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齊安①郡中偶題·其一
◎〔唐〕杜 牧
兩竿②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③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注釋
①齊安:今湖北省黃岡黃州一帶。
②兩竿:這里形容落日有兩竹竿高。
③相倚:形容荷葉密密層層地依偎在一起。
譯文
站在溪橋遠(yuǎn)眺,落日西斜,距地兩竿,對岸楊柳含煙,淡影朦朧。水面上,荷葉亭亭、相簇相擁,一陣西風(fēng)吹過,滿溪荷葉隨風(fēng)翻轉(zhuǎn),似含無限愁情。
(二)
墨 梅①
◎〔元〕王冕
我家②洗硯池③邊樹,朵朵花開淡墨④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注釋
①墨梅:用墨筆勾勒出來的梅花。
②我家:因王羲之與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認(rèn)為王姓自是一家。
③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的民間傳說。這里化用了這個典故。
④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四種,如,清墨、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
譯文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夸獎顏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將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暮熱游荷池上
◎〔宋〕楊萬里
細(xì)草搖頭①忽報儂②,披襟③攔得一西風(fēng)。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④中。
注釋
①細(xì)草搖頭:運用擬人手法,指微風(fēng)吹來,草被風(fēng)吹過的可愛景象。
②儂:第一人稱代詞,我。多見于古詩文。
③披襟:敞開衣襟。
④碧傘:比喻指荷葉。
譯文
池邊的小草搖頭晃腦,向我報告“風(fēng)來了”。我急忙敞開衣襟,企圖把這陣西風(fēng)全攔住,不讓它溜走一點,好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涼風(fēng)。雖然已經(jīng)到了傍晚,那些嬌嫩的荷花還是害怕天氣的炎熱,低著頭在碧綠的荷葉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臉來。
閱讀訓(xùn)練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 ? ?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 ? ? ?為詩歌的主要意象。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
寒 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①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②,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注釋
①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②抱香死:菊花凋謝后不落,仍系枝頭而枯萎,所以說抱香死。
譯文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fēng)之中!
閱讀訓(xùn)練
1.這兩首詩在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處?(寫出兩點即可)答:
2.在《寒菊》一詩的“寧可枝頭抱香死”這句中,你認(rèn)為哪個字用得最為傳神?請簡述理由。
答:
3.兩首詩在語言風(fēng)格上有何不同?
答:
(三)
贈孟浩然
◎〔唐〕李 白
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①天下聞。
紅顏②棄軒冕③,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釋
①風(fēng)流:古人以風(fēng)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fēng)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
②紅顏:指孟浩然少壯時期。
③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后用以代指官位爵祿。
④中圣:“中圣人”的簡稱,意謂飲清酒而醉。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動詞,本應(yīng)讀去聲,但此處需讀平聲才合律。
譯文
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fēng)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dá)。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贈汪倫①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②,忽聞岸上踏歌③聲。
桃花潭④水深千尺⑤,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①汪倫:李白的朋友。
②將欲行: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欲遠(yuǎn)行”。
③踏歌:唐代民間流行的一種手拉手、兩足踏地為節(jié)拍的歌舞形式,可以邊走邊唱。
④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tǒng)志》謂其深不可測。
⑤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
譯文
李白乘舟將要遠(yuǎn)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閱讀訓(xùn)練
1.第一首贈詩中的“風(fēng)流”在本詩中是什么意思?請結(jié)合本詩內(nèi)容作簡要說明。
答:
2.兩首詩的最后兩句,在修辭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