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慧 李 超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1430)
2019年是林肯遇刺154周年,1865年4月15日,美國的第16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在一場預謀的刺殺行動中被子彈擊中后腦,離開了這個他深愛的并許以美好承諾的世界。在任期間,林肯帶領北方贏得了南北戰(zhàn)爭的勝利。歷史紀錄片《林肯的最后24小時》以林肯遇刺這一標志性的歷史事件為講述主體,從宏觀大局到微觀的個人生活細節(jié),以嘀嗒行進的時鐘來推動敘事的進程,以角色扮演和歷史老物件重現(xiàn)的形式,在林肯遇刺154周年之際,重現(xiàn)了他生命中的最后 24小時。
歷史紀錄片是以紀錄片為載體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把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以影像的方式向受眾講述,在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取得權衡,一直以來是歷史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需要思考的問題。特別是數字化制作手段極大發(fā)展的現(xiàn)如今,歷史紀錄片中真實性的表達呈現(xiàn)出了更加多元的面貌。立足于當下的影視行業(yè)背景,對歷史題材紀錄片中真實性的解構與重建進行探究,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如何重現(xiàn)歷史?如何通過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有限的物件、口述記憶、影像資料去還原相對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場面,尋找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線索與聯(lián)系,從而得出歷史結論,傳遞歷史情感,這無疑是十分困難的。而在沒有任何資料留下的歷史空白點,又該如何進行相對客觀合理的歷史重建,同樣是歷史紀錄片需要面對的問題。真實被認為是紀錄片的第一要義,但并不意味著歷史紀錄片是對歷史的直接搬演與展示。對歷史空白適當補充甚至是虛構也是必要的。美國學者林達·威廉姆斯認為,“對真實和虛構采取過于簡單化的兩分法,是我們在思考紀錄電影真實問題時遇到的根本困難。選擇不是在兩個完全分離的關于真實和虛構的體制之間進行,而是存在于為接近相對真實所采取的虛構策略中”。
在《林肯的最后24小時》中,影片受到客觀事實的限制,沒有使用大量的真實歷史影像,因為它所想要表現(xiàn)的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前一天——那平凡的24小時。林肯在8點以前辦公,10點內閣開會,接見來訪者,傍晚同夫人乘馬車兜風,同舊友會晤,同夫人去福特劇院觀看演出。在以時間線索推動的一天之內,一些歷史事件是有記錄的,如,10點鐘的內閣會議參加者有陸軍部長、代理國務卿弗雷德里克·西華德,從前線返回華盛頓的格蘭特將軍等;在林肯接見的來訪者中有一名名叫南希的黑人婦女;等等。但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并沒有真實可靠的歷史記載,只能依靠當事人的回憶。因此,影片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合理聯(lián)想,采用了情境演繹的形式,以演員出演的方式來帶領觀眾走入歷史場景中去,并為他們設計對話,以還原歷史人物之前的關系,以及他們的情感表達。情境再現(xiàn)以及扮演手法的運用,不是對歷史的完全復原,而是力求能夠達到更加真實的歷史情境,豐富紀錄片的畫面內容,增強畫面表現(xiàn)力,從而使歷史紀錄片能夠表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畫面和更加深刻的內涵,從而產生強大的歷史情感力量。
其次,在角色扮演之外,影片還采用了口述的形式給予補充。一以貫之的旁白是影片的一大特點,起到了介紹社會背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由于當事人已不存于世,影片中以歷史學者的口述補充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具體評價,以提高影片的可信度,并拓寬敘述視角。這種以他人之口講述歷史的方式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具有無法避免的主體傾向性。但通過歷史專家學者的解讀,輔之以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以及角色扮演的虛擬情境再現(xiàn),再現(xiàn)歷史事件、還原歷史場面、重構歷史情感,能夠在獲得真實性的觀感體驗的同時,帶領觀眾認知歷史人物,其中不僅包括紀錄片的主人公林肯,也包括給歷史制造了轉折點的重要人物,如刺殺林肯的歷史人物——約翰·布斯。影片以口述的方式介紹了布斯的作案動機以及前后心態(tài)的轉變。作為一名知名的戲劇演員,同情南部的布斯為自己并沒有參與戰(zhàn)爭的行為深感羞愧,他覺得自己是一名懦夫,所以當他在劇院中聽到林肯總統(tǒng)要來看戲的消息時,便臨時起意,刺殺總統(tǒng),為南方爭取一線轉機。但當刺殺成功后,布斯并沒有得到自己理想中的、來自南方人的敬意與擁戴,他深感痛苦與不解。影片以口述的方式將布斯前后的心態(tài)進行了梳理,展現(xiàn)了歷史的因果性與人性之復雜。
周歡在《真實:紀錄電影的基石》一文中表示:“紀錄電影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門全新的美學——紀錄美學,而紀錄美學唯一的原則就是真實。”在歷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真實無疑是需要遵循的第一要義。根據不同的維度,可以將其分為外在真實、內在真實與哲理真實。
