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甘蔗螟蟲趨光性研究

      2020-11-11 12:51:42林明江許漢亮管楚雄李繼虎毛玉玲毛永凱曾鑫年
      環(huán)境昆蟲學(xué)報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雄蛾螟蟲交配

      林明江,許漢亮,管楚雄,李繼虎,毛玉玲,毛永凱,曾鑫年

      (1. 廣東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廣州甘蔗糖業(yè)研究所)/廣東省果蔗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廣州 510316; 2.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廣東省昆蟲行為調(diào)控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廣州 510642)

      甘蔗螟蟲為害嚴(yán)重制約了甘蔗的高產(chǎn)、高糖,影響了蔗糖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國家提倡“農(nóng)藥、化肥兩減”大環(huán)境下,燈光誘殺防蟲作為最常用的害蟲綠色防控技術(shù)之一,將是甘蔗螟蟲綠色防治技術(shù)的研究備選項,而甘蔗螟蟲趨光性研究是開展該項工作的關(guān)鍵前提。近年來,國內(nèi)已有部分甘蔗螟蟲趨光性的應(yīng)用研究報道,李超峰等(2018)研究對比了螟蟲性誘和燈誘的差異,伍蘇然等(2013)研究了甘蔗螟蟲夜間撲燈節(jié)律。從現(xiàn)有的研究報道看,對甘蔗螟蟲趨光性的研究基本是集中在殺蟲燈誘捕應(yīng)用方面,而未見對蔗田主要螟蟲的趨光波長研究,從而無法準(zhǔn)確的評價殺蟲燈對甘蔗螟蟲的誘殺效果。昆蟲對光的感應(yīng)多偏于電磁波光譜中央附近的短波光,波長為253~700 nm(張純胄等,2007),不同的昆蟲種類趨向光波波長不一樣,棉鈴蟲Heliothisarmigera在紫外340 ~360 nm處具有較強(qiáng)的趨光性,在藍(lán)光483 nm處也有趨性峰值(魏國樹等,2000);薊馬Caliothripsphaseoli趨性峰在紫外315 nm處(Mazzaetal.,2010);銹赤扁谷盜Crptolestesferugineus的趨光敏感光波是351 nm(郭健玲等,2016)。即使是同一種蟲的雌雄個體趨光性也不一樣,龜紋瓢蟲Propylaeajaponica在380 nm波長光處,其雌蟲趨光率高達(dá)25%(此時雄蟲僅為8%);而在440~605 nm(483 nm、538 nm除外)波段內(nèi)雄蟲趨光率較高(陳曉霞等,2000)。

      由于昆蟲趨光的正趨性和負(fù)趨性都能引起昆蟲不同程度的生理反應(yīng),所以,昆蟲對個別波段光譜電生理反應(yīng)強(qiáng)烈并不等同于對該波段光譜具強(qiáng)趨光性,而有可能是對該種昆蟲具強(qiáng)驅(qū)避性(D?ringetal., 2000)。例如,蚜蟲對銀灰色有明顯的忌避性(張純胄等,2007)。在甘蔗害蟲防控上,有利用黑光燈控制甘蔗地下害蟲和夜蛾科等的害蟲的成功報道(許漢亮等,2012),但對甘蔗螟蟲不同種及性別之間對特定波長光的趨性差異未見詳細(xì)研究。利用害蟲對敏感光譜特異趨性,選擇特定波長研制誘蟲燈,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天敵昆蟲的傷害。為探明主要甘蔗螟蟲的趨光波長,更好的指導(dǎo)甘蔗螟蟲的燈光誘控,本研究通過螟蟲對不同光譜的行為反應(yīng)和電生理反應(yīng)測試,探尋具體種類螟蟲的趨光波長(特征光譜)。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蟲源

      甘蔗條螟ChilovenosatusWalker、二點螟ChiloinfuscatellusSnellen、黃螟TetramoeraschistaceanaSnellen幼蟲均采自廣東湛江,在實驗室人工氣候箱中利用半人工飼料飼養(yǎng)。人工氣候箱養(yǎng)蟲控制溫度為25~28℃,相對濕度為80%~85%,光周期14 L ∶10 D。其中光期為從早6 ∶00至晚20 ∶00,暗期為晚20 ∶00至次日早6 ∶00。取F1或F2代蛹。區(qū)分雌雄蛹分開單頭飼養(yǎng)至羽化,記錄各蟲羽化日齡。螟蟲羽化后以5%蔗糖溶液飼養(yǎng)待檢測。

