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祥 吳來鳳
當筆者看到《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2020年“為師之道”板塊的選題是“讀書明理——做一個愛讀書的體育教師”時,心弦被撥動了一下,緣由有兩點:一是自己平時偏愛讀書,遇到這樣的話題有點兒“情投意合”,不免心生暗喜;二是擔心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來談論讀書之道是否會顯得太高調(diào)。最終,猶豫的思考屈服于執(zhí)著的心動,隨即挑燈觸筆來總結一下筆者這幾年的讀書之道。
如若旁人問我讀過什么書,我則很難在瞬間羅列出3~5個書名,一般都以“很雜”的方式概括回應;如若旁人追問我最喜歡的幾本書和雜志,我倒是可以像“報菜名”一樣一口氣地本能回答:余秋雨《文化苦旅》,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傅雷、朱梅馥《傅雷家書》,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莫泊?!赌瓷6唐≌f精選》,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論研究》,吳蘊瑞、袁敦禮1935年版的《體育原理》與《中國學校體育》《體育與科學》等雜志,前5本人文素養(yǎng)類與后4本體育專業(yè)類的書刊各占據(jù)半壁江山,共同鑄成了我的心頭之好。而下,僅以《中國學校體育》(以下簡稱《學體》)為例,來談一下自己的讀書之法及收獲。
每當收到《學體》時,筆者都是先擱置于桌前,目視封面1~2分鐘來平復情緒也讓自己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在筆者看來就是閱讀前的準備活動),而后才開始正式閱讀。開卷有益,每次筆者都會將卷首語進行通篇精讀、細細品味,有些句段因其精彩甚至停留數(shù)刻、反復咀嚼乃至讀出聲來,如:2015年第6期潘紹偉教授提到“有什么樣的體育教師就有什么樣的體育課;有什么樣的體育課可能就有什么樣的學校體育……”“跨欄一小步,人生一大步”;2014年第12期吳鍵博士提到“寧可斷其一指,切勿蜻蜓點水”等,至今仍記憶猶新。因為卷首語都是“大家”之言,仔細研讀這些文章對于把握最新的學校體育改革信息及自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接下來,筆者會對整個目錄進行通篇瀏覽,在目錄中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名人”文章打“√”標注起來,以便后繼閱讀時查找。
在閱讀具體文章時,筆者會對新穎的教學方法、手段以及自身存疑的觀點特別關注,并將它們用下劃線標注起來,隨后會用筆記本將它們抄錄進去,以便于教學運用及持續(xù)性思考;有些筆者提倡的教學方法在實踐中運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地方,筆者則會及時用紅筆備注于筆記本中。對于有些通篇極好的文章筆者甚至不惜“毀書”將它們剪切、粘貼到筆記本上,而后再買一本補齊以保持全年期刊的完整性。至今10年每期的《學體》以及3大本的讀書摘抄,因?qū)ζ湔湎渲?,妥善保存,在搬遷期間都未曾遺失一本。
在《學體》10年間的持續(xù)性閱讀中,筆者的教科研能力以及體育教學觀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在行文時更加精準了,觀念新穎并與時俱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性而不偏廢其一,文章框架結構更趨于合理,用詞適度;筆者學會了批判性思考,融合性地運用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問題,更懂得以新觀念、新方法來思考設計課堂;思考教學方法時,注重是否有德育的滲透,學生在課堂狀態(tài)起伏時,并不是進行直接的批評與表揚,而更多的是“以生為本”并保持教育耐心與定力;思考教學中技術的指導性解決時,會以學生的認知理解來思考如何用他們易接受的方式去教;思考教學目標的達成上,更懂得多維度,而不僅僅是局限于技能。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是因讀《學體》而受益良多。有次課安排的“拉網(wǎng)補魚”始終達不到筆者心里的預期效果。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摘抄本有篇《如何提高“拉網(wǎng)捕魚”游戲的運動負荷》文章,及時查閱應用于課堂后,運動負荷及學生偷懶的情況立刻迎刃而解。還記得有次上課時,筆者在課堂上始終想占據(jù)話語權而不想給學生機會,在練習行進間低手上籃時,有名學生問道:“老師,能不能留一點兒時間讓我們自己創(chuàng)新一個練習方法?”我剛想回答“不行”時,話還沒脫口就想到了王愛娣老師的案例《留一片天空給星星閃耀》,頓了頓,說:“又有何不可呢?”后來發(fā)現(xiàn)學生創(chuàng)新的練習方法給了筆者很多啟示,而在后繼的教學中筆者始終愿意給學生一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和機會。這樣的課堂活而有序,那種“學生主體”勢必會引起課堂混亂的言論此時已是不攻自破,師生關系的融合達到新的高度,而“師道尊嚴”并沒有因此而丟損,學生的教學評價也是反響良好……
行文至此,筆者認為讀書給予一個體育人的良性功用也不需再進行過多贅述,讓我們一起閱讀,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