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芳
提起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就會想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華應(yīng)龍。他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首批“首都基礎(chǔ)教育名家”,現(xiàn)任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他的“化錯教育”在教育界擁有廣泛的影響,他在全國擁有數(shù)以萬計的“華粉”。我,就是“華粉”中的一個。
早在我讀師范時,學校多次組織我們觀摩過華應(yīng)龍老師的錄像課。華老師看上去才約莫30歲,卻已經(jīng)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大概是工作后的第2年,我到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參加教研活動,華老師是特邀嘉賓。我來到開課教室里坐著,一會兒耳邊傳來一個非常有禮貌的男中音:“老師,請問我可以坐這兒嗎?”一抬頭,居然是華老師!我慌忙地站起來說:“華老師,可以的可以的,您請坐!”我早已記不清那節(jié)課講了些什么,但與華老師同坐一條板凳的興奮與緊張,至今仍記憶猶新。后來在一些大型的教研活動中,我多次遠遠地觀摩華老師為學生上課,感受他笑潤課堂的魔力?!秷A的認識》《認識分數(shù)》《面積》《找次品》等,每一節(jié)課都令我腦洞大開、拍案叫絕。在許多教育專業(yè)期刊上,我經(jīng)常能讀到華老師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充滿思辨的力量。
令我更沒想到的是,我竟然有幸在2017年成為華老師的徒弟!我特別感謝當年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的李東宏校長,李校長總是不遺余力地為每一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搭建平臺。2017的3月21日,全國第二屆“華應(yīng)龍和化錯教育研討會”在海安隆重舉行,因?qū)W校工作需要我沒能去參會學習。正深感遺憾之時,我忽然收到了李東宏校長的微信:“謝老師,速發(fā)個人簡介給我,推薦你拜華應(yīng)龍校長為師?!碑敃r,我的腦中立刻蹦出來的是華老師在文章中引用過的培根的一句話:“我的幸運,流暢得有如荷馬史詩?!比A應(yīng)龍老師的名師工作室里,僅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就有將近20位,其他成員很多都是全國各地的教研員或校長,在數(shù)學教育領(lǐng)域頗有研究或建樹。
走近華老師,我發(fā)現(xiàn)“思”在數(shù)學是師父區(qū)別于一般教師的顯著特征。師父非?!皭鬯伎肌保攀亍皵?shù)學教師就是數(shù)學學科的代言人”,堅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習慣在無疑中生疑:“從來都這么教,便對嗎?”“我教什么?怎么教?”總能變大多數(shù)人的“習以為常”為“非比尋?!?,無創(chuàng)新不上課!師父是真“會思考”,2018年的寒假之初,師父在群里發(fā)布了一道有獎解題的征集令,我們各自分享了解法。沒想到第二天早晨,師父宣布他備出了一節(jié)新課,便是后來打動無數(shù)人心靈的《我不是“笨小孩”》一課。誰也沒想到,華老師居然選擇用“投石問路”這個“笨”方法教了一課,最終因“笨”生“慧”。他的腦中一半是數(shù)學,另一半就是為了數(shù)學。他的許多好點子都是在夢中想出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華老師的思考從不淺嘗輒止,而是心無旁騖,鉆研到通、透、亮。
師父擁有一雙會觀察生活的數(shù)學之眼,更擁有獨特的“第三只眼”——心,師父的課都是用“心”備出來的!師父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就往往不在于“智”,而在于“癡”!師父是個大忙人,卻閱讀不止、筆耕不輟。讀到好書或者好文章時,師父會迫不及待地推薦給大家,上面留著他帶著溫度的批注和感悟。一博同學被一致推選為師父課堂進步最大的人,師父欣喜之余寫成了《等著,就好》。請“華粉”們給他的課提意見,師父寫成了《花錢買批評》《華老師的板書沒課題》……近一個多月,師父與我們分享的新作竟有近10篇!我曾頗為疑惑:師父怎么有那么多時間,靜心坐在書房寫文章呢?走近華老師,我終于找到了些許答案:有很多次,師父在工作室群里發(fā)布他的新作,可我分明知道他在外出差,真是興之所至、心靜則安,天下皆可成書房。師父視閱讀與寫作為生活必須之事,享受著徜徉其中的美妙滋味。
師父還自謙“真不會寫文章”,“逼”著徒弟們提修改意見,認真斟酌幾易其稿,再請大家提意見直至滿意為止。記得我第一次給師父提建議,生怕自己說得不妥,小心翼翼地私下發(fā)給了師父,師父特地發(fā)語音提醒我:“紅芳,直言批評是我們工作室的風格,您直接發(fā)工作室群,讓大家都看得到,方便交流。”在師父用真性情營造的這方空間,大家暢所欲言、彼此接納、共同提升。師父從來沒有給徒弟們開過寫作講座,但還有比親自寫文示范、邀約共讀更好的寫作指導(dǎo)嗎?徒弟們見賢思齊、向師而行,一篇又一篇新作如接龍般在群里發(fā)布分享,師徒共讀、共寫、共議,聆聽自己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也享受著手拉手一起走的溫暖與幸福!
我這只“混”在工作室群里“惡補”專業(yè)功課的“菜鳥”,居然還時常會收到師父單獨發(fā)來的微信,鼓勵并了解我的專業(yè)近況。知徒莫若師父,團隊如此優(yōu)秀,師父也許不想讓我心理上有壓力,給予了我更多的關(guān)懷。師父帶徒弟,亦是因材施教1
2018年9月中旬的一個早晨,師父再次微信鼓勵我要勤動筆寫文章。中秋節(jié)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把文章發(fā)給師父,請師父待有空再指導(dǎo)。沒想到,一個多小時后師父就給我發(fā)來修改后的文章。文末,師父專門用綠色楷體字寫了總評與建議,夸文章的結(jié)構(gòu)、語言、心氣、境界都不錯,自謙他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鼓勵我充滿信心地繼續(xù)寫下去。第三天凌晨我再次收到師父的微信,建議我修改文章的標題,當日上午就要上課、做報告講座的師父,清晨還惦記著我的小文。疏于讀書、懶于動筆的我,就是在師父這樣的鞭策與指導(dǎo)下逐漸摸到了些寫作的門道,又在師父的“狠夸”下樹立起寫作的興趣和信心。
師父不僅與大家探討學問,還與大家分享他待人處事、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與感悟。每天早晨,師父都會在群里與大家道一聲早安,分享他的晨間遐思。師父殷切的叮嚀、友善的提醒、溫暖的鼓勵仿佛就在耳邊,如春風、清泉,讓我心靈安寧、精神充盈、思想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