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
摘 要:水墨畫既注重傳統藝術文脈的延續(xù),也注重深入淺出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在美術教育領域具有實踐應用的價值,極其適宜在高職美術教育專業(yè)開設課程。水墨畫教學應厘清水墨畫與傳統中國畫的關系,堅持筆墨語言為核心并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
關鍵詞:水墨畫;美術教育;教學策略
高職美術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專業(yè)教育平臺中,必設必修的一門的專業(yè)發(fā)展核心課為中國畫,課程目標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中傳統繪畫的創(chuàng)作理論和技法,理解傳統藝術精神和審美特征,并增強人文素養(yǎng)等。然而不同于本科美術教育,專科教育學習時間短,具有側重實踐應用及就業(yè)面向為幼教或小學低段師資的特點,因此專業(yè)課“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這也必然成為高職院校中國畫教學應當首要考慮的問題?;诖?,將教學內容由傳統中國畫轉變?yōu)樗?,將是課程設置聯系社會應用的極有意義的探索。
一、設置水墨畫課程的意義
(一)水墨畫更具備實踐應用的價值
水墨畫自然應當歸屬于廣義的中國畫范疇,其基本創(chuàng)作原則、表現方式、材料媒介都根源于傳統中國畫,但它是中國畫面向學前及小學繪畫教學應用領域的獨特的分支和門類。傳統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教學并非不具備應用性,只是多側重于繪畫創(chuàng)作,在針對學前及小學的中國畫教學中,傳統中國畫與中國畫教學往往因為極強的專業(yè)性和與低齡學習者繪畫心理的差異,兩者較難很好地契合。而水墨畫既注重傳統藝術文脈的延續(xù),也更注重深入淺出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并且表現方式符合低齡學習者繪畫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高職院校學生未來的職業(yè)需求,在高職美術教育專業(yè)開設此門課程,就具備了多方面實踐應用的價值。
(二)水墨畫課程更適宜專科學生群體
職業(yè)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專業(yè)背景較為單純,理論修養(yǎng)不夠深厚,思維方式也較直接,這些認識方面的差距制約著學生在短時間內較難達到一定的學科深度和高度。然而職業(yè)院校學生普遍具備較強的行動能力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且因理論匱乏反而具備不受限制約束的勇于試錯精神。水墨畫理論并不晦澀難懂,形式技法則需大膽創(chuàng)新,風格面貌務必積極陽光,富于童趣,如此的特點使學生與課程之間較少間隙而容易相互融合。
(三)水墨畫課程是學生接受傳統繪畫藝術的最佳途徑
首先,水墨繪畫的工具材料的應用,能使學生直接和直觀地感受到傳統中國繪畫與其他畫種的特殊之處。其次,自古至今傳承下來的高妙中國哲學思想和樸素的辯證統一意識,能通過水墨繪畫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學生。再次,學生通過水墨繪畫學習所培養(yǎng)起來的對審美類型的理解能力和對審美意趣感知能力,也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當然,這里還應當肯定傳統中國畫同樣能達到這樣的功用,然而,只有在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過程中,這樣的效果才會更為明顯,所以說水墨畫是學生接受傳統繪畫藝術的最佳途徑。
(四)水墨畫可以為深入學習中國畫奠定基礎
事實上傳統中國畫的學習迄今尚未有特別突破的學習方式,大多采用先臨摹古人典范,再通過寫生訓練發(fā)現融匯個人語言,最終獲得成熟的藝術面貌。這一則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二則劃分門類的單項的訓練不易發(fā)揮學習者的個性和獲得較為全面的經驗和嘗試。而水墨畫寬泛的題材練習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倡則會使學習者較早地發(fā)現自我,多種途徑的筆墨形式的訓練也為中國畫向更專業(yè)化邁進奠定基礎,從而實現中國畫學習由淺入深、由廣博向精深循序漸進的轉變。從學科發(fā)展角度而言,替代傳統中國畫,在高職美術教育專業(yè)開設水墨畫是很有必要的。
二、水墨畫教學的基本策略
教學策略既針對院校學生的課堂教學,也指向學生今后走向崗位在學前及小學美術教學領域的實踐。因此專業(yè)教學策略一定要深入考慮二者的特殊性和延續(xù)性,強化實踐應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三點基本策略當引起重視。
(一)厘清水墨畫與傳統中國畫的關系
科學合理設計水墨畫的教學,前提是必須對傳統中國畫和水墨畫之間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水墨畫絕不能等同于傳統的中國畫,也不是簡化弱化了的中國畫。不需要經過太復雜的調查研究,僅通過百度搜索“水墨畫”就能發(fā)現,絕大部分的水墨作品都是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程式化的花卉、小動物題材。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將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套路簡單挪移到了水墨畫的教學上。
對于水墨畫與傳統中國畫之間的關系應注意到以下的區(qū)別:
一是筆墨技法。傳統中國畫已形成一套嚴密完善的體系,具有程式化傾向;而水墨畫明顯靈活寬泛得多。
二是造型。傳統中國畫因其成熟的筆墨體系,確切來說是以書法筆意為根基的造形原則而呈現書寫性美感;水墨畫則因為不拘泥于筆法,造型的繪畫性感受更為明確。
三是題材。傳統中國畫的題材較為固定,山水、人物、花鳥,甚至可以單一到具體的某一物象,如蘭、竹、虎、鶴等;而水墨畫的題材幾乎不存在限制,海洋生物、宇宙未來、科技創(chuàng)造、卡通玩偶都可成為繪畫主題。
四是構圖章法。傳統中國畫注重均衡布局,多有留白,以營造空靈境界為上;水墨畫則宜構圖飽滿,注重形式感。
