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突破了傳統(tǒng)集體備課的模式,從探討“怎么教”轉向探討“怎么學”,真正體現了“學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因而模型的實踐運用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基本模型”和“變式模型”兩個視角探析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學習者中心;集體備課;模型運用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70-0011-04
【作者簡介】王躍平,南京市科利華中學(南京,210009)教科室主任,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改革集體備課的傳統(tǒng)認知和操作路徑,把學情研判作為備課的前提,把“學生有何問題、需要什么、怎樣學習”等作為“選點謀備”的主要抓手,把“追求知識內化,提升能力和素養(yǎng)”作為“人人預備”“現場說備”和“個性復備”的關鍵,把“多學少教”“依學定教”作為“課堂驗備”“思辨促備”的重要指標,提升集體備課的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提升,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奠基。
一、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實施動因及運行機制
1.備課模型的實施動因。
(1)模型實施的推動力:促進“教”服務于“學”。
學習者中心的集體備課,著眼點在“學”,主要思考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怎么學得更好,秉承“教服務于學”的宗旨,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關注他們的學習需求、學習策略、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等因素的作用。
學習者中心的集體備課,從問題出發(fā),聚焦適當的“點”集體謀備,教師在備課中現場學習,不僅思考如何上課,還思考如何貼近學生需要,精心設計有思考、有智慧的課堂,思辨研討,智慧分享,發(fā)展學生,成就自己,惠及同伴。
(2)模型實施的誘導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集體備課是提升教師課程能力的重要途徑,我校學習者中心集體備課,探索校本化、組本化、跨學科的集體備課模型及操作要點,可以逐步解決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的問題,瞄準問題,集思廣益,思維碰撞,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高質量的備課也是從源頭上進行“減負增效”的重要舉措,從以“教”為中心走向以“促進學”為中心,備課主題從零散走向系統(tǒng),備課活動從經驗走向文化自覺。
(3)模型實施的行動力:追尋學科對話種子。
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提出了“選點謀備一人人預備—現場說備—個性復備—課堂驗備—思辨促備”基本備課流程,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宗旨;各個學科根據學科特點進行適當調整,在跨學科交流中開闊思路,相互啟發(fā),打破學科界限,展示科學發(fā)展新視野和新方法。模型實施的行動力,來源于學科組的同伴對話和跨學科的交流研討,這就需要開放學科邊界,重構學科組織形式,走向學科對話。
2.備課模型的運行機制。
(1)問題梳理機制。
模型的建構雖然是基于實踐的,但在運用過程中仍然會出現問題,所以在模型運用過程中,需要建立問題梳理機制。梳理可能出現的問題:模型運用是否順暢?運用中會有哪些問題?不同學科的問題有何不同?是否存在共性?哪些問題可以想辦法解決?哪些問題暫時解決起來還有困難?
(2)案例研討機制。
有了問題怎么辦?要在實踐中尋找解決方略。要建立案例研討機制,以備課活動為診斷客體,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對該客體的價值偏差進行分析,尋找問題的癥結,并最終找到偏差出現的原因。
(3)策略提煉機制。
案例研討的最終目的是尋找普適的策略,解決更多問題,這就需要建立策略提煉機制。比如模型中的“人人預備”環(huán)節(jié),不少備課組容易“走老路”,變成組長分配任務,成員分工協(xié)作,缺少思維的碰撞。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學校加強了過程指導,采用了在“現場說備”環(huán)節(jié)讓其他成員先說某一課的教學設計思考,最后主備人再說。調個順序即可解決這個問題。
二、學習者中心備課“常?!钡膶嵤┞窂?/p>
1.務實求真,分層培訓。
省教育廳對項目負責人進行培訓,項目負責人再進行校內指導。我校的培訓是分層進行的:項目領銜人培訓項目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成員培訓學科組長及各層次教師,使培訓活動點、線、面結合,螺旋式疊加。對教師的培訓也是分層的:區(qū)級以上骨干教師一層,充滿創(chuàng)新活力的年輕教師一層,最后是全校教師。校內培訓的主題主要有:學習者中心的備課模型的內涵與建構(核心組成員)、學習者中心備課的意義與操作路徑(學科組長)、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運用及案例研討(骨干教師)、“學習者中心”評課報告和微課腳本的撰寫指導(年輕教師)、學情研判與課堂驗備的意義及策略(全校教師)。這些不同主題的培訓為前瞻項目的建設做了全方位的布局和準備。經過培訓學習,教師們領會了項目精神,組長能按照模型要義來組織集體備課;教師在備課、觀課時也能夠轉換視角,自覺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從服務“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重點關注學什么、怎么學,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學得更好。
2.力學篤行,尋找突破。
本項目直接指向集體備課的“癥結”,對細化和深化學校的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備課組雖是教師合作教研的最小平臺,卻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備課組若能以理論學習為切入點,以集體備課為著力點,以課堂研討為生長點,以課后反思為提升點,必能加速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學校的質量提升保駕護航。
3.任務驅動,分步實施。
明確了建設目標和行動方向后,學校對項目建設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和怎樣做好進行路徑規(guī)劃和行動策劃,依照“理性思考—系統(tǒng)設計—分步實施—工具研發(fā)—成果提煉”等五個步驟實施項目建設。
2019年6月,我校進行項目實驗。以教研組為單位,動員每個教研組推選一個備課組進行示范性集體備課視頻的拍攝,視頻傳到網上,暑假讓每個教師觀看、學習并撰寫簡要評價。開學后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對學習者中心集體備課模型(草圖)進行評價,提出修改建議。
