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
【事件】
中央深改委前不久審議通過《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后,安徽、江蘇等地相繼出臺文件,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審批管理,探索建立退出宅基地激勵機制。與此同時,各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嘗試也在提速。
【點評】
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農民權益具有重要意義。有專家指出,在過去的改革實踐中,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權,促進宅基地流轉,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等方面步伐緩慢、力度不夠。安徽省、江蘇省日前分別出臺了加強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農村宅基地審批流程與使用管理。各地要積極探索建立退出宅基地激勵機制,鼓勵村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支持騰退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指標在滿足村莊建設的前提下調劑使用。有專家提出,絕大多數(shù)的農業(yè)轉移人口具有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希望能夠通過退地補償來補貼在城市購房的資金。此項改革中央早有部署,但由于退出范圍、補償資金、承接主體等方面的約束,改革實際上沒有真正破題,這是新一輪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除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外,中央統(tǒng)一部署的農村“三塊地”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相關改革,尤其是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改革成效也很顯著,且有提速的趨勢。目前農村常住人口不足城鎮(zhèn)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但農村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約19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城鎮(zhèn)建設用地兩倍以上,其中70%以上是宅基地,相當一部分處在閑置或粗放低效使用狀態(tài),當務之急是加快土地資源配置市場化步伐,放寬“農地入市”的限制,有利于增加城市居住建設用地的有效供給,優(yōu)化城鄉(xiāng)存量建設用地配置,促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