五是審美特征。傳統中國畫意境自然含蓄,溫和平淡,富有詩意,注重精神性表達;水墨畫夸張,活潑,熱烈,富于戲劇性,注重視覺性感受。
六是取法方面。傳統中國畫以審慎的態(tài)度吸收其他繪畫技法;水墨畫則應以拿來主義汲取其他方法。
只有對傳統中國畫和水墨畫的各自特點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在教學和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低齡繪畫應具有的藝術特色,否則始終將其與傳統繪畫尤其是寫意繪畫畫等號,只會傷害學生繪畫的自由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堅持筆墨語言為核心
上文談到水墨畫與傳統中國畫有諸多的不同,然而兩者不能動搖的宗旨是要堅持是以筆墨為核心的繪畫語言。事實上,堅持筆墨為核心也是水墨畫與其他繪畫的根本區(qū)別。水墨畫的筆墨語言當然不同于傳統筆墨語言,但以下兩點卻是根植于傳統筆墨語言的,成為水墨畫不能脫離母體基因的重要特征:
1.書寫性原則
上文提出水墨畫不拘泥筆墨技法,繪畫性感受強,但這絕不是要拋棄書法用筆,反而應當始終將書寫性用筆作為水墨教學的關鍵。有兩種極端需要警惕:一是像教授傳統寫意繪畫那樣,要求學生機械地模仿固定筆法,以程式化的套路做枯燥的練習;二是忽視書寫原則,將水墨繪畫變成勾線填涂的其他畫種。水墨畫的筆法應當是一種泛書法性的筆法,其中既要求有中鋒勾線的骨法用筆,也應對偶然的漲墨涂抹持寬容態(tài)度。如低齡學習者還未建立書法意識時的“畫”有時反而存在著一種質樸原始的自由的書寫狀態(tài),面對此種情況就需要細致觀察,加以引導。
2.對比變化原則
這是水墨畫或者說中國畫筆墨語言的一個基本原則。筆墨的輕重、緩急、提按、頓挫、虛實、濃淡、干濕、枯潤、扁圓、疏密、黑白等等,在一個統一的畫面中往往存在這樣數組矛盾,能否靈活而自如地處理好這樣的對立矛盾不但反映了學生繪畫技法的成熟度,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對中國傳統哲學的理解程度。教授水墨畫不是教授對某一物象的形象描畫,而是通過某種物象來把握這種對立統一的形式法則與畫法畫理。
此外,堅持筆墨語言為核心,還有一點在教學中至關重要,就是引導學生“以情作畫,以情運筆”。所謂“以情作畫”“以情運筆”,不是空泛的情感態(tài)度的說教,而是應當具體到每一筆線條、每一塊墨色,通過對形態(tài)、質地、結構、節(jié)奏加以聯想和想象發(fā)現筆墨線條本身的美感,逐步培養(yǎng)學生體會到“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含義,使學生建立起能夠欣賞筆墨獨立價值的審美觀。否則,無論水墨畫還是中國畫,只能是隔靴搔癢,勞而無功。
(三)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
教學創(chuàng)新幾乎是當下所有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水墨畫來變革中國畫教學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遠不是簡單的課程內容的變化,只有采用具體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證創(chuàng)新的實際意義。
1.多渠道借鑒
水墨畫的開放性體系容許在表現形式上多渠道借鑒,行之有效的借鑒對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平面構成
設計中的平面構成原理成為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新的一件重要法寶,水墨畫自然也可以加以應用。重復、異化、密集、變異等法則可以使一簡單物象構成具有現代審美特征的新穎形式。
(2)當代水墨
新文人畫、表現性水墨、抽象水墨、觀念水墨乃至水墨裝置在內的各種水墨探索實踐即為當代水墨。創(chuàng)作出與傳統水墨畫藝術觀念、表現語言和展現圖式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
(3)西方現代藝術
如“波普藝術”“表現主義”“抽象藝術”等以水墨語言移植重構,就可以形成為一種承載了東方精神具有“中國樣式”的水墨藝術。
(4)民間美術
民間繪畫、剪紙、年畫、雕塑等也是水墨繪畫取法的對象,對其借鑒有利于形成具有民間韻味的水墨風格。
2.多形式創(chuàng)作
不同形式創(chuàng)作主要是從材料、形制等方面加以突破,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形式要敢于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空間進行突破,可以多嘗試水墨空間布置和水墨裝置藝術的創(chuàng)作,以在美術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達到新穎特別的視覺效果。
3.多題材選擇
多題材選擇重點在于思維的開拓,古今中外,現實虛幻,可供選擇利用的題材數不勝數。
4.多結果輸出
打破一幅作品的固化思想,要以多種結果呈現,如實物繪畫(陶瓷、衣物、器物等)、環(huán)境裝飾(水墨主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另外也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做延續(xù)性傳播和應用的思維,如網絡傳播或線下策展,再如對作品做二次創(chuàng)作,形成水墨文化衍生品等。
5.多維度教學
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和教學評價上打破傳統教學教師—學生的單線模式,建立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多時空、多角度、多系統的新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職業(yè)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Z].2019-06-05.
[2]徐丹旭.高師中國畫課程設置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
[3]李翔.水墨教學在學齡前兒童階段的教學探索[J].國畫家,2019(5):61-62.
作者單位: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