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洛陽城東逾涎水,南跨洛河,面對伊闕,西濱澗河,北依邙山。洛水自東向西,穿市街中央而過,河上有大大小小數(shù)座橋梁。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橋和宮城的南正門相連,叫“天津橋”?!疤旖颉奔刺焐辖绲母劭冢瑯虮迸c皇城的端門相應,橋南與長達十里的定鼎門大街相連,成為隋朝都城南北往來的通衢。在《早春晚歸》一詩里,白居易詳實描繪了自己在天色將晚之時騎馬路過天津橋、金谷園一帶所看到的早春景致:“晚歸騎馬過天津,沙白橋紅返照新。草色連延多隙地,鼓聲閑緩少忙人。還如南國饒溝水,不似西京足路塵。金谷風光依舊在,無人管領石家春。”無限春光里,詩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境躍然紙上。
詩人的另一首《和友人洛中春感》:“莫悲金谷園中月,莫嘆天津橋上春。莫學多情尋往事,人間何處不傷神?”晉代文豪石崇洛陽家有金谷園,以富麗著稱,后世多以石家園指稱富貴人家?!敖驑驏|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qū)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在這首《天津橋》里,白居易將水月幻化為美人形象,且與地名恰相契合,讓美景與美人融為一體,妙手天成。天津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開合橋,“天津曉月”亦是洛陽古八景之一。
定鼎門取名于“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以及“成王定鼎于郟鄏”。史載周武王遷九鼎于洛陽,當時成周洛邑的南門之名即為定鼎門。隋煬帝遷都洛陽,成為第一個通過定鼎門的皇帝。定鼎門大街更是當時洛陽最重要的街道,權要和顯貴也多聚于此。街寬百余米,長十里,兩側各有四行櫻桃、石榴、榆樹、柳樹、槐柳,臨街建筑一律為重檐格局且飾以丹粉。
定鼎門外有甘泉渠,渠上有午橋?!拔鐦虮滩荨眲t是“洛陽八小景”之一。午橋,在白居易的《和裴令公一日日一年年雜言見贈》里,是終日宴游與唱和,是退隱者最閑散、最有趣味的生活方式?!岸昊ㄏ聻殚e伴,一旦尊前棄老夫。西午橋街行悵望,南龍興寺立踟躕。洛城久住留情否,省騎重歸稱意無。出鎮(zhèn)歸朝但相訪,此身應不離東都?!倍谒摹端蛷埑J涛鳉w》里,午橋頓成“別橋”,滿是離愁與悵惘。后來北宋張齊賢罷相歸洛,得午橋莊,有池榭松竹之勝,每日與親舊觴詠其間,意甚曠適。他寫詩道:“午橋今得晉公廬,水竹煙花興有余。師亮白頭心已足,四登兩府九尚書?!?p>
午橋莊剛剛建好的綠野堂,白居易和劉禹錫皆有賀詩?!熬G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白居易的這首《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讓我們見識了他夸人的功夫確實了得?!拔粯O卻忘貴,功成欲愛閑。官名司管籥,心術去機關?!倍鴦⒂礤a在《奉和裴令公新成綠野堂即書》里對裴度的夸贊,悄無聲息間也抒發(fā)了自己的胸臆。
履道坊位于洛陽城外郭城的東南隅,占地17畝。引伊水自南入城的河渠,流經(jīng)坊西、坊北,又向東流入伊水。坊間遍布水塘、竹林、楊柳、果園,風光秀麗,引人入勝。隋唐時期的皇親國戚、達官貴族,有不少在此造府建園。
白居易晚年家居洛陽23年,加上27歲至33歲家居洛陽的7年時間,總計30年。對白居易來說,履道坊不僅是他與家人、友人同樂的家園,更是他陶冶詩文的“熔爐”與寄養(yǎng)精神的國土。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春,白居易宴請胡杲、吉玫等六位老友聚會履道坊自己家中,并賦《七老會詩》一首,記述此事:“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亦次焉。偶于敝舍合成尚齒之會,七老相顧,既醉且歡。”同年夏,白居易又與八位老人舉行了一次“尚齒會”。此次聚會又增加了李元爽、禪僧如滿兩位老人。詩人在《九老圖詩》中記曰:“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絕倫,同歸故鄉(xiāng),亦來斯會。”
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初秋,白居易逝世于洛陽履道坊。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白居易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里行間留下了太多關于唐代洛陽里坊的記憶。
今天的我們,或可從白詩的里坊間,感受到千百年前他對自然、格局、規(guī)制的認知與情感,打量千百年后我們對城市、道路、居所的傳承與更新。
(摘自七一網(wǎng)七一客戶端/《華西都市報》圖:劉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