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烙畫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最大的特點是“烙”。西漢末至東漢初蜀郡郫縣人揚雄是那個時期學術界的著名領軍人物。在“清殿藏本”中,有揚雄的圖像,雖然畫得很不錯,但立體感有所欠缺。郭增輝先生是烙畫藝術領域權威專家,他的作品題材,人物畫是其強項。他的烙畫揚雄圖像得到社會一致的認可與好評。
關鍵詞:烙畫;揚雄畫像;郭增輝
最近偶然見到郭增輝先生的烙畫揚雄像,欣賞之余,忍不住想說說烙畫,說說郫都區(qū)的揚雄,說說郭老師的這幅揚雄畫像。
一、烙畫的風格和緣起
烙畫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
傳統(tǒng)中國畫的手法是勾、皴、擦、點、染等。這些手法烙畫也有;而在此之外,烙畫還有“烙”——這是它最主要的手法,也是最大的創(chuàng)作特點。
所謂“烙”,就是用燒熱了的器物燙,從而在物體上印下標志。烙畫正是如此。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也有人很形象地說它是“火針刺繡”。它是使用燒熱后的烙鐵,即“烙筆”,通過控溫技巧,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xiàn)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熨出烙痕,非常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xiàn)技術融為一體,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因為是“烙”,就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diào),使畫面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shù)膶憣嵭Ч识哂刑貏e的藝術魅力,給人古樸典雅的藝術享受。
相傳,烙畫起源于秦朝,但并無史料可考。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
在烙畫比較興盛的河南南陽民間,有許多關于烙畫起源的傳說。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王莽攆劉秀”的民間傳說,[2]其中說道:人稱“烙花王”的南陽烙花匠人李文曾救過劉秀,并送了一只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勝感激。此后他雖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只烙花葫蘆賣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后,仍不忘李文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后即宣進京,賜銀千兩,加封“烙畫王”;又把南陽烙畫列為貢品。從此,南陽烙畫便名播四海。
在20世紀20年代,烙畫已形成為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yè)。除南陽外,河南其他地區(qū)以及河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的烙畫業(yè)也十分興旺。而作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品的烙畫,更是享譽國內(nèi),產(chǎn)品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
新中國成立后,烙畫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得到重視,烙畫藝人不斷繼承、發(fā)揚前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推陳出新,在吸收西洋畫表現(xiàn)手法上進行大膽嘗試,改進材料、工藝、工具、技法乃至內(nèi)容,收到了理想效果,使烙畫藝術擁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二、揚雄與揚雄傳統(tǒng)畫像
揚雄是西漢末至東漢初那個時期學術界的著名領軍人物。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郫縣(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區(qū))人,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他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jīng)》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的學說,強調(diào)客觀地認識自然現(xiàn)象的必要,并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神仙方術的迷信。在社會倫理方面,揚雄批判老莊“絕仁棄義”的觀點,而重視儒家的學說,認定“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3]于語言學上,揚雄著有《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于歷史學上,他也著有《蜀王本紀》,為古蜀歷史乃至大禹、老子、李冰的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于家庭教育方面,揚雄續(xù)《蒼頡篇》編成《訓纂篇》,是歷代家風家訓的最好教材。
