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更加開放包容的發(fā)展潮流,也引領世界邁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相關演講中,引用很多古詩詞,向世界傳達中國共建、共享、共贏的主張。在這個特定語境下,翻譯策略的選取不能單純考慮理論因素,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因素也需納入考慮。以色列翻譯學家吉迪恩·圖里(Gideon Toury)提出的描述翻譯學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解決這一問題。
關鍵詞:一帶一路,古詩詞翻譯,圖里,描述翻譯學
一、描述翻譯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描述翻譯學是由以色列翻譯理論家圖里在做了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圖里在翻譯理論研究的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從實證學科本質出發(fā),確定了描述性翻譯研究的重要性并樹立其標桿地位,這也標示著翻譯研究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重大轉折。20世紀80年代以前,翻譯的研究都是以源文本為中心,認為一個好的翻譯就應該“忠實”原文,或是“等效”“流暢”等,這種帶有價值判斷的翻譯標準其實是一種規(guī)定性的翻譯研究。規(guī)定性翻譯研究一直在翻譯界占統(tǒng)治地位,如維納和達爾貝勒納在1958年出版的《法英比較修辭》中列舉的翻譯方法以及紐馬克在《翻譯教程》中提出的翻譯步驟,都是關注的語言規(guī)范。然而隨著翻譯研究的發(fā)展,這種局限于文本內的研究視角越來越不能解釋一些翻譯現(xiàn)象,比如,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譯作中,因為作者的不同或者翻譯年代的不同,翻譯方法和譯作關注的視角都有很大差別。如何對既定的翻譯事實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20世紀80代開始,一個新的研究方法———描述翻譯學應運而生,它認為翻譯的研究不應該全是“規(guī)定性”的,應該也需要“描述性”,研究的視野不應局限于源文本而應該投向源文本以外的因素。隨著描述翻譯學的發(fā)展,翻譯規(guī)范的研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圖里受到描寫拍代表人物佐哈的影響,提出來翻譯規(guī)范理論,成為系統(tǒng)進行翻譯規(guī)范研究的第一人。
圖里認為,翻譯首先在目標文化的社會和文學系統(tǒng)中占有一個位置,而這個位置決定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圖里為系統(tǒng)的描述性翻譯研究提出下面的三階段方法論,當中將譯作描述及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廣義作用結合起來:
(1)把文本置于目標文化系統(tǒng)之中,觀察它的重要性和可接受程度;
(2)將原文和譯作文本比較,找出兩個文本對應的段落關系,圖里稱這些段落為“耦合對子”,用以識別“必需”和“非必需”的翻譯轉移;
(3)嘗試歸納兩個文本的對應模式,幫助重構這個原文-譯文文本對的翻譯過程。
另外一個重要的步驟,是重復上述步驟,套用于相似文本對,這種重復性有助擴充語料庫,并可以按照體裁、時期和作者等因素建立描述性的翻譯概覽。這樣一來,各類翻譯的規(guī)范都可以找出來,隨著越來越多描述性研究的開展,最終制定出一般的翻譯行為法則。
描述翻譯學對于習近平關于“一帶一路”倡議下所引用的話語翻譯方法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因為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擇通常受到某一特定時期宏觀翻譯政策的影響,即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的政策。同時目的語文化所傾向的作者、作品時期、文體類型、流派也會影響譯者的選擇。操作規(guī)范(operational norms)直接影響翻譯過程中譯者的選擇。其中的結構規(guī)范(matricial norms)控制文本內容的安排取舍等宏觀層面,文本—語言規(guī)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則控制文本的句子結構、遣詞造句等微觀層面。
二、根據(jù)“一帶一路”倡議本身英文翻譯的轉變,總結相關文獻的翻譯出發(fā)點
要加強世界連接的工作很快進入框架籌備工作中,并在初期以“一帶一路”政策(“One Belt, One Road”policy,后文簡稱“OBOR”)為人所熟知。“一帶”指中國與友鄰及其他地區(qū)的跨地域合作;“一路”指遠及印度洋、海灣地區(qū)及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2015年中,中國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國家開發(fā)銀行宣布其已儲備8900億美元用于約900個項目上,這些項目主要涉及交通、基礎設施及能源等領域。六個月后,中國進出口銀行宣布在“一帶一路”倡議(已更名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后文簡稱“B&R”Initiative)下,其已開始對與49個國家進行的逾1000個項目進行融資。相較于以往的絲綢之路,現(xiàn)有倡議未設明確地域限制;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意欲延伸至非洲東岸,甚至更遠地帶?!耙粠б宦贰背h本身的翻譯經(jīng)歷了兩處變化,第一處是刪掉了one,第二處由policy變?yōu)閕nitiative,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兩點翻譯原則:
(一)譯文要強調包容性
OBOR中的one,分別性較強。從上文我們不難看出,尤其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劃定范圍是有變化的,“一帶一路”倡議本身意在加強國際間交流合作,而非僅僅拉近個別國家、地區(qū)間的合作,因此使用one有強調地域限制的嫌疑,因此在B&R Initiative的版本中被刪掉,明確包容、合作的態(tài)度。
(二)譯文要明確歡迎態(tài)度
OBOR中后接policy,中文為“政策”?!罢摺币辉~給人一種命令感,給聽者不得不遵守的被動感,容易降低聽者主動參與的愿望。而“R&B”后所接的Initiative---倡議,則給人留有選擇的空間,反而讓聽者理性傾聽并思考倡議本身的優(yōu)勢,字里行間體現(xiàn)出友好歡迎,而非強迫的態(tài)度。
