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蒼南縣靈溪鎮(zhèn)第十中學
在新課標下,學生素質(zhì)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僅依靠數(shù)學、語文、英語學科的應試教育已無法滿足素質(zhì)教育的任務。這就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教師把教學研究放在初中歷史和社會課堂教學這一階段的原因。就初中社會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來說,盡管近年來師生對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過于追求內(nèi)容的豐富,忽略了歷史精髓,這便導致歷史與現(xiàn)代文化傳揚不符,學生也很難融入歷史情境中學習歷史知識。還有部分教師,仍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社會課程的學習,與新課標“素質(zhì)培養(yǎng)”的理念背道而馳,這已成為困擾初中社會課程教學的普遍問題。
合作學習的系統(tǒng)性是合作學習的內(nèi)在邏輯。那么,如何利用這種邏輯實現(xiàn)有效的合作教學呢?需完善制度,尋找合作學習的規(guī)律,提高合作學習的系統(tǒng)性,設計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首先,設計合作學習的主題,以主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提出與主題相符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是可以被討論、探索的;其次,根據(jù)小組的整體學習能力分配不同的問題,由小組討論、探索。這樣一來,教師主導學生討論的主題,促進學生討論的有效性;最后,在小組內(nèi)設立監(jiān)督員、發(fā)言者、探索者等多種“職位”,促進學生合作學習的團結,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討論內(nèi)容也會因不同觀點變得豐富,學生也能從中汲取知識。這樣一來,便不會出現(xiàn)“三兩人的學習任務”現(xiàn)象。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白板教學,學生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將思考的內(nèi)容記錄在白板上,促進生生之間的共鳴。因為初中社會是一種人文教學,需要強大的記憶力。如果沒有合作前的討論,會導致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學生的記憶壓力也會變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出現(xiàn)“死記硬背”現(xiàn)象。因此,要完善合作學習體系,教師則必須幫助學生理順每一次合作的邏輯,理清需要解決的問題,確保進行有效的討論,從而提升社會課程的有效性。
從表面上來看,社會是一種文字表現(xiàn)的事物;從實際上來看,它反映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然而,在社會課堂上,學生往往對要記憶的內(nèi)容表示困難,因為它不同于語文有語言的連貫性,而是故事情節(jié)與時間、地點的串聯(lián)。因此,教師可通過某種特定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親身實踐的活動留下的印象會比較深,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記憶。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互補。例如,學習“香港回歸一百天”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香港回歸第一天、第二天至第一百天的歷史過程,用情感遞進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感受。然后,組織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書籍收集此類知識,以增加知識、豐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總結出三點,以這三點演講,比一比哪個小組的觀點獲得的認可更多,活動還可以通過獎懲方式進行,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會被帶動起來。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知識,使學生間互補進步。然而,大多數(shù)合作學習卻沒有起到這樣的效果。因此,在合作學習時,教師不僅要注重主題與學習內(nèi)容的結合,還需要注重生生之間的心得互動,只有這樣,學生間才能取長補短,懂得與他人分享,從他人的分享中學會知識。例如,一些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的某些方面存在弱點和缺點,提出后,其他學生也會反省自己,形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加快學習進度。此外,對學習問題的分析和反思是對課堂的升華和總結。在傳統(tǒng)教學中,有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但效果參差不齊,這種合作學習的效率不高,學生不能從中“做自己”,更像是一種形式和任務。對此,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思維指導,多用邏輯詞引導學生總結經(jīng)驗,促進學生動手記錄自己每一天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和社會的研究是希望學生能夠記住歷史,或將歷史當作鏡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國家和世界,了解社會。因此,歸納法很重要,這是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指導才能夠獲得的。
合作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要發(fā)揮其更為有效的作用,還需教師做一些教學調(diào)整,補充課后實踐活動和反思總結環(huán)節(jié),使每一滴進步都能有一個“具體”的反思,這也有利于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