由于古代記載文字、圖像的載體簡陋、粗拙,所以許多歷史人物都沒有畫像留傳下來。
晚明時代,人物畫得到振興,出現(xiàn)了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吳彬等畫家。尤其是在崇禎三年(1630年),朝廷為挽救政治危局,召集一批畫家畫歷代明君賢臣圖,置于文華、武英兩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朝廷將這批人物畫重新裝裱,移藏于南薰殿。[4]可以說,被稱為“清殿藏本”的南薰殿舊藏是代表當時的“政府標準”的歷代明君賢臣像。
在“清殿藏本”中,有揚雄的圖像。揚雄究竟是什么模樣?史書并沒有詳細記載,桓譚曾說他“祿位容貌不能動人”[5],顯然是說揚雄官位小,人也長得不帥。不過,古代的人物畫像,畫家們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似乎并不十分注重表現(xiàn)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础扒宓畈乇尽敝械膿P雄圖像,儀表堂堂,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嚴肅而又和藹的面容與傳神的雙眸……這應該說是畫得很不錯的;但是,如果用烙畫的畫法去依樣畫葫蘆,則勢必出現(xiàn)立體感有所欠缺的遺憾。
三、郭增輝烙筆畫揚雄像特點
2017年,揚雄被評為“四川十大歷史名人”,對揚雄的研究、宣傳,掀起了新的熱潮。作為揚雄家鄉(xiāng)的成都市郫都區(qū),自然不例外。
郫都區(qū)子云書院的山長于潤石先生,古道熱腸,仰慕揚雄,醉心于揚雄文化的傳承、宣傳、普及。他覺得,在子云書院中堂,必須敬掛一幅令人仰視的有立體感的揚雄畫像,遂決定請著名烙畫藝術家郭增輝先生用烙筆畫揚雄。
郭增輝先生是知名的文化學者,中華烙畫網(wǎng)首席顧問,著有《郭增輝烙畫藝術》《烙畫套色論》《烙畫的發(fā)展方向》《中國烙畫簡史》《烙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烙畫之古,長,美》《郭增輝詩詞選》、散文集《丁香窗外》《十六字令·漢字解析》、哲學著作《儒眼觀天下》,等等。
郭先生是烙畫藝術領域權威專家。他的作品題材很廣泛,人物畫更是他的強項。他烙畫過許多人物。這些人物圖像不僅有創(chuàng)意,而且造型優(yōu)美生動,比例合理,所畫人物的頭發(fā)厚密而蓬松,烏黑而光亮,人物眼睛明亮有神,就像有水一樣,真可謂“秋波”靈動;衣服線條柔軟自然,飄逸有序,粗布、亞麻、貂皮、絲綢等質(zhì)地清楚可辨,即便是飄渺的蕾絲、輕紗,也畫得光滑透明、胴體在目,即所謂“黑紗不遮玉肌白”。他所畫少女,清純無邪,甜美可愛;所畫婦人,高貴優(yōu)雅,嫵媚多姿,艷壓群芳;所畫老人,滄桑老練,歲月橫秋。
出于對先賢的敬重,郭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烙畫揚雄圖像的任務。為了畫好揚雄圖像,潤石山長特意請郭增輝先生到郫都區(qū)揚雄故里考察觀摩,祭拜揚雄墓地,然后把包括“清殿藏本”揚雄圖像在內(nèi)的一些古代圖畫資料提供給他。郭先生仔細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古人之畫作有許多缺點或不足,主要是比例失調(diào)和平面化;人物的頭發(fā)、眼神、衣服,有不少缺乏質(zhì)感,視覺上不夠精神。郭先生于是跟于潤石山長溝通,提出要突破原有資料的限制。兩人取得一致意見,決定創(chuàng)作一幅“比例合理、畫面清新、儒雅文靜、親和而莊重”的揚雄像,但前提是:“一定要遵從歷代所公認的傳統(tǒng)揚雄形象”。
郭增輝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采用了自己研究多年的現(xiàn)代烙畫技法以及獨創(chuàng)的烤色法,以此來表現(xiàn)揚雄儒雅、博學、親和、內(nèi)斂的非凡氣質(zhì)。二十多天后,作品終于完成。
郭先生烙成的揚雄圖像長66厘米,寬52厘米。作品畫面清新脫俗,俊雅逼真,色調(diào)素雅莊重。畫家除抓住傳統(tǒng)資料所示的揚雄外形特征以外,更努力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塑造出較為完美的精神面貌,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烙畫揚雄圖像交付子云書院后,于潤石山長特邀來一批專家、學者、畫家、記者等各界朋友一起審定,一致給予認可與好評。從此,子云書院就將《揚雄先生像》懸掛于子云書院之中堂,讓揚雄先生“重回故里”,以見證川蜀文化的振興。
注釋:
[1]參見張明志:《中國現(xiàn)代烙畫》,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2]參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河南分會、河南大學中文系合編《河南民間故事集》,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3](漢)揚雄:《法言》之《修事》,見紀國泰《〈揚子法言〉今讀》,巴蜀書社2017年版。
[4]參見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中國歷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5](漢)班固:《漢書》卷八十七《揚雄傳下》,中華書局1999年版。
作者:成都市郫都區(qū)郫筒二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