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消費電子和互聯網業(yè)界總是傳出一些讓人不太開心的消息。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升級,使得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都不得不公開表達了自主手機芯片麒麟面臨的龐大壓力,還有抖音海外版Tik Tok業(yè)務被美國強令限期出售,隨后又傳出美國政府有意對微信對手的消息……這一波又一波,充分展現了美國的霸凌主義行徑,但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展現出中國企業(yè)對于世界影響力的日益增強:正是因為這種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從各個維度動搖著歐美企業(yè)構建起來的傳統秩序,特別是美國在傳統標準、媒體影響力方面的秩序,所以才會面臨如此不擇手段的封殺。
而這其中,最受國人關注的,必然是美國對華為這一年多以來的持續(xù)打壓,手段越來越狠,強度越來越大。如果說之前的那些手段,比如禁用GMS,華為憑借中國市場龐大的體量還可以有轉圜的空間,那么,讓芯片代工廠不再與華為合作,動搖的則是華為消費者BG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據我了解的情況,一方面,華為之前在美國禁令下達前后,已經在積極儲備新一代的手機芯片,今年和明年Mate與P系列的兩代旗艦,我們應該還能看到麒麟芯片的風采,另一方面,華為研發(fā)端的工程師也在積極準備著其他第三方平臺的切換以及研發(fā)調試工作,為之后的旗艦機型做著準備。他們每個人現在都非常辛苦,但同時也干勁十足,都在向著最好的方向努力。與此同時,華為也在積極調整現有的業(yè)務架構,力爭將手機業(yè)務受到的沖擊降到最小……
也是在這一年多以來,國人對待華為的熱度空前高漲,大家都關心,也關注華為這家極具代表性的中國科技企業(yè),會在重壓下走向何方。于是,在這樣的關注度下,“華為”這兩個標簽自然就代表著極高的流量,于是乎,我們可以看到近來在各大自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各個賬號有關華為的相關內容頻出。這些賬號無一例外地像打著雞血一般,分析評述預測華為未來可能的走向,特別是華為手機的前景?!叭A為要自己造芯片”、“華為要彎道超車”、“華為將很快實現XXXX”……在這些賬號擁有者的口中,華為無所不能,華為可以“輕松”憑借一舉之力,將中國的芯片產業(yè)瞬間拉高到世界最前端。
當看到這些賬號的制作者坐在鏡頭之前侃侃而談,連光刻機與蝕刻機、模擬芯片與數字芯片、光刻機的核心技術構成等關鍵概念都搞不清楚,卻將整個芯片產品和華為的能力分析得頭頭是道。更有甚者,拿著“南泥灣計劃”、“塔山計劃”這些不知從哪里聽來的名詞,解讀得煞有架勢。面對這些內容,我都不知道自己該擺出什么樣的表情,本來大家關心華為是件好事,但是這種關注度,在很多人眼中,卻變成了難得的蹭流量的機會。誠然,尊重事實,是我們這等新聞從業(yè)者需要遵從的行業(yè)道德,它對普通人并沒有特別強制的約束力,但是我認為,在現在這個階段,華為恰恰需要的是一個理智客觀的輿論氛圍,美國的打壓,是一家企業(yè)不該承受之重,而被這些輿論調調推到一個不該有的位置,同樣也是華為不應該有的壓力,更何況這還來自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