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榮
荒蕪的菜地里,驚現(xiàn)一條長達70米的“高鐵線”,一列動車在鐵軌上飛馳,一會兒駛過宏偉的跨江大橋,一會兒鉆進幽深的隧道……直播平臺上的這段視頻展示了張亞東的“基建王國”,成功吸引了15萬粉絲,還吸引了《人民日報》的關注。
21歲的張亞東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是鄭州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2019級的學生。2020年4月,張亞東上完網(wǎng)課后,在網(wǎng)上瀏覽資訊,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在云貴高原的高山峽谷間,一條鋼鐵巨龍——“北盤江第一橋”騰空而起。張亞東十分震撼,心想:我要自己動手做一個“北盤江第一橋”的模型。父母非常支持他,還把家中二樓的房間全部清理出來,當作他的研發(fā)實驗室。
大橋建在哪里呢?張亞東房前屋后地尋找,走到離家30米遠的自留地時,他眼前一亮:空曠的菜地什么也沒種,面積有兩三百平方米,這不是最佳的建橋空間嗎?
張亞東拿來卷尺和本子,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在網(wǎng)上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按照比例畫好橋梁的圖紙,并根據(jù)菜地的地形畫好了施工示意圖。他買來電鉆、切割機等設備,還有鋼筋、鐵板、水泥板、PVC水管等材料。每天14時到17時、20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他都拿起電鉆、切割機工作起來。“研發(fā)實驗室”中響聲震天,火花四濺,碎屑橫飛,張亞東的耳膜震得生疼,渾身灰撲撲的,但他一點兒也不在意,只是埋頭做橋塔、主梁和斜拉索,一工作就是好幾個小時。好不容易把部件都做好了,張亞東用三輪車把它們運到菜地里,在一條水溝里架橋。張亞東一會兒跳下水溝,一會兒爬上來,固定橋塔,系上拉索,拉上橋梁,整整忙碌了兩天,一座拉索橋騰空而起。
架好了橋,張亞東還想做高鐵。他在“研發(fā)實驗室”里做好鐵軌,直接鋪設在菜地里,可是菜地坑洼不平,火車總是脫軌翻車,他便撿來一些碎石鋪在軌道下面,可還是不穩(wěn)定。怎么辦呢?于是,張亞東在所有軌道下面加上水泥做路基,這回線路平整了,火車脫軌的問題總算解決了。有一次大雨過后,濕潤的土地干燥后出現(xiàn)了下陷,水泥晾干后出現(xiàn)了裂紋,導致之前建造的六七米站臺很不穩(wěn)固。張亞東終于理解了為什么即便在平原上也要搭建高架橋,因為可以避免路面不平的實際約束,有效緩解線路沉降等問題。
張亞東決定采取鋪設高架橋的方式修筑鐵軌。他設計的高鐵線路一共約70米,建設時需要分30段左右。每段鋪設時間大概需要1天,算下來差不多1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為了省時省力,張亞東采用了模塊化的建設方式,先在“研發(fā)實驗室”把高鐵各個部分做好,然后搬運到工地,再統(tǒng)一拼裝。他鋸好PVC水管作為橋墩,用水泥板做箱梁,再把它們運到菜地里,先把一個個橋墩打下去,再在上面架上箱梁。這樣一來,70米長的鐵軌,他僅用7天就鋪好了。
高鐵修好了,接著要研發(fā)高鐵線上“飛馳”的列車,張亞東購買了一些火車模型。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列車,讓它自由地行駛在軌道上呢?張亞東給列車模型更換了電機,加裝了電子調(diào)速器,實現(xiàn)了遙控行駛。
記者問張亞東:“你為什么要在自家菜地里建高鐵線?”張亞東笑著說:“大學怎樣學?不就是把科學知識和實踐聯(lián)系起來嗎?我希望用全自動的機械模型來建造基建工程模型,將人工智能融入模型機械化模塊,為中國鐵路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