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華
【關鍵詞】膽結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效果;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63-01
膽結石又稱為膽石癥,是消化內科常見病,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主要是膽管或者膽囊內出現結石的疾病,根據發(fā)病部位可將其分為膽囊結石與膽管結石,發(fā)病初期癥狀較為隱匿,在確診時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患者會出現右上腹持續(xù)疼痛、惡心嘔吐及發(fā)熱等癥狀,起病較急且病情進展較快,若治療不及時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膽結石多發(fā)于老年人,主要由于老年人機體器官功能逐漸減退,膽汁滯留體內而形成膽結石,同時還伴隨膽囊炎,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導致膽囊與周邊組織粘連,需要及時采用手術治療來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對膽結石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的膽結石患者90例進行分組,觀察組45例患者中19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最小61歲,最大84歲,平均年齡(72.52±2.53)歲;病程范圍0.5~4.2年,平均病程(2.35±0.85)年。對照組45例患者中20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最小62歲,最大85歲,平均年齡(73.55±2.54)歲;病程范圍0.7~4.6年,平均病程(2.65±0.95)年。兩組患者各項資料均在研究標準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小切口手術治療
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患者右側肋骨下進行長約5~8cm的斜切口,逐層分離皮膚與皮下組織,進入腹腔之后將膽囊三角與膽總管充分暴露出來,分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并結扎懸吊,將膽囊提起后切除,最后采用電凝止血并縫合切口。
1.2.2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
患者取仰臥位并全身麻醉,在其臍下行長約1cm的弧形切口,將trocar放人并建立人工氣腹,將氣腹壓力保持在10~12mmHg,將腋前線與肋弓交界處作為穿刺點,將腹腔鏡置入其中并觀察腹腔內的具體情況,了解膽囊三角與膽總管的解剖結構及膽囊與周邊組織的粘連情況,解剖膽囊三角之后將膽囊組織分離后切除,最后實施電凝止血并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
分析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包括顯效:經治療患者癥狀完全消失且結石全部清除;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結石清除率在50%及以上;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結石清除率在50%以下。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1:
2.2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較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2: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膽結石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對患者身心健康有嚴重危害,甚至威脅到其生命安全,膽汁酸濃度與膽固醇的比例失調導致膽汁在膽囊內淤積,進而形成膽結石,該病病程較長且發(fā)展速度較快,在結石的反復刺激下會導致患者出現膽管梗阻與炎癥等并發(fā)癥,為避免出現感染性休克就要及時采取有效治療來改善患者預后。臨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膽結石,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手術在臨床得以廣泛應用。
傳統(tǒng)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雖具有一定效果,但需要進行開腹,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會對肌肉組織造成損傷,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切口較小,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對肌肉組織有較好的保護效果,該種手術方式視野清晰開闊且更加直觀,可將病灶情況清晰顯示出來,不會受到血液污染,手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較高,可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減輕患者疼痛,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手術,改善預后效果。研究中對膽結石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出血量較少,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傳統(tǒng)手術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與鄭建國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效果較好,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加快出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