在被視為紀錄片雛形的盧米埃時期的電影中就體現(xiàn)了某種時空復現(xiàn)意義上的“真實觀”,即紀錄片中所呈現(xiàn)的事件、人物、現(xiàn)象的真實。對于歷史紀錄片而言,以歷史檔案素材為根據重現(xiàn)歷史是外在真實的基礎。但“歷史真實”其實是一個悖論。從歷史學的觀點出發(fā),被記載下的“載體歷史”與作為事實而存在的“歷史本身”必定存在差異,英國歷史學家科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一書中指出,“一個解釋平衡的建立并不能排除該平衡是建立在對資料的錯誤闡釋或者不充分信息的基礎上”,“歷史真實”仍舊指向了一種被建構、被詮釋的真實。歷史紀錄片同理,不可能完全脫離創(chuàng)作主體的創(chuàng)作意圖、理念與情感參與,使得外在的真實不可避免地帶有不同程度的主觀創(chuàng)作性,而歷史紀錄片的內在真實,也指向了一種有主體介入的意圖真實。
在《林肯的最后24小時》中,紀錄片通過客觀現(xiàn)實——林肯總統(tǒng)在1865年4月15日于福特劇院被演員布斯刺殺,布斯在逃亡途中被捕,歸納、整理、抽象、剝離出了一種整體性的“真實”,其中包括了林肯在與夫人前往劇院時的心理活動、布斯在臨時起意決定刺殺總統(tǒng)后的“排兵布陣”、刺殺行動的過程,以及布斯在逃亡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這些都是由歷史衍生出的,借由影片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試圖完整歷史事件產生的前因后果。對于一些歷史細節(jié),影片予以了合理的補充解釋。例如,影片通過展示現(xiàn)藏于博物館中的林肯的舊物,試圖走入歷史人物的內心,還原他的心理活動與性格特征。林肯的絲綢高禮帽中的絲綢是他哀悼死于傷寒癥的兒子特意系上的,在他余下的總統(tǒng)生涯中,他的帽子上一直帶著絲帶。根據歷史學家的解讀,林肯的做法是公開表態(tài),將自己的哀悼與內戰(zhàn)期間失去生命的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由此表達林肯對于戰(zhàn)爭的悲憫情懷。我們很難說這種解讀的真實性的依據,但我們都可以根據歷史事實輕易理解并接受這種解讀,從中可以看出,歷史紀錄片的真實性是主觀表達與客觀歷史在不同層面上的融合,其內在真實必須依托于歷史記載的真實檔案,但最終呈現(xiàn)的內容在與客觀歷史相符合的基礎上,融合了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意圖與情感表達。
最后,在內在與外在真實的基礎之上,將對于歷史對象的研究拓展到具有普世價值與社會意義的層次,便是哲理真實。影片通過對林肯被刺殺這一事件的重現(xiàn),回顧了他非凡的歷史成就,強調了林肯的偉大在于恢復了國家的統(tǒng)一,林肯的人道精神在于解放了黑人奴隸。并歌頌了自由、平等與人權,表達了對偉人逝去的惋惜。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便是《林肯的最后24小時》超越時空限制的人道主義精神所在。
上文我們已經探討過,歷史紀錄片是客觀歷史記載與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思想相平衡的產物,同樣,歷史紀錄片亦是紀錄片的真實性與藝術性之間平衡的產物。我們需要遵循真實,不能為了影片的藝術觀感而捏造歷史事實,正如《林肯的最后24小時》中的解說旁白,并沒有華而不實的大段抒情,而是以介紹、說明為主,適當融入情感,整體的解說風格是理性、客觀的。同時,歷史紀錄片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也是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而存在的。影片并非流水賬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在敘事方式上采用了雙線敘事的架構,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與可看性。
在敘述布斯刺殺林肯這一條線索的同時,影片穿插進對同一時間鮑威爾刺殺國務卿蘇厄德的敘事。同一時間下的兩個時空交錯敘事,增強了情節(jié)的緊張感。在布斯刺殺林肯的情節(jié)中多次使用慢鏡頭與大特寫。影片的鏡頭多次停留在林肯與夫人在劇場歡笑的面部表情中,并對開槍的同時林肯夫人驚恐的表情給予了慢鏡頭刻畫,突出前后兩種不同的氛圍,以表達林肯遇刺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沖擊以及事件本身的悲劇性。在營救林肯的過程中,影片涉及了查爾斯醫(yī)生、戲劇演員勞拉·基恩、雷斯本少校等歷史人物,這些微小的個體都曾在林肯遇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表達了歷史與個體的沖撞。此外,影片還提到了一個歷史細節(jié):人們把遇刺的總統(tǒng)送到了離福特劇院最近的床——彼得森公寓中一名名叫查爾斯·華威的年輕演員的房間,而他的一位朋友——刺殺林肯的布斯也曾睡在這張床上,表達了歷史的諷刺性,同時為影片增添了某種寓言色彩。
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紀錄片增強故事張力更能夠與受眾形成情感共鳴,實現(xiàn)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的升華。由此,時空的顛倒錯位、擴展?jié)饪s、設置懸念、增強細節(jié)、情節(jié)重構等主觀表述方式是必要的,也是歷史“故事化”的基礎。正如《林肯的最后24小時》中,影片以計時的方式不斷去做時間倒數,給觀眾形成了緊張的心理暗示,也為影片增強了張力。在敘述過程中,影片配合不同的音樂效果。時而輕松歡快,時而緊張凝重,以配合營造整體氛圍。在歷史場景之中,影片以人物性格為基礎設計了對話,充分發(fā)揮了角色扮演這種形式的可塑造性,帶領觀眾完全融入一個歷史環(huán)境中去,去感受歷史人物的喜悲,感受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歷史紀錄片承載著傳遞歷史與人文價值的社會功能,它是人們認識歷史的一扇窗口。創(chuàng)作者首先應該在遵循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去解讀、重現(xiàn)歷史,處理好主觀表述與客觀事實之間的關系。同時,結合多種敘事手法、視聽技巧,來增強影片整體的感染力與藝術價值。歷史紀錄片與同樣記載歷史的影像檔案不同,后者的真實是一種指向客體的真實,而前者的真實是一種主客體相互作用之后的真實,更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風格化的真實”。《林肯的最后24小時》很好地平衡了歷史紀錄片中真實性與藝術性的關系,在客觀重現(xiàn)了一位歷史偉人生命中的最后24小時的基礎上,結合了豐富的敘事手法,銘記偉人,銘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