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治偉 趙燕萍
【摘 要】目的:探討熒光定量PCR和ELISA法對支原體肺炎診斷的臨床意義,以為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治療和監(jiān)測預后提供可行性借鑒。方法:采用醫(yī)學研究對比法,隨機篩選我院檢驗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400例患兒為受試對象,依照原體肺炎診斷環(huán)節(jié)相關方法差異,等分對照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列,分別是以ELISA法檢驗和熒光定量PCR檢驗法檢測,觀察每組對支原體肺炎診斷的診斷療效。結(jié)果:觀察組肺炎支原體陽性檢驗正確率為95%(190/200)明顯高于對照組檢驗正確70%(140/2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熒光定量PCR在支原體肺炎患兒肺炎支原體的檢驗成效突出,比之ELISA法更具診斷成效,值得臨床推廣實施。
【關鍵詞】熒光定量PCR;ELISA法;支原體肺炎;診斷;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9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呼吸內(nèi)科常見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菌中較為常見的誘因之一[1]。從感染致病菌特點來看,多為兒童,且與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相似。借助實驗室檢查,可有助患者治療和監(jiān)測預后,以避免疾病進展對患兒臟器和肺外并發(fā)癥及其對中樞神經(jīng)損傷,具有重要的檢驗價值。熒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和ELISA法(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的檢驗對比分析,一度成為臨床檢驗患者為的熱點,現(xiàn)對兩種不同檢驗方式的檢驗過程及其途徑分析總結(jié)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采用醫(yī)學研究對比法,隨機篩選我院檢驗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400例患兒為受試對象,依照原體肺炎診斷環(huán)節(jié)相關方法差異,等分對照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列,其中第一小組:男110例,女90例,年齡0.5-76歲,平均年齡(37.08±1.92)歲;觀察組:男111例,女89例,年齡1-75歲,平均年齡(37.18±1.82)歲。兩組參選對象的臨床基礎資料差異在年齡、起病時間、感染程度上差異不明顯,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分別是以ELISA法檢驗和熒光定量PCR檢驗法檢測,臨床觀察每組對支原體肺炎診斷的診斷療效。
ELISA法:用包被緩沖液將已知抗原稀釋至1~10μg/ml,每孔加0.1ml,4℃過夜。次日洗滌3次。加一定稀釋的待檢樣品(未知抗體)0.1ml于上述已包被之反應孔中,置37℃孵育1小時,洗滌。(同時做空白、陰性及陽性孔對照)于反應孔中,加入新鮮稀釋的酶標第二抗體(抗抗體)0.1ml,37℃孵育30-60分鐘,洗滌,后一遍用DDW洗滌。加底物液顯色:于各反應孔中加入臨時配制的TMB底物溶液0.1ml,37℃10~30分鐘。終止反應:于各反應孔中加入2M硫酸0.05ml。結(jié)果判定。
熒光定量PCR檢驗: 2.0%瓊脂糖凝膠制備;將制備好的電泳膠放入電泳槽(帶梳子孔的一端在陰極),倒入電泳液(1×TBE)浸過膠面即可;PCR產(chǎn)物各取10μL,加入2μL上樣緩沖液(6×Loading Buffer),混勻后加入電泳膠孔內(nèi)(先加Marker(DL-2000)5μL,然后依次加標本PCR產(chǎn)物,再加陰性對照,最后加陽性對照產(chǎn)物;電泳電壓100V,約30~40min后看結(jié)果;將電泳膠放入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結(jié)果并照相;結(jié)果判斷[2-3]。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對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用χ2 檢驗,,當卡方值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觀察組肺炎支原體陽性檢驗正確率為95%(190/200)明顯高于對照組檢驗正確70%(140/2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所示:
3 討論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是肺炎中常見、多發(fā)類型。在治療中,通過臨床癥狀、疾病史、實驗室檢查等手段進行必要的抗炎治療,以降低并發(fā)癥危害。
目前對支原體肺炎的檢查中,酶聯(lián)免疫法檢驗以其批量標本測定價值、簡單易行、成本低廉、靈活性掌握價值極高,但假陽性結(jié)果較多。故此,熒光定量PCR在支原體肺炎患兒肺炎支原體的檢驗,更具替代性價值。本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肺炎支原體陽性檢驗正確率為95%(190/200)明顯高于對照組檢驗正確70%(140/2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文獻資料進一步佐證,ELISA法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C反應蛋白、血沉較低(P<0.05);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進行檢測,可明顯發(fā)現(xiàn)其陽性率異常升高,而C反應蛋白、血沉則有所下降,證明臨床檢驗對診斷起著重要價值[4]。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對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的敏感度略高于快速培養(yǎng)法;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對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的特異度、符合率分別為為91.84%、88.33%,高于快速培養(yǎng)組的77.56%、76.66%;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能夠早期檢出兒童肺炎支原體,具有較高的特異度與符合率[5]。膠體金法(A組)、被動凝集法(B組)和并聯(lián)組(C組)三組陽性率分別是45.45%、32.72%和52.72%;在疑似肺炎支原體感染時,應聯(lián)合膠體金法和被動凝集法檢測患兒血清支原體MP-IgM抗體和肺炎支原體抗體,可提高檢出率,為臨床提供更有利的診斷依據(jù)[6]。
定量檢測結(jié)果以其重復性實驗和第三方檢驗方法的貫徹實施,為彌補常規(guī)檢驗方法缺憾的有效方法。本次醫(yī)學觀察研究中,觀察組肺炎支原體陽性檢驗正確率為95%(190/200)明顯高于對照組檢驗正確70%(140/2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熒光定量PCR技術的應用成效來講,具有靈敏性、特異性、重復性、正確性等特征,而從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法的比較優(yōu)勢來看,熒光定量PCR檢測支原體肺炎以其定量檢測BALF MP-DNA陽性和血清MP-IgM陽性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所采用。
綜上所述,熒光定量PCR在支原體肺炎患兒肺炎支原體的檢驗成效突出,比之ELISA法更具診斷成效,值得臨床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王松,何玲.兒童難治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78-80
楊俠.PCR技術在兒科支原體肺炎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186
郭晶.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快速血清學檢驗和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檢測的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346-347
于金濤.分析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臨床檢驗的診斷價值[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169
曾凡燕,徐婭.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用于兒童肺炎支原體檢驗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20,9(3):333-334
李齊光,邱宇翔,鐘國權.探討兩種不同檢測方法對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的價值[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