      1.2 檢測儀器與試驗裝置

      高亮度白光光源LDLSEQ-1500生產(chǎn)廠家北京卓立漢光儀器有限公司,單色儀Omni-3045生產(chǎn)廠家北京卓立漢光儀器有限公司。儀器能夠通過軟件控制單色儀Omni-3045調(diào)節(jié)出相應(yīng)的光波長。

      1.3 螟蟲對不同波長單色光趨性檢測方法

      螟蟲趨光行為反應(yīng)試驗參照魏國樹等(2005)的方法。

      分別選1 d、3 d、5 d 的健壯螟蟲(條螟、二點螟、黃螟)雌雄蛾作試蟲,按蟲種、性別、日齡分組。每次照光刺激前,先將螟蛾在室內(nèi)日光燈下光適應(yīng)2 h,再取出螟蛾置于棲息區(qū)暗適應(yīng)1 h。依次打開光源、打開棲息區(qū)兩端遮光擋板,中間遮光擋板不動,照光處理。每次光刺激時間為20 min,然后檢查行為反應(yīng)箱內(nèi)的光區(qū)和暗區(qū)螟蛾數(shù)量,并分別記錄,計算趨光率。每個處理20~30頭,重復(fù)3次。更換不同光源重復(fù)此過程。刺激間隔時長約5 min。選擇檢測的單色光波長分別為:340、380、420、460、483、498、524、538、562、582、605 nm。趨光率計算公式如下。

      正(負(fù))趨光率(%)=(光區(qū)(暗區(qū))蟲數(shù)/試驗總蟲數(shù))×100

      1.4 螟蛾交配前后趨光性異同

      選3 d 未交配和交配后的螟蟲(條螟、二點螟)雌雄蛾作試蟲,按性別、是否交配分組,后續(xù)試驗步驟參照1.3。

      1.5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應(yīng)用SPSS 23.0進(jìn)行統(tǒng)計、處理。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3種主要螟蟲對不同波長單色光的敏感性

      通過對甘蔗條螟、二點螟、黃螟的趨光波長檢測,發(fā)現(xiàn)甘蔗螟蟲對不同波長單色光的趨性存在差異顯著性。

      在11個檢測光波長中(表1),甘蔗條螟主要趨向短波光(340 ~500 nm),紫外光>藍(lán)光>綠光;二點螟的趨光波譜較條螟寬些,從380 nm到562 nm波長多數(shù)有趨光反應(yīng),主要是集中在紫外光到綠光波段(380~520 nm);而黃螟的趨光性較弱(趨光率檢測最高僅為9.2%),主要趨光波段集中在可見光的綠光(492~577 nm)和黃光(577~597 nm)部分,在紫光區(qū)420 nm處也有趨光反應(yīng)。從數(shù)據(jù)看,同一日齡情況下,3種螟蟲對不同波長光的趨性表現(xiàn)有差異,總體上1 d、3 d、5 d 的條螟趨光率最高(按表1中最高趨光率),其次是二點螟,最弱為黃螟。條螟1 d 趨光率最高的是460 nm和340 nm,分別為13.1%和12.2%,兩個波長的趨光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460 nm 處的趨光率與其它波長的差異顯著(P﹤0.05);條螟3 d 趨光率最高的是23.1%(波長340 nm),與其它波長差異顯著(P﹤0.05)(包括同齡條螟、二點螟和黃螟);條螟5 d 是10.1%(波長460 nm)。 二點螟1 d 趨光率最高是7.0%(波長520 nm),和6.4%(波長380 nm)、6.1%(波長420 nm)、5.1%(波長498 nm)差異不顯著(P﹤0.05),和其它波長差異顯著(P﹤0.05);3 d 趨光率最高也是520 nm波長的17.2%,和波長380 nm的差異不顯著(P﹤0.05),和其它波長差異顯著(P﹤0.05);5 d 是5.8%(波長520 nm)最高;黃螟1 d 趨光率最高是5.3%(波長538 nm)、3 d 是9.2%(波長582 nm)、5 d 是3.6%(波長562 nm),都比同齡期條螟和二點螟的低。條螟、二點螟和黃螟不同齡期趨光性有差異(表1、圖1),3種蟲均以3 d 趨光性最強(qiáng),其次是1 d ,最后是5 d ;圖1顯示條螟3條日齡趨光率曲線均顯現(xiàn)3個峰值,3個峰值的光波長分別為340 nm、460 nm、498 nm,二點螟趨光率曲線呈現(xiàn)的峰值有4個,分別為380 nm、420 nm、520 nm、562 nm,其中520 nm為最高值,黃螟對各檢測光源表現(xiàn)弱的趨光性,僅在420 nm、538 nm、562 nm和582 nm光波長處有趨光反應(yīng),趨光率最高為9.2%。從趨光性檢測結(jié)果分析,光波長340 nm、460 nm、498 nm有較大可能是條螟特征光譜,光波長380 nm、420 nm、520 nm、562 nm有較大可能是二點螟的特征光譜,而黃螟因檢測結(jié)果不太明顯,可能還需進(jìn)一步試驗檢測。

