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 要: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期,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包括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認知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創(chuàng)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互動;問題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是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學科。由于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想確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任課教師就必須遵循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立足于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促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在課堂上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在此,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出發(fā)對如何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進行了具體的探究。
一、組織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閱讀是語文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有效的閱讀活動,既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又能幫助學生習得一定的語言規(guī)律,還能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閱讀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閱讀重難點的交流互動。如《狐貍分奶酪》,這節(jié)課旨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狐貍的狡猾,并領(lǐng)會故事中的道理。學生閱讀過狐貍分奶酪的故事后,思想方面受到了什么樣的啟迪呢?學生可以先將自己理解到的故事寓意,通過一定的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然后小組學生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交流,學生的思維會充分發(fā)散開來,每一個學生都會從不同的視角展開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仿閱讀文本中的優(yōu)秀語句和段落,如《媽媽睡了》,文章中分別描寫了睡夢中媽媽美麗、慈祥和疲憊的狀態(tài)。學生可以仿照文章的語句結(jié)構(gòu),描寫睡夢中媽媽可愛、溫柔的狀態(tài)。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著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朗讀競賽活動。朗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有效的朗讀活動,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詩歌朗讀競賽,展開課內(nèi)閱讀文本朗讀競賽,展開課外閱讀文本朗讀競賽,展開親子朗讀競賽,從而促使學生全方位地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加強互動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學生很容易將教師視為最大的“敵人”,不敢和教師進行交流、互動。而對于高效課堂的建設,只有建立良好、和諧的關(guān)系,才有可能實現(xiàn)高效的教學??梢哉f,師生之間和諧充分的交流與互動是確保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重要因素,頻繁、積極的交流與互動也能夠從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尤其對于語文課堂來說,交流、互動更易于學生從中獲得語言知識和表達方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這樣還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利用問題去引導學生思考,同時和學生有效互動。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教師可問:“作者經(jīng)過鳥的天堂多少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學生可以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和學習,然后回答問題,不管學生回答得對不對,教師首先應該鼓勵學生,保持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從而逐漸讓學生敢于和教師互動。之后,教師再問:“為什么鳥兒們能夠與人類和諧相處?”“作者將大榕樹比作鳥類的天堂,象征意義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去合作探究、討論,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這種互動中,教師的提問啟發(fā)了學生,并且學生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學會深入探究。
三、搭建閱讀展示舞臺,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學習僅僅停留在文本知識點吸收的層面上,導致學生認為語文閱讀的學習就是理解與記憶知識,而忽視了“應用”才是閱讀學習的最終目標,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大于能力,雖然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了知識點,卻不會靈活地、變通地運用,無法從語文閱讀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也難以體會到語文閱讀學習的意義。對此,教師應在語文閱讀教學之后,組織實踐性的活動運用知識,讓學生在知識與經(jīng)驗的分享中實現(xiàn)思維的碰撞,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辯論賽,一方認為青蛙的坐井觀天并無不對之處,青蛙從來沒有走出過井底,所有對于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在它的世界中“井中”的天色依舊很美,而且很安全,若是走出了井底,雖然可以看見更加廣闊的天空,但是伴隨著美好的還有時時刻刻的危機;另一方認為小鳥對于青蛙的勸解是正確的,青蛙的“坐井觀天”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jīng)常犯這種錯誤,“管中窺豹”“一葉障目”會限制我們的發(fā)現(xiàn),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全面。在小組辯論賽的活動中,學生分別闡述了不同的觀點,在思想交流中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更加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中包含地深刻哲理。
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通過閱讀活動、游戲活動以及習慣養(yǎng)成教育等策略來組織展開教學活動,從而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強閱讀、加強積累、加強語言練習,進而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創(chuàng)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蔣超.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多媒體課件運用有效性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35).
[2]何敏,李日南.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想模式[J].中國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