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敏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文言文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塊難啃的骨頭。常規(guī)的教學,教師往往進行串講,注重字詞和文章的表層含義,字詞比較艱澀,內容也比較遙遠,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這種方法屬于老經驗了,教師自身的解讀至關重要,可是這種傳統(tǒng)教學法卻局限性很大。
“文學欣賞,不僅在于了解寫了什么,更要關注如何寫、為什么這樣寫,從而發(fā)掘更深層次的形式秘妙和情感邏輯?!睔W婷老師的話我很贊同。基于此,我設計了《阿房宮賦》教學目標:梳理文章的邏輯思路,體會體物寫志的寫作手法,學以致用。
《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是出于必修二教材“后人之鑒”這一單元,我的任務設定為:作者寫了阿房宮哪些不同方面的內容,在原文中勾畫出來;討論交流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有哪些不一般的特點。下面是課堂實錄(片段)。
師:同學們《阿房宮賦》這篇文章里寫了阿房宮哪些不同的方面?
生:文章主要寫了三個方面:宮殿的外在,宮殿里的人,還有宮殿里的物。
師:邏輯思維很清晰,非常好。能用文章里面的詞具體說說嗎?比如宮殿里的人在文章第二段中,說的是宮女……
生:那就是宮殿的建筑,宮女,還有珍藏。
生:建筑在第一段,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這些說出了面積的廣大。
師:隔離這個詞怎么理解?
生:古今異義詞。隔絕遮蔽。
師:還有哪里也表示出面積大的——
生:“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p>
師:很好,宮殿里面地方比較大,有冷和暖的不同情況,這只是地理位置的差異嗎?
生:這里面還有人的生活狀況,我想。因為這里面人們的生活際遇有差異,想到了甄嬛傳里面的宮斗場面。(生笑)
師:聯(lián)系得很好,這里面住著——宮女,她們每天做什么?
生(齊聲)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這個環(huán)節(jié)里面,學生想到了當今的宮斗劇的場景,更加理解了宮女們的悲慘生活,課堂一下子變得活潑起來。接下來,繼續(xù)提問:有不見者三十六年,這里作者想告訴我們點什么?他用了怎樣手法描寫的?鼓勵學生關注這樣的細節(jié),進行辨識,分析比較,生成結論:秦是個為數(shù)不多的短命王朝,嬴政在位一共只有三十幾年,可見宮女的生活是非常悲苦的。這一段,我采用反復誦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體悟,作者用夸張和比喻的手法把秦王的窮奢極欲的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教學過程實際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才是關鍵,因此引導學生樂學會學,深入閱讀,文言文教學才能走向新生。前人評價《阿房宮賦》為“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我首先出示這個評價,然后提問:為何《阿房宮賦》會獲得這么高的評價?它特殊在哪里?變講為思考,討論。針對“賦”的內容和形式,結合圖片和資料,在大家找出阿房宮“建筑宏偉壯麗,宮女眾多美貌,珍寶稀有眾多”之后,不急著講析而是拋出問題:“作者只是為了給我們繪一座奢侈豪華的宮殿嗎?”學生再次快速地閱讀全文,找出答案——關注的重點是人的活動和生活——出示圖片火燒阿房宮,配以爆破的聲音,生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結論是:興亡之嘆。這個結局指向的就是:“窮奢極欲不體恤百姓,即使壯觀的阿房宮也會轟然倒塌;統(tǒng)一六國的強大的秦王朝也必然走向滅亡?!边@是學生質疑思考,梳理出文章行文邏輯思路后生成的結論。整篇文章寫作意圖水到渠成顯現(xiàn),以史為鑒勿蹈覆轍。課堂效果出奇地好。
我們再來重溫名師黃厚江老師講授《阿房宮賦》的課堂實錄。
師:《阿房宮賦》這篇文章黃老師讀了幾十年,讀著讀著,就把這篇文章讀短了,請看屏幕: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 矣,
其制可謂 矣,
宮中之女可謂 矣,
宮中之寶可謂 矣,
其費可謂 矣,
其奢可謂 矣。
其亡亦可謂 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 矣。
請大家再次仔細閱讀全文,結合文章內容,在橫線處填上合適的一個字!
(生默讀課文,沉思)
師:想好的請舉手。
(生無人舉手,依然在思考)
師:這樣吧,你們想好了哪一空就說哪一空,怎么樣?
生:老師,我填前三空,第一空是“壯”,第二空是“大”,第三空是“多”,其他空我還沒想好。
生:我說最后一空,應該是“哀”
師:很好,還有四空,誰來說說?
生:老師,我來試試吧,但沒把握。
師:沒關系,至少你認真思考了。
生:第四空我填的是“多”,第五空是“靡”,第六空是“奇”,第七空是“快”。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剛才這三位同學填的怎么樣?
生:老師,我不贊成他的意見,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顯然口語化色彩太濃,應該改“宏”更好,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顯得重復,第三空改為“眾”字更好。
黃老師的閱讀生成過程中同樣突出了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而且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不急著講析,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回答問題時關注個別學生的同時還不忘兼顧學生全體,這才是真正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連串的追問思維碰撞,不斷修正方向,新的知識感知與能力也形成了,這才是思維碰撞出的火花。
進一步分析,黃厚江老師設計此環(huán)節(jié)是指向讀書鑒賞的終極目標的。讀書的境界應該是把書越讀越薄,學生學習也是如此。長長的《逍遙游》留給我們的是什么呢?恐怕具體的字詞句不太清楚,唯有逍遙游的境界和莊子“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寫法。因此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我想應該從文本本身出發(fā),不要淺嘗輒止,要進行深入探究,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怎樣寫。這樣的教學才是真實深入的閱讀教學。
在教學中具體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1.追本溯源,深讀細讀。《史記》(選讀)按單元選取,整合任務清單,追隨不同歷程人物的軌跡,學生自由組合匯報式學習效果更佳。2.注重原味解讀。例如《漁父》引導學生分析漁父的形象,思考:為什么司馬遷要刪掉“滄浪歌”這一部分呢。這是司馬遷想要表現(xiàn)的傳主形象,突出屈原的光環(huán)。3.單篇閱讀和單元閱讀結合進行教學設計。例如教學《東坡詞》這一單元,可以抓住單元目標“新天下耳目”的“新”字設計教學,引領學生探究東坡詞的新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精講其中一首《江城子·記夢》或者《定風波》。這種理念下的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才能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
王力先生說學古漢語有什么方法呢?他說,無非就是積累。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積累實詞虛詞,重要文學知識等等是必要的,反復誦讀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此基礎上重點在“探義析理”這個標桿要立起來,這才是文言文教學真正有實效的關鍵。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青云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