      2.2 雌雄性別之間的趨光性差異

      分別合并條螟和二點螟不同日齡雌雄蛾比較螟蛾的趨光性強(qiáng)弱(表2),兩種螟蟲雄蛾的趨光性要明顯強(qiáng)于雌蛾的。同日齡的條螟成蟲在同一趨光波長趨光率由高到低排序:3 d 雄蛾>1 d 雄蛾>3 d 雌蛾>1 d 雌蛾,并且同日齡雄蛾的趨光率與雌蛾的差異顯著,趨光率差別最小達(dá)3倍以上(如光波長420 nm的3 d 雄蛾和雌蛾)。與條螟類似同日齡二點螟雄蛾趨光率也要比雌蛾的高,但同日齡雌雄蛾之間的趨光率不像條螟那樣都呈差異顯著,3 d 二點螟雄蛾光波長520 nm、380 nm和420 nm 3個峰值處的趨光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與其它的差異顯著(P﹤0.05)。從表2中的數(shù)據(jù)比較看,條螟雌雄蛾趨光率間的差異要顯著高于二點螟雌雄蛾的,這就預(yù)示著在趨光率不變的情況下,條螟撲燈蟲量的高低主要與條螟雄蛾的占比和數(shù)量有關(guān),而二點螟撲燈蟲量的高低雖在一定程度上受雄蛾的占比和數(shù)量影響,但更大的是與種群數(shù)量有關(guān)。對光波表現(xiàn)最活躍的是3 d 成蟲,340 nm至520 nm光波段是條螟和二點螟趨光反應(yīng)最活躍的波段。

      表1 甘蔗螟蟲對不同波長單色光趨向比較

      圖1 3種螟蟲不同蟲齡對不同波長的趨光表現(xiàn)Fig.1 Three kinds of bores with different age phototactic behavior to different wavelength注:圖中X軸的坐標(biāo)數(shù)值分別代表不同波長,X axes number represent different wavelength.1,340 nm;2,380 nm;3,420 nm;4,460 nm;5:483 nm;6:498 nm;7,520 nm;8,538 nm;9,562 nm;10,582 nm;11,602 nm.

      2.3 螟蛾交配前后的趨光性差異

      比較螟蛾交配前后的趨光性(表3)可見,交配前后條螟和二點螟趨光率變化很大。未交配的條螟雄蛾趨光率最高為23.3%,交配后的條螟雄蛾最高為6.7%,交配前后降幅高達(dá)16.6%,有趨光反應(yīng)的降幅最小的為5%(光波長380 nm處),方差分析顯示交配前后雄蛾的趨光率差異達(dá)顯著水平(P<0.05);未交配的雌蛾在部分光波長有趨光性反應(yīng),而已交配的雌蛾則基本未見有趨光反應(yīng)。二點螟未交配的雄蛾趨光率最高的是21.7%(光波長498 nm),已交配的雄蛾最高的是3.3%,交配前后降幅最高達(dá)21.7%,有趨光反應(yīng)的降幅最小的為6.7%,已交配的雄蛾在同一光波長的趨光率要明顯低于未交配的,兩者趨光率差異達(dá)顯著水平(P<0.05);已交配的二點螟雌蛾趨光率也一樣有較大幅下降,除了在420 nm處檢測到1.7%的趨光率外,多個檢測光波長未見有趨光反應(yīng),未交配的雌蛾與已交配的雌蛾同一波長(有趨光反應(yīng))的趨光率差異顯著。這一試驗結(jié)果說明交配行為對甘蔗螟蟲趨光率的影響很大。在460 nm和483 nm光波長處分別發(fā)現(xiàn),未交配的條螟雌蛾和二點螟雌蛾有些個體出現(xiàn)負(fù)趨光現(xiàn)象,進(jìn)入了行為反應(yīng)箱的暗區(qū),而雄蛾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進(jìn)入暗區(qū)的現(xiàn)象,且前面多次的檢測試驗未發(fā)現(xiàn)該現(xiàn)象,是否屬于偶然情況,這和雌雄蛾復(fù)眼結(jié)構(gòu)是否有關(guān)系,需進(jìn)一步研究探討。

