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靜
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一種工具,也是一種基于體驗的認知行為。人類的語言能力在隨著自身與外界的相互體驗與感知過程而逐漸發(fā)展。我國學者王寅認為: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人類語言不是一個自治的系統(tǒng),離不開人類的體驗感知,語言能力也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而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部分。人類對于世界的經(jīng)驗,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系統(tǒng)是語言形成的根本理據(jù)之所在,人類的體驗感知和一般認知能力對于語言的形成起著決定的作用。”由此我們意識到通感在人們感知世界與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用形象化的比喻描述了抽象無形的事物,是不同感官之間交錯融合的體現(xiàn)。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看,通感隱喻是人們進行感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它的本質(zhì)同隱喻一樣,是兩個或多個感官域之間的映射和遷移,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通感又稱“移覺”,它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混合,使意象更加生動活潑。Lackoff和Johnson 提出的“隱喻的認知觀”與傳統(tǒng)“隱喻的修辭觀”相似而不同。Lackoff 認為隱喻是指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映射,而其本質(zhì)是用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是用具體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事物,或利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事物。根據(jù) Lackoff和 Johnson 的隱喻觀,通感也屬于一種隱喻,因為通感是用一種感官經(jīng)驗的特征去表達另一種感官經(jīng)驗的特征,如此說來感官之間同樣存在著如同隱喻一樣的映射過程,即通過從某一感官范疇的認知域過渡到另一感官范疇的認知域,將屬于源域中的某一感官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感官中。通感隱喻的特殊之處表現(xiàn)在它的源域是六種感覺,而它的目標域也是六種感覺。在詩歌中其具體表現(xiàn)為用具體的詞匯表達較為抽象的內(nèi)容,從而更好地抒發(fā)詩人的情感,在情感體驗上引起讀者的共鳴。
詩歌往往被人們視為最精練的話語表現(xiàn)形式之一,古代文人通過較短的文字來向讀者傳遞信息,通感隱喻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在詩人以詩句傳情達意的過程中屢見不鮮。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經(jīng)濟繁榮,國家空前統(tǒng)一,強大的物質(zhì)基礎促成了我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期間文人墨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他們盡顯其才,留下許多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詩詞。本文以唐詩為例,從認知角度對通感隱喻進行研究,以期對通感隱喻在詩歌中的作用進行剖析和解讀。唐詩中有豐富的感官意象,詩人運用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將復雜的主題通過詩歌意象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從認知的角度對唐詩中的通感隱喻進行分析,不僅可以使讀者更為深刻地體驗與感知詩歌的意境,同時還能加深讀者對詩人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的理解。以下將對唐詩中出現(xiàn)的五種典型的通感隱喻現(xiàn)象與類型從認知角度進行分析。
(1)視覺與聽覺的通感
通感現(xiàn)象中最為常見的即為視聽感官相結合,“以形喻聲”賦予了事物動態(tài)感。唐代學者孔穎達曾說: “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狀如此?!币曈X與聽覺相結合,將抽象的形象具體化,使其更加鮮活,虛實結合,升華了人們對美的體驗,從而使詩句更加優(yōu)美。
例1:“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李賀《李憑箜篌引》)
李賀這兩句名詩中,前句以“玉碎”“鳳叫”描寫了箜篌的樂聲:玉碎意為其聲音清脆有力,而鳳叫喻其聲之悠揚舒緩,兩者皆屬于聽覺形象。后句中樂聲變得凄慘悲涼,猶如殘敗的芙蓉在幽咽哭泣,突然其聲又變得歡快起來,仿佛芳香的春蘭的微笑。此時聽覺形象無形中轉變?yōu)橐曈X形象,即從聽覺域映射到視覺域,視聽結合,給讀者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感。
(2)觸覺與視覺的通感
觸覺指身體某一部分與物質(zhì)接觸來感知物質(zhì)的感覺。雖然觸覺在人類感官系統(tǒng)中屬于最低級的感官,但是與其他感覺相比,觸覺通過皮膚接觸,能最直觀地告訴我們物體的感知體驗,因此它的感受性也更為具體和形象。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其他感官經(jīng)常借助觸覺系統(tǒng)來幫助描述其感受,因此觸覺域頻繁出現(xiàn)在通感隱喻的源域與目標域中。
例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此詩句中“月光”為人的視覺所感知,因此屬于視覺域,而“寒冷”則為觸覺域或溫覺域所感知。詩中“應覺月光寒”,是觸覺域向視覺域的映射。詩人以觸覺域的“寒”來描寫視覺域的“月光”,實際上也是詩人通過詩句表達其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映射,從生理可以感知的“寒冷”反映心理上無以言表的“凄涼”,更能凸顯詩人內(nèi)心的悲涼,引起讀者的共鳴。除此之外,再如“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杜牧《秋夕》), “楊花撲帳春云熱,歸家屏風醉眼纈”(李賀《蝴蝶飛》)等,都是詩人把視覺和觸覺相互融通,借通感隱喻來達到生動形象效果的典例。
(3)觸覺與嗅覺的通感
例3: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
“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fā);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詩人以“香”來修飾“霧”,給人以嗅覺上的視覺感受,從嗅覺域過渡到視覺域,將妻子獨自賞月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
(4)觸覺與聽覺的通感
例4:晨鐘云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
在此詩中,詩人以屬于觸覺域的“濕”字形容屬于聽覺域的鐘聲。詩人聞之鐘聲如穿云過雨一般,故為“濕”之感,是觸覺與聽覺的相互融合。再如“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詩人用觸覺上的“寒”形容磬聲的深遠,“寒磬襯空林”,昔日輝煌的場所如今已是人去樓空,衰草寒煙,給人一種凄涼之感。
(5)視覺與嗅覺的通感
視覺和嗅覺是密切相關的,對于嗅覺的感受常常影響著人們視覺的感受,芳香會讓人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的美好畫面,而惡臭則會讓人有無法直視之感。
例5: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 (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
在此句詩中,雪本身沒有味道,但詩人卻以“香”寫雪,從視覺域映射到嗅覺域,詩人用雪花使人聯(lián)想到花,春天是百花爭艷的季節(jié),春風吹動,總帶著屢屢花香,因此雪花便有了香味。再如在詩句“雨洗娟娟凈,風吹細細香”(杜甫《嚴鄭公宅同永竹》)中,竹經(jīng)雨洗顯得秀麗而潔凈,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竹本無香,詩人卻通過嗅覺向讀者呈現(xiàn)了竹的視覺形象。
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感知與體驗世界的過程中生理感官機制和感知經(jīng)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思維定勢和認知方式。通感隱喻是隱喻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的本質(zhì)也是通過一種事物的特征映射另一種事物的特征,而不同之處在于通感隱喻的源域與目標域都僅涉及六種感覺域。唐詩中運用了大量的通感隱喻,它的使用使詩歌的主題思想更加清晰,詩歌意境躍然而出,讓人如聆其聲,如睹其物,給予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生動鮮明的感官意象將蘊含在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情感活靈活現(xiàn)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對通感的認知性分析將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地感受文學作品傳達的意境和情感,充分體會詩歌語言的魅力,探究詩歌中所折射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