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教材法治資源的挖掘開發(fā)。為有效提升低年級學生法治教育效果,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實際,設計充滿情趣的生活體驗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小學生在體驗活動中逐步形成法治觀念。為此,本文進行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資源開發(fā)研究,提出了具有參考意義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法治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程總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知識學習深入感受法治就在每個人周圍,并且逐步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遵守日常規(guī)章制度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法治教育內容要更多體現(xiàn)生活化特點,并且更加注重在具體生活場景體驗中增強認知理解。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資源,并結合生活案例創(chuàng)設背景,使學生感受到法治就在每個人身邊,這對學生國家觀念的確立,規(guī)則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體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jù)本地區(qū)教學資源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材資源法治信息內容的開發(fā),使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使法治教學開展形式更加豐富、教育效果更具實效。因此,加強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治資源的開發(fā),更加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背景下的現(xiàn)實需要。
一、還原真實體驗場景,深化法治觀念辨析理解
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下,國家不斷提高對培養(yǎng)青少年法治觀念的重視程度。充分開發(fā)利用教材法治資源,采取更具生活化的辨析明理方式,提高小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勢在必行。深化明理的教育方式能把抽象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變得更加生動、具體、人格化。生動具體的教育案例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極大影響,使教育過程更具吸引力。雖然小學低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成熟,但卻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正處于思想情感波動時期,很容易受到身邊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課程創(chuàng)設開發(fā)中,教師為他們營造貼近真實生活的場景體驗十分重要。
教師要通過把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案例進行放大擴展,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法治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辨析討論,進而讓他們明確哪些做法值得提倡,哪些做法是不應該的,從而在真實案例深化理解中逐步形成法律觀念,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道德觀念。另外,教師要針對一些典型案例,讓學生參與場景演示,使他們成為模擬事件的主角,并在親身活動參與中加深對問題現(xiàn)象的辨析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段關于車窗拋物的案例:乘客把吃剩的蘋果核從車窗拋了出去,竟然落在對面車道疾馳車輛的擋風玻璃上,瞬間把車窗擊得粉碎,從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車禍。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對案例內容進行現(xiàn)場模擬表演,從而使學生在場景模擬體驗中深切感受到,亂扔垃圾引發(fā)的事故給社會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法治知識內容理解,更好促進其法治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挖掘教材核心理念,促進道德觀念塑造培養(yǎng)
在小學道德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確,不能單純依靠課本傳遞教育內容。為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形成,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積極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場景,使他們在思想意識觀念及實踐體會中增強辨析能力,促進法治觀念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閱讀分析,并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法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設。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到所住小區(qū)進行課外義務法治宣傳活動,進而使他們在活動實踐的參與中,完善思想道德觀念,提升學生法律文化底蘊。同時,也可以對教材知識內容給進行開發(fā),積極開展關于“爭做遵紀守法小公民”評比活動,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或者在班級多組織一些關于優(yōu)秀個人、先進學習小組的評選,從而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深化學生的法律觀念,提高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guī)的意識。
三、再現(xiàn)教材場景,增強價值引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描述靜止的文本,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進行動畫播放展示,引導學生講述對問題現(xiàn)象的真實看法,增強他們問題辨析能力,逐步樹立其正確法治觀念。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表演,歌謠誦讀等趣味性宣傳教育形式,增強學生對枯燥法治知識內容的形象化理解。例如,筆者在《我們不亂扔》一課中編了兒歌《我們講衛(wèi)生》:“你拍一,我拍一,不能隨便丟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垃圾分類是好事;你拍三,我拍三,不能隨地來吐痰;你拍四,我拍四,公共設施莫涂字;你拍五,我拍五,不能車窗外拋物;你拍六,我拍六,不要對著人咳嗽;你拍七,我拍七,坐車不要吃東西;你拍八,我拍八,保護環(huán)境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衛(wèi)生習慣人人有;你拍十,我拍十,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睂W生在學唱朗朗上口的兒歌中可以牢記在公共場所不能亂扔垃圾,要講究衛(wèi)生。編寫兒歌組織學生課堂誦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教材多個法律故事中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如毛主席、周恩來、列寧遵守制度的故事,使學生明確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
四、依托現(xiàn)代媒體技術,提升法治教育資源應用效果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內容的學習普遍感到枯燥,尤其對單一教材內容閱讀理解方式比較缺乏,進而不利于法治教育的滲透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對學生展開啟發(fā)性提問,進而激發(fā)學生展開豐富聯(lián)想,并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趣味性場景中增強對法治知識的直觀理解。為提升法治教育效果,教師要注重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烘托課堂氣氛,尤其在課堂多媒體使用中要做到知識講授和演示有機結合。
例如,《我們不亂扔》這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隨意扔垃圾會給人們健康生活帶來的巨大危害。如果教師只是組織學生對教材展開深入閱讀,就很難產生透徹理解效果。因此,為增強教育效果,潛移默化地促進低年級學生法治道德觀念的形成,教師要靈活機動地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功能,制作并播放形象直觀的動畫視頻:小區(qū)居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而垃圾經過長時間堆放便開始腐爛,隨后就產生了一些有害物質并飄散在空氣中,使空氣質量開始變差。還有的垃圾腐爛產生有害污染物深入到土壤里,對地下水造成污染,導致農田里的莊稼、蔬菜受到污染并產生有害物質。人們吸入了有害氣體,食用了這些受到污染的食物、蔬菜后,有害物質進入體內,并對器官造成了侵害,從而產生各種疾病。學生觀看視頻后就自然對不遵守法治而害人害己的不當行為產生了深惡痛絕感受,進而在內心樹立了遵紀守法的堅定信念,實現(xiàn)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的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設中,教師要深入理解并掌握課程教學理念要求,及時摒棄傳統(tǒng)陳舊教學思維,不斷提升教材資源開發(fā)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采用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在法治知識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障礙,并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及時有效反思,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促使小學生法治觀念更好地形成和發(fā)展。
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對教材資源的開發(fā),深入挖掘教材思想,創(chuàng)設生活化體驗場景,同時,要深入挖掘教材核心理念,促進道德觀念塑造培養(yǎng),并再現(xiàn)教材場景,增強價值引領,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拓展法治教育資源,以實現(xiàn)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宏英.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教學策略探析[J].中小學德育,2018(10).
[2]孟凡芬.新課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上),2017(06).
[3]杜文艷.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J].中小學德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