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壽縣炎劉中學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社會、學校、家庭對語、數、外等文化科目的成績過于看重,這給我們的音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所以,要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要充分認識音樂教學在學生素質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要認識到音樂教學對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我們針對中學生對音樂課的喜愛程度進行了調查,經過調查可以看出,將近80%的學生對國內要求學習的音樂課知識不感興趣,熱情度較低。一些學生認為:音樂課屬于副科科目,沒必要那么認真。而有些學生愛上音樂課也并不是因為對音樂充滿了太多的興趣,而是音樂課可以說話、玩耍和唱歌。很多學生對音樂課不熱愛,筆者認為大多數原因還是因為對學校教材歌曲內容等不喜歡,不感興趣。調查學生對音樂課喜歡程度的時候,很多學生會說教師上課講解的樂理知識太難理解。所以,我們盡量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我們不要把音樂課教材之外的東西排擠在教材外面,不允許外面的文化進入課堂,我們首先要從學生興趣導進,慢慢深入課堂。
民歌作為音樂的一種載體,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化民歌,比較有代表的如:訴苦歌、祭祀歌、拉纖歌、攀花歌、插秧歌、插田歌、豐收歌、采茶歌、當兵歌、調情歌、挖圖歌、迎客歌、拜香歌、駕船歌、喝酒歌等。這些歌曲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的一種文藝創(chuàng)作,能夠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道德標準及理想信仰,同時也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愛情、親情、友誼的追求,這也是我們進行民歌教學的意義所在。
民歌以其豐富的形式,多樣的色彩、濃厚的生活氣息賦予了音樂藝術一種新的美,除了采用比、興、和這些夸張的手法外,民歌還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民歌將平凡的事物化作了神奇,通過慢慢品嘗別有一番風味,民歌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突出了不同區(qū)域人們的生活特征與風俗習慣,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真實情感,寄托了人們的夢想與希望。而新化民歌的形成不僅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受到了民族氛圍的影響,反映了不同文化風俗的歷史淵源,民歌實現(xiàn)了音樂的多元化、包容性和多樣性。因此,注重民歌教學與傳承,對于提高音樂教學,促進音樂學科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音樂教學是初中教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課堂結構主要是指教師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導下,以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為核心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流程,是一種整體性較強的方法體設計。因此,我們教師在進行民歌課程的教學結構設計時,必須要區(qū)分民歌與其他歌曲形式的差異,注意初中階段學生自身年齡與心理的特點,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民歌教學結構。
在引入民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初中生還處于能力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而且初中音樂課時也遠少于其他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做好音樂課前的鋪墊和準備,通過課前引導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所以,課前應針對孩子的實際學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孩子引向所學習的內容。
在進行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我們將民歌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民歌中豐富多樣的素材,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小組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民歌的探究,從而促進學生對本土的音樂和歷史文化的喜愛與認同,進而實現(xiàn)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其次,教師要在進行本區(qū)域民歌學習的同時,爭取向學生進行民歌教學的擴展,讓學生了解附近區(qū)域甚至更遠區(qū)域民歌的特征與特點,進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
我們在進行民歌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把握“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所謂的“請進來”,就是要將當地具有豐富民歌經驗的教師請到校園來,學生通過切身的體驗與感受,讓學生感受到民歌的精華與魅力。所謂“走出去”,就是讓學生走出校門,親自投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感知民歌的魅力,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完美結合,就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民歌學習興趣,為民歌教學的改革提供一條新的思路。
總而言之,初中音樂民歌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發(fā)展,就必須緊跟課程改革的步伐。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積極總結和探討傳統(tǒng)音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并總結經驗,構建出適合當前民歌教學發(fā)展的方式,從而實現(xiàn)民歌教學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