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得讓人恐懼的宇宙
當《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的封面映入眼簾時,我突然又想起了她。
三年前,和當時的女友在逛街時,不知為何走進了旁邊的北京天文館看了一場穹幕電影,關于太空的電影??赡芤驗槭欠侵苣┯质侵形纾即蟮挠霸褐?,只有寥寥數人。當穹幕中浩瀚的星空撲面而來時,她挽緊我的胳膊,似乎有些緊張。
“害怕嗎?”
“嗯~太深邃了。讓人沒有安全感。也太美了,美得讓人感覺自己好渺小?!?/p>
這種感覺當時我也有,但卻無法解釋為什么,我能做的就是緊緊握住她的手。
不久之后,我和她的手最終還是無奈地分開。她去了紐約留學深造,我留在了帝都,加入了每日地鐵里的茫茫職場大軍。天各一方。失戀的痛苦,和為什么看星空時會讓人產生莫名的恐慌這個疑問,常常浮現(xiàn)在心頭,尤其是面對早晨地鐵中的洪流和深夜的霓虹時。也許這是原始人類對黑夜的防御心理還深植在基因里,讓我們對一些東西抱有本能的恐懼,比如未知,比如孤獨。
天體物理學家的回答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是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紐約海登天文館館長尼爾·泰森寫的一本“簡明宇宙通識讀本”,這本書介紹了從宇宙起源、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暗能量,以及太陽系、地球的誕生等宇宙學領域的主要思想和發(fā)現(xiàn)。在書的最后一章“基于宇宙視角的反思”中泰森寫到,他曾收到一位常春藤盟校心理學教授的信,信上他想對在天文館觀看宇宙穹幕電影的觀眾們進行一次問卷調查,以評估他們在觀影前后感受到的“渺小感”。
終于有專業(yè)人士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泰森說,我并沒有“渺小感”,相反,當我用宇宙的視角反思生命,我的感受是我跟宇宙是連接在一起的,我感覺更自由了。
我們都是星辰
泰森說,當你知道了我們是由什么構成的,你將知道:我們不只是生活在這個宇宙之中,宇宙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體之中。
因為在本質上,我們的身體和宇宙星辰的構成元素是毫無二致的。宇宙中各種元素,包括生命最關鍵的四種元素,氫、氧、碳、氮,都是在恒星爆炸的火焰中鍛造出來的。讀到這讓我想起了另一本科普書《詩意的原子》對元素誕生的描述:“當超巨星逐漸衰老并死亡時,新形成的氧原子就像花粉一樣,從這朵明亮的火焰之花上飄落,飄散到了太空中。對夜空的觀察好比是在游覽一座花園,組成生命的各種元素在花園中漸漸成熟,而你的身體就是恒星花園收獲的果實組成的復合體。從原子層面上說,地球和太陽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因為形成它們的恒星殘骸,其成分和我們體內的元素一模一樣?!?/p>
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原子排列方式讓我們擁有了生命。
無比幸運,又無比孤獨
說到幸運,在《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的第一章講到,在宇宙誕生之初的1秒鐘以內,產生了一種非同尋常的不對稱性,其中物質粒子的數量略微超過反物質粒子:比例為10億零1比10億。也就是每10零1個正物質粒子與10個反物質粒子相互湮滅,才會有一個粒子幸存。這些孤獨的幸存者最終便是產生星系、恒星、行星和牽?;ǖ慕K極物質來源,當然也包括我們。
從宇宙學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幸運兒,也是宇宙的孤兒,渴望知道自己的身世,而天體物理學能告訴我們:我們都是宇宙大爆炸的產物,垂死的恒星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我們來自那遙遠的星塵,我們和那浩瀚星空的組成成分一模一樣。這,也許就是我們仰望星空時,既感到無比向往又有一絲恐懼的原因吧。
在萬維鋼老師解讀這本書的專欄下,有人留言“聽到第一章就哭了”,我想他/她一定是聽到這里哭的。我能理解,很多人讀到這里都會哭,這哭是為了十億分之一的幸運,是為了生命源頭由死而生的絕美場面,是得知真相后的情感釋懷。這哭也是那種孤獨感的共鳴,每個人生而不易,孤零零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這個世上拼命爭得一點點生存的空間。
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生活亦如是
既然我們是宇宙的幸運兒,那么世界就是專門為我們而存在的嗎?并不是?!疤斓夭蝗剩匀f物為芻狗?!蔽覀兠鎸π强?,想到10億零1與10億的無數次湮滅而來的天空與大地,有如此多的感動,但天地不會為我們改變一絲一毫,我們只能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認識。在《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的正文最前頭,泰森寫下了一句話: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這句話我只有讀完了最后一章才真正理解。
宇宙中的恒星數目比任何海灘上的沙粒還多,比地球形成之后經歷的秒數還要多,比曾經生活過的所有人寫下的文字和發(fā)出的聲音還要多。幾個世紀以來,宇宙學的發(fā)現(xiàn)一次又一次使我們對自身的看法降級: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它只是繞太陽運行的又一顆行星。太陽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夜空中無數恒星其實都是太陽。銀河系也不是整個宇宙,在已知的宇宙中蘊藏著數千億個星系。甚至,宇宙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重宇宙。
宇宙不因你而存在,也沒有義務讓你理解,生活又何嘗不是呢?從小到大,從幼稚到成熟,隨著個人的成長和認識的升級,我們同樣認識到,世界并不圍著你轉,一如我們進入社會,就進入了一個社會的宇宙,它不再像家里父母家長眾星捧月,沒有人圍著你轉,甚至沒有人有義務同情你。也許你會感到恐懼、渺小、孤獨,或者產生無意義感,看輕自己,甚至曾冒過輕生的念頭。
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認識宇宙,也是一種自我救贖
泰森告訴我們,天體物理學不僅給你以知識,你還可以收獲一個“宇宙的視角”。這個宇宙視角可以讓我們認清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讓我們保持開放,讓我們懂得謙遜,眼光更長遠。還有一點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宇宙視角是精神上的——甚至是救贖的——雖然不是宗教的。
我們不必把自己看得很重,讓所有人都圍著你轉,也不必把自己看得很輕,渺小得不值得存在。就如人類對宇宙的一步步認識一樣,當我們知道了宇宙不是生命慈愛的搖籃,而是一個寒冷、孤獨、危險的地方;當我們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未知并不優(yōu)越,它只是漆黑夜空中的一顆塵埃,但它是一顆珍貴的塵埃。我們也就克服了未知帶來的恐懼。
個人亦是如此,在充分了解了現(xiàn)實規(guī)律的殘酷之后再重新審視自己的幸運,這便是一種救贖。這時,我們就能充分自洽地說出卡爾·薩根說過的那句話:活著是一場奇跡。
看完了《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當再抬頭看星空時,那種莫名的恐懼已不存在,這次,我只點數著天上的星星,將它們排成她的輪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星空。這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