合開展技術集成攻關、工具開發(fā)應用等方面工作,搭建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預警識別平臺;另一方面,可探索“自上而下為主、自下而上為輔”的平流層臭氧侵入事件處理的上下聯動機制,推動剔除工作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