三、對“一帶一路”倡議相關論壇、報道及演講等活動中出現(xiàn)的習近平總書記所引用的古詩詞的源語及目標語進行對比、總結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語言或通俗曉暢、直接明了,或引經(jīng)據(jù)典、意蘊深刻,或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或娓娓道來、情真意切,個性化特征鮮明,并被冠以“習式語言”。習近平個性化特征鮮明的語言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演變?yōu)闀r代熱詞,他的許多觀點則成為人們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的經(jīng)典和名言警句。
首先,文章主要從習近平總書記談中南友誼、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詞等文章中摘選所引用的古詩詞及其翻譯,進行分析和總結。
源語: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目標語:Nothing, not even mountains and oceans, can separate people with shared goals and vision.(翻譯來自China Daily)
文本來源: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談中南友誼
目標語分析:源語中的“者”具體指代誰呢?在此語境下,可從不同層面理解為國家、國家領導人及兩國人民等?!耙粠б宦贰背h的重要一點,就是要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選取“兩國人民”這一層面的意思,更能凸顯團結全人類的發(fā)展原則。
源語: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
目標語:When big rivers have water, the small ones are filled; and when small rivers have water, the big ones are filled.
文本來源:2015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提出
目標語分析;這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攜手合作、互利共贏才能一同發(fā)展前進。“一帶一路”各成員國經(jīng)濟狀況各有不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因此,目標語延續(xù)了源語完全對仗的句式結構,強調和諧共生的關系。
其次,文章根據(jù)以上分析作出如下總結。從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倡議相關場合發(fā)言中所引用之言語,可以看出強調合作、愛好和平,秉持共建、共享、共贏的發(fā)展原則。因此,在對相關引言進行翻譯時,注意用詞嚴謹?shù)耐瑫r,要避免使用可能產(chǎn)生語義偏頗或狹隘的用詞;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兼容并蓄的原則,體現(xiàn)出友好包容、合作互利的態(tài)度。下面是一則翻譯應用示例。
源語:單則易折,眾則難摧。
目標語:A single one is easy to break, while a united group is difficult to defeat.
文本來源:2017年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
目標語分析:這句話意思是“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人多氣壯,別人不敢欺侮”,強調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中文的“眾”從字形來看,由三個“人”字組成,體現(xiàn)人多,英文的“group”已經(jīng)可以傳達“人多”的意思;然而,中文的“眾”由三個“人”緊緊團報在一起而組成,還暗含緊緊團結在一起的意思,常見表達如“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志成城”、“眾星拱月”等,因此在翻譯時需補充“united”一詞,體現(xiàn)“氣壯”,萬眾一心,朝著相同目標努力的決心。
四、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極大推動了各國之間的多邊合作與經(jīng)濟聯(lián)系,同時促進了翻譯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圖里所提出的描述翻譯學,讓譯者離開翻譯理論的高塔,結合源語和目標語所處的社會、時代、政治等背景,對翻譯方法進行探討、總結和應用,使目標語更準確地傳達源語的文本、情感等信息,從而達到更好的溝通目的,讓“一帶一路”倡議更牢固地連接起新絲綢之路與21世紀海上經(jīng)濟帶沿線及更遠處國家。
參考文獻
[1] 王運鴻.描寫翻譯研究及其后[J].中國翻譯,2013,3:5-14.
[2] 仝亞輝.當代西方翻譯規(guī)范研究的發(fā)展與特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162(2):61-66.
[3] 彭勁松,李海軍.描述翻譯學:發(fā)展軌跡及理論創(chuàng)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47(4):50-53.
[4] Munday,J.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60-161.
[5] 胡珊珊,王金安.描述翻譯學視角下《中庸》英譯研究[J].安徽文學,2018,423(10): 48-50.
[6] Frankopan, P. The New Silk Road[M]. Great Britai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9: 89-91.
[7] 粟超.“習式語言”對領導干部發(fā)言行文的啟示[J].重慶行政,2018,10:77-79.
[8] 劉麗菲. 漢英交傳中流水句的翻譯策略及應用[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16:111-123.
基金項目: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中的話語翻譯研究(2019QDW-S03)。
作者簡介:秦曉萌(1989- ),女,山西人,研究生,助教,內蒙古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