      表2 甘蔗螟蟲雌雄性別趨光性的差別

      表3 螟蛾交配前后趨光性異同

      3 結(jié)論與討論

      從以上試驗結(jié)果分析可見,甘蔗條螟在光波長340 nm、460 nm和498 nm處的趨光率明顯高于其它波長,二點螟在光波長380 nm、420 nm和520 nm處多次顯示較其它波長高的趨光率。3種螟蟲1 d、3 d、5 d 的趨光率(按表1中最高趨光率)條螟趨光率最高,其次是二點螟,最弱為黃螟,結(jié)果與文獻(xiàn)(李奇?zhèn)ィ?000)略有出入。雖然多次測定的趨光率數(shù)值有不同波動,但初步可推測甘蔗條螟的特征光譜極有可能是光波長340 nm、460 nm和498 nm中的某一波長;而二點螟的特征光譜極有可能是光波長380 nm、420 nm和520 nm中的某一波長;條螟和二點螟對不同波長單色光行為反應(yīng)類似于玉米螟趨光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多峰型(徐練,2016)。黃螟在檢測的波長中趨光率很低,暫時無法確定其最強(qiáng)趨光波長(特征光譜)。從多年的田間燈光誘蟲情況包括相關(guān)研究(李超峰等,2018;李奇?zhèn)ィ?000;伍蘇然等,2013)看,在蔗田誘到的鱗翅目昆蟲有很多,但螟蛾科的條螟ChilovenosatusWalker、二點螟ChiloinfuscatellusSnellen和白螟TryporyzaintactaSnellen,以及小卷葉蛾科的黃螟TetramoeraschistaceanaSnellen上燈率很低,防治效果不理想。這應(yīng)該與所選殺蟲燈的波長與螟蟲趨光波長不匹配有一定關(guān)系,同時也與這3種螟蟲本身的趨光性不強(qiáng)有關(guān)。

      3種螟蟲不同日齡趨光性有強(qiáng)弱的差異,以3 d 趨光性最強(qiáng)(圖1),其次是1 d ,最后是5 d,這一結(jié)果與草地螟成蟲隨著日齡的增加,其趨光能力逐漸增強(qiáng)(江幸福等,2010)類似。3種螟蟲中以條螟成蟲存活時間最長可達(dá)7 d,條螟1 d~5 d 成蟲的活躍度相對較高,而二點螟和黃螟1~3 d 的成蟲活躍度就要強(qiáng)于5 d 的,活躍度高低將影響蟲體對光波的敏感程度及其趨光飛行能力。從試驗檢測結(jié)果看,條螟和二點螟雌雄蛾所趨向的光波長基本一致,均趨向短光波,但條螟和二點螟的雌雄蛾趨光性存在明顯差異,雄蛾的趨光性要遠(yuǎn)強(qiáng)于雌蛾的,同性別的3 d 的螟蛾趨光率要高于1 d 的。Williams(1939)用充氣電燈泡誘捕到的夜蛾科的51個種中,有45個種的雄蟲數(shù)量明顯多于雌蟲,僅有 3個種的雌蟲上燈數(shù)量多于雄蟲,而靖湘峰等(2005)研究顯示雌雄棉鈴蟲蛾對 5種不同波段的趨光性無顯著差異,這說明昆蟲雌雄蛾趨光性存在差異,但差異大小因蟲種而異。其它如美國白蛾Hlyphantriacunea、舞毒蛾Lymantriadispar、三線褐卷蛾P(guān)andemislimitata雄蛾的趨光率遠(yuǎn)高于雌蛾,而二化螟Chilosuppreddalis、龜紋瓢蟲Propyleajaponica、蚊類Mosquitoes則是雌蛾的高于雄蛾的(程文杰等,2011)。條螟和二點螟雌蛾個體均要大于雄蛾個體,體型的大小也有可能影響螟蟲趨光飛行能力(程文杰等,2011),從而降低雌蛾的趨光率。

