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柱
小琪是初一新生,他上課時精力不集中,總是左顧右盼。更令我感到奇怪的是,每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下課時,小琪總是第一個沖出教室,跑到走廊上向?qū)W校大門口張望……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后來了解到,小琪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他從小由母親照看。母親非常寵愛他,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小學畢業(yè)上初中后,母親覺得小琪大了,想讓他住校,自己好做點零工貼補家用,沒想到小琪一百個不愿意。無奈,母親只好在我們學校附近租了房子,繼續(xù)專職陪讀。
小琪擔心母親“走了不管他了”,要求母親每天上午課間操到學校來看他。小琪的教室在三樓,正好與學校大門相對。每天課間操時間,小琪要在走廊上看到校門口站著的母親,心里才會踏實……
二元世界——天地男女,各有其長,和諧共存,缺一不可。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這樣,母愛很重要,父愛同樣不可缺失。研究發(fā)現(xiàn),幼年時期父親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個性品質(zhì)、認知方法、思維方式、與人交往及社會行為發(fā)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有父親陪伴的孩子,一般都擅長動手、喜歡探究、自信負責、意志堅強、樂觀豁達、遇事理智、處事果斷、寬容大度、易與人相處、情商指數(shù)高。相反,幼年時期父愛缺失的孩子,容易缺少安全感、性格內(nèi)向、心理抑郁傾向明顯、易情感用事、不擅與人交往、情商指數(shù)較低。
小琪的問題,是典型的缺少安全感、性格內(nèi)向、不擅交往、難以融入新集體的心理不健康表現(xiàn)。個中原因,除了母親從小的過度保護外,最重要的還是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父愛嚴重缺失造成的。
在很多農(nóng)村家庭中,父親外出務工賺錢、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已成常態(tài),這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并非是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小琪那樣,正常成長的孩子還是大多數(shù)。在正常成長的孩子中,一部分是來自“大家庭”的孩子,家中人口相對較多,除了母親,還有爺爺、奶奶等成員。在這樣的家庭中,父親雖然不在家,但爺爺?shù)饶行猿蓡T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父愛缺失的空白。另一部分則是經(jīng)常與父親“隔空相見”的孩子,父親雖然在外務工,但現(xiàn)代信息交流渠道暢通,手機、微信等聯(lián)系非常方便。有心的父親會一周幾次甚至每天一次與孩子線上“見面”,一方面詢問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另一方面給孩子“匯報”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如此,父子、父女之間相互了解,相互鼓勵,雖然天各一方,但心靈相通。這樣的孩子,雖然摸不到父親,但卻能“看”到、“聽”到父親,感受到父親的心跳,享受著父親的“云陪伴”。
為此,我們學校在家長會上提出了“云陪伴”這個概念:就是建立孩子與外出務工父親定期“見面”制度,無論父親在外工作多忙、多累,每周都要抽出至少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在云端陪伴孩子——與留守在家的孩子通過微信或QQ視頻聊天。
首先,學校要求家長正確理解“云陪伴”的含義,它不是普通的視頻聊天,而是信息社會下父親陪伴孩子的一種新形式,是父親“在云端”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施加影響和教育的過程。
其次,“云陪伴”時,父親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用教育的口吻與孩子對話,要以謙和的態(tài)度與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感覺到“陪”的溫暖、“伴”的快樂。
再次,在“云陪伴”的內(nèi)容上,父親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想辦法讓孩子敞開心扉,講述日常學習生活、與人交往中的趣事、瑣事、煩心事,并適時給予恰當指導。同時,父親要向孩子“匯報”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況,虛心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建議。這不僅有助于加深父子、父女間的感情,而且能促進孩子與人交往、處事能力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