結合各個學科組的建議,在專家的指導下,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經過多次討論,對備課模型圖進行了反復修改,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備課的核心,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具體目標,備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有學生的“在場”。
備課模型基本確定后,2019年12月,學校要求每個教研組再拍攝一個示范性集體備課視頻,供全校教師寒假觀摩、評價,開學后再進行研討,為變式模型的構建做好準備。2020年3月和6月又進行了兩次集體備課視頻的拍攝、觀摩與研討活動。四輪項目推進視頻錄制和學習活動,各有側重:第一輪解決“熟悉備課常模”的問題,第二輪解決備課“選點”的問題,第三輪解決“人人預備”的困惑,第四輪解決“課堂驗備”的執(zhí)行力問題。
總之,我校的項目建設以內涵理解和理論學習為起點,選點實驗,優(yōu)化基本模型,提高對學習中心備課模型的認識,加強實施策略的研究,加速項目建設的進程。
三、學習者中心備課“變式模型”的實施路徑
1.“變式模型”的設計。
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備課流程、學情要素等方面都呈現出濃郁的跨學科性,并具備“借用”“共生”“整合”的特點??鐚W科交流促進了備課模型的運用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常模”走向“變式”,形成了集體備課的學科變式模型。在備課過程中,基礎模型能夠讓教師思想變化、思維轉變、行為改變,學科變式模型使備課操作從淺層向深層拓展,提高集體備課的專業(yè)化水準。
變式模型和基本模型的不同之處在于把“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變成了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便于各學科教師在“選點謀備”時準確選點,充分發(fā)揮學科育人的功能。
2.“變式模型”的實施方略
(1)案例研討,聚焦問題。就像反復“磨課”一樣,備課組可以錄制集體備課視頻,進行反思式研磨;也可邀請專家進行指導,發(fā)現問題并整理分類,聚焦關鍵問題。對存在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2)問題化解,提煉策略。以本學科的關鍵問題為抓手,同伴共研,專家引領,群策群力,找尋并歸納解決問題的策略,突破學科集體備課的瓶頸,為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和教育教學品質賦能。
(3)跨界交流,共研共享。學科變式模型的運用需要跨學科交流,因為跨學科思維可以打破學科壁壘,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實現學科思維的互補、學習資源的互通,無論是對教學還是對學生的學習都大有裨益。
3.變式模型的價值功能及問題反思。
各個學科在反復研討和實踐驗證中形成的學科操作樣本,既可以提升本學科集體備課的質量,又可以優(yōu)化學校的基礎模型。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中心是學生,教師在每次集體備課時要有“學情”的采集,有學科特點的考量。這樣對學科組教師觀念的改變、思維的提升和學科的理解都有幫助,對教師的發(fā)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反思與討論
1.模型重構的價值思考。
(1)多元立體的實踐價值。
學習者中心備課有模型,但不模式化,不會限制教師的備課思維,又給有思想的教師一個探索思路,因而可助推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學習者中心的備課,以學定備,“備案”成功遷移至課程實施,對學生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在學習者中心備課中,備課組長是“總導演”,負責備課活動的整體設計和選點;每一個成員都是“備課人”,圍繞所選之點進行深入思考,精心設計,形成預案,并記錄自己在備課中產生的問題;集體研討時,成員分享各自的思路、方法、資源,提出問題,發(fā)表見解,“主備人”最后呈現自己的方案,再轉換為“主持人”組織大家展開討論和爭鳴。這樣,每位成員的個人思考成為集體備課的前提和基礎,集體研討,智慧碰撞,豐富并優(yōu)化個人的思考,為個性復備的質量提升提供保障。
(2)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意設計。
既關注教師,又關注學生。學習者中心的備課,是對學科素養(yǎng)如何落實在學生身上的學術研討,是“以學定教”的關鍵。不僅是為了更好地教學,還要著眼于教師的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將學科育人作為備課的重要目標。
豐富了可實踐的備課模型。調查發(fā)現,集體備課有“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等模型,本項目則是“學生中心”,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知識、技能的準備,還關注教師思辨習慣的培養(yǎng),注重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集體備課模型。
提升了教師的現場學習力。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的實施,通過提升教師現場學習力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讓他們的成長充滿實踐智慧,使他們的發(fā)展更接地氣,更有活力。
2.模型實施的困境及破解。
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困境,而困境的破解讓項目建設又向前邁了一小步。
困境一:慣性思維的阻礙?!凹w備課”作為一種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活動,很多學校、很多教師對它的理解就是: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同一學科的多位教師坐到一起,由主備人主持,就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教學資料和教學設計進行規(guī)劃和商討。這些慣性思維不利于項目的推進。要想破解這個現實困境,關鍵是行為改變。改變管理者、備課組長和教師的行為:管理者創(chuàng)新管理策略,激發(fā)組長和教師改變的主動性;備課組長要打破慣性思維,接納新的挑戰(zhàn);教師要放棄經驗主義,勇于接納新事物。
困境二:實施過程常態(tài)化。學習者中心備課模型實施的時間周期與傳統(tǒng)備課不同。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一般可以在一節(jié)課或兩節(jié)課就可以完成,而學習者中心備課需要至少一周或兩周時間,常態(tài)化的實施有難度。這需要改變管理者、備課組長和教師的習慣,健全集體備課的各項制度,提前謀劃,形成集體備課的良性循環(huán)的運行機制。如,學期結束前就選擇好下學期的備課點,讓組內教師人人預備,開學后按時進行現場說備、個性復備、課堂驗備和思辨促備等環(huán)節(jié)。這些過程資料積累下來以后,可以提供給下一屆的學科備課組,他們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備課就可以正常運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