      交配行為會引起條螟、二點螟趨光率的下降。條螟交配后的雄蛾趨光率比未交配的最小降低5%,最大降幅為16.6%,未交配的雌蛾尚有一定的趨光反應(yīng),但已交配的雌蛾則基本未見有趨光反應(yīng);二點螟已交配的雄蛾趨光率也比未交配的最小降低6.7%,最大降低21.7%,已交配的二點螟雌蛾趨光率一樣出現(xiàn)下降,但仍有極少量已交配的雌蛾具有趨光性。已有研究表明飛行能力、復(fù)眼、蟲體的生理狀態(tài)、日齡、交配與否以及光源等都有可能影響昆蟲雌雄蟲的趨光行為(Yathometal., 1980; Belmainetal., 2000;靖湘峰等,2005;江幸福等,2010)。昆蟲雌雄成蟲復(fù)眼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可能導(dǎo)致雌雄成蟲在相同光源條件下有著不同的敏感性。有些昆蟲種類的雄成蟲復(fù)眼比雌成蟲更大且對光源更為敏感的,這種強(qiáng)的敏感性可能導(dǎo)致雄蟲比雌蟲有更強(qiáng)的趨光傾向,從而出現(xiàn)雄蟲撲燈率遠(yuǎn)高于雌蟲的現(xiàn)象(魏國樹等,2005)。

      從本研究看,3種蔗田主要螟蟲的趨光性相對較弱,若開發(fā)單純的特征光譜誘蟲燈防控這3種螟蟲,經(jīng)濟(jì)成本高,防效也不明顯。但條螟和二點螟主要趨光波長較接近,波段有較好的交集,誘蟲燈的開發(fā)可以選擇這兩種蟲趨光率較高的幾個光波長研究。由于蔗田中大部分昆蟲趨光撲燈主要集中在上半夜19 ∶00-00 ∶00(伍蘇然等,2013),而3種螟蟲雌蛾性信息素的釋放是在午夜零點后才開始的,其交配行為主要集中在下半夜(1 ∶00-4 ∶00),田間觀察雄蛾撲盆(性誘劑誘芯盆)都是在下半夜零點后才開始(未發(fā)表材料)。由此看燈光誘殺和性誘劑誘捕技術(shù)存在互補(bǔ)作用,可利用燈光誘殺和性誘劑誘捕的時間差,調(diào)整殺蟲燈的開關(guān)燈時間,開燈到夜間零點,零點關(guān)燈后由性誘劑誘捕螟蟲,這樣既可提高螟蟲誘捕量、提升害蟲防效,又能有效降低對天敵昆蟲的傷害程度。

      致謝:本項目研究過程中,廣東省糧食科學(xué)研究所提供了光學(xué)檢測儀器進(jìn)行昆蟲趨光行為檢測,并得到該所曾伶研究員和勞傳忠高級工程師等的幫助,在此深表感謝!

      猜你喜歡
      雄蛾螟蟲交配
      水稻螟蟲為害烈多措并舉防效好
      寧南縣桑螟蟲發(fā)生趨勢及防治措施
      斑紋限性家蠶品種同時生產(chǎn)中藥材僵蠶與雄蛾的試驗
      桑樹螟蟲性誘綠色防控技術(shù)
      不同交配方式對家蠶種性影響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對雌蛾產(chǎn)卵量的影響
      水稻螟蟲防治與思考
      雄蛾保護(hù)和使用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當(dāng)自由交配遇上自由組合的幾種解法淺析
      黑龍江省發(fā)現(xiàn)馬鈴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中國馬鈴薯(2015年3期)2015-12-19 08:03:56
      汝南县| 务川| 沙湾县| 景谷| 伽师县| 甘孜县| 微博| 娱乐| 兴和县| 西乌| 分宜县| 新巴尔虎左旗| 怀化市| 宝坻区| 漳平市| 堆龙德庆县| 桦甸市| 石台县| 聂荣县| 凤山市| 长宁区| 北川| 台安县| 长子县| 丰城市| 新津县| 临澧县| 武胜县| 边坝县| 新田县| 恭城| 昌黎县| 通江县| 丰城市| 宝山区| 建瓯市| 苍山县| 信丰县| 牡丹江